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821102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4: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相对放置的两两变轨执行组件安装在同一变轨转台上,相对平行的两两变轨执行组件安装在同一侧导轨段组上,变轨驱动组件和行进驱动组件安装在底盘的同一侧。行进驱动组件通过单侧同步齿形带将动力传递给变轨执行组件,变轨驱动组件通过双侧同步齿形带将动力传递给变轨执行组件。初始状态下,变轨转台与导轨组件中的多段导轨段连接配合,形成一条连续的轨道。工作时,与前进方向垂直方向的两组变轨执行组件沿相对方向各自分别转向90度,带动变轨转台上的换轨导轨转动90度,完成换轨导轨在导轨垂直方向的对接,从而完成直角变轨动作。

A Self-adaptive Full-automatic Fast Track Transfe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该系统尤其适合小范围、狭小空间内的类平行轨道间的变轨,自适应能力强,既可应用在平面、也可应用于曲面上。
技术介绍
当前紧固孔的连接是飞机装配制造中的重要部分,飞机装配由于产品尺寸大、形状复杂、零件以及连接件数量多,其劳动量占飞机制造总劳动量的一半左右甚至更多。而当前飞机蒙皮上紧固孔的加工采用人工手动制孔,工人在加工铆接孔时,将钻模板固定在待加工部位,通过手钻,沿着钻模板的固有方向依次进行顺序加工,当前的这种加工方式,制孔水平一方面受狭小曲面空间,另一方面受工人技术影响较大,制孔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证装配精度,使得最终产品的稳定性差,其装配连接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结构抗疲劳性能与可靠性,同时制孔效率低,影响了飞机的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如今飞机蒙皮自动化制孔设备制孔效率低下,受狭小曲面空间的影响而开发的。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其中,相对放置的两两变轨执行组件安装在同一变轨转台上,相对平行的两两变轨执行组件安装在同一侧导轨段组上;变轨驱动组件和行进驱动组件安装在底盘的同一侧;行进驱动组件是整个系统向前行进的动力源,通过单侧同步齿形带(12)将动力传递给变轨执行,整条传动链可以完成系统的行进动作;变轨驱动组件是整个系统的变轨动力源,变轨执行组件中的四个腿为两两相对放置,行进驱动组件和变轨驱动组件与变轨执行组件构成的整个传动链是完全独立的,工作时互不干扰;变轨驱动组件通过双侧同步齿形带(11)将动力传递给变轨执行组件,与导轨方向垂直的两个变轨执行组件带动变轨转台上的支撑座朝相对方向各自转动90度,完成支撑座在导轨垂直方向的对接,从而完成变轨动作。初始状态下,变轨转台与导轨组件中的多段导轨段连接配合,形成一条连续的轨道。工作时,与前进方向垂直方向的两组变轨执行组件沿相对方向各自分别转向90度,带动变轨转台上的换轨导轨转动90度,完成换轨导轨在导轨垂直方向的对接,从而完成直角变轨动作。变轨与行进两个动作过程完全相互独立、不受影响。这是一种动作简单、高效、快速的变轨方式。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变轨系统的变轨动作全程不需要人工参与,有效地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加工效率以及加工精度。本专利技术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的优点在于:①本专利技术中的变轨驱动组件通过电机驱动锥齿轮运动,利用第一同步齿形带带动四个变轨执行组件上的带轮两两相向转动完成变轨运动。具体地,一个变轨驱动组件的转动过程中通过变轨转动套(16A)将运动传递给A变轨主动直齿轮(1C)和A变轨从动直齿轮(1G);再通过A变轨主动直齿轮(1C)与A变轨从动直齿轮(1G)的啮合完成变轨运动。②本专利技术中的行走驱动是通过行进驱动组件(9)与同侧带轮(即第二同步齿形带12)同向转动,经传动轴(9R、9Q)将运动传递给第三和第四变轨执行组件;然后通过AC直齿轮(1F)与EB支撑座(5G)上的齿条啮合完成行走运动。③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变轨系统通过第一变轨转台组件上EA支撑座(5F)和EB支撑座(5G)相向转动90度、第二变轨转台组件上FA支撑座(6F)和FB支撑座(6G)相向转动90度可实现平行导轨间的变轨。④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变轨系统的变轨动作与行走动作分别由两个电机控制,二部分互不干扰,实施时分别动作。先停止行进,变轨执行进行变轨,再恢复行进动作。⑤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导轨组件(7)为自适应的多段导轨组合;其中,变轨单元在变轨时变轨快速、准确。⑥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开口底盘使得四个腿两两一边放置,结合了变轨执行与行走执行为一体,能够大幅度提高变轨系统的工作效率。⑦应用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变轨系统进行制孔与现存的制孔技术相比,拥有全自动变轨,可以自动完成加工一排孔到再加工另外一排孔的工作。有效减少人工干预、大幅降低飞机蒙皮制孔过程中工人的工作量、大幅度的提高了制孔的效率以及加工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的结构图。图1A是本专利技术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图1B是未装配导轨组件的本专利技术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的结构图。图1C是未装配导轨组件的本专利技术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底盘的结构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中底盘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变轨驱动组件的结构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中变轨驱动组件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行走驱动组件的结构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中行走驱动组件的分解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转台组件的结构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转台组件的分解图。图5B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转台组件的转台结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变轨转台组件的结构图。图6A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变轨转台组件的转台结构图。图6B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变轨转台组件的分解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导轨组件的结构图。图7A是本专利技术中导轨组件的分解图。图7B是本专利技术中导轨组件的移动换轨部分的结构图。图7C是本专利技术中导轨组件的移动换轨部分的分解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变轨执行组件与底盘的结构图。图8A是本专利技术中变轨执行组件与底盘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图8B是本专利技术中四个变轨执行组件的分局结构图。图8C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执行组件的剖示图。图8D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执行组件的分解图。图8E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执行组件的A下托架的结构图。图8F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执行组件的A下托架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图8G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执行组件的A上托架的结构图。图8H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执行组件的上滚动组件的分解图。图8I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执行组件的下滚动组件的分解图。图8J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变轨执行组件的变轨传动与压紧轮的装配位置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变轨执行组件的分解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变轨执行组件的变轨传动与压紧轮的装配位置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三变轨执行组件的变轨传动与压紧轮的装配位置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中第四变轨执行组件的变轨传动与压紧轮的装配位置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三变轨执行组件的分解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中第四变轨执行组件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1、图1A、图1B和图1C所示,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该变轨系统包括有:底盘10、变轨驱动组件8、行走驱动组件9、4组变轨执行组件(1、2、3、4)、2组变轨转台组件(5、6)、导轨组件7、第一同步齿形带11和第二同步齿形带12;第一变轨转台组件5与第二变轨转台组件6的结构是相同的;第一变轨执行组件1与第二变轨执行组件2的结构是相同的;第三变轨执行组件3与第四变轨执行组件4的结构是相同的。其中,行走驱动组件9是用于提供行走的动力源,通过第二同步齿形带12将动力传递给第四变轨执行组件4和第三变轨执行组件3,从而完成行进动作。变轨驱动组件8是用于提供变轨的动力源,变轨驱动组件8通过第一同步齿形带11将动力顺次传递给第四变轨执行组件4、第一变轨执行组件1、第二变轨执行组件2和第三变轨执行组件3,从而完成变轨动作;利用变轨驱动组件8提供的动力源,一方面经第四变轨执行组件4和第一变轨执行组件1带动第一变轨转台组件5上的换轨导轨朝相对方向各自转动90度,完成换轨导轨在导轨垂直方向的对接,从而完成变轨动作;另一方面经第一变轨执行组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其特征在于:变轨系统包括有:底盘(10)、变轨驱动组件(8)、行走驱动组件(9)、第一变轨执行组件(1)、第二变轨执行组件(2)、第三变轨执行组件(3)、第四变轨执行组件(4)、变轨转台组件(5、6)、导轨组件(7)、第一同步齿形带(11)和第二同步齿形带(12);第一变轨执行组件(1),A下托架(11)上设有AA面板(11A)、AB面板(11B)、AA支臂(11C)、AB支臂(11D)、AC支臂(11E)和AD支臂(11F);AA面板(11A)上设有用于放置AC传动轴(17C)的AC中轴段(172)的AA轴孔(11A1);AB面板(11B)上设有AB轴孔(11B1)、AC轴孔(11B2)和AA矩形通孔(11B3);AA矩形通孔(11B3)用于放置AC直齿轮(1F);AB轴孔(11B1)用于放置A上滚动轴(14D)的一端,AC轴孔(11B2)用于放置A下滚动轴(15D)的一端;AA支臂(11C)的外侧面板上设有AA螺纹孔(11C1),AA支臂(11C)的端面板上设有AB螺纹孔(11C2);所述AA螺纹孔(11C1)采用螺钉配合实现将A上托架(12)的AA竖板(12A)固定在AA支臂(11C)的外侧面板上;所述AB螺纹孔(11C2)与AA挡块(14A)上的AE通孔(14A3)配合,然后用长螺钉穿过AE通孔(14A3)后螺纹连接在所述AB螺纹孔(11C2)内,实现将AA挡块(14A)的一端固定在AA支臂(11C)的端面板上;AB支臂(11D)的外侧面板上设有AC螺纹孔(11D1),AB支臂(11D)的端面板上设有AD螺纹孔(11D2);所述AC螺纹孔(11D1)采用螺钉配合实现将A上托架(12)的AB竖板(12B)固定在AB支臂(11D)的外侧面板上;所述AD螺纹孔(11D2)与AA挡块(14A)上的AD通孔(14A2)配合,然后用长螺钉穿过AD通孔(14A2)后螺纹连接在所述AD螺纹孔(11D2)内,实现将AA挡块(14A)的另一端固定在AB支臂(11D)的端面板上;AC支臂(11E)的端面板上设有AE螺纹孔(11E1);所述AE螺纹孔(11E1)与AB挡块(15A)上的AH通孔(15A3)配合,然后用长螺钉穿过AH通孔(15A3)后螺纹连接在所述AE螺纹孔(11E1)内,实现将AB挡块(15A)的一端固定在AC支臂(11E)的端面板上;AD支臂(11F)的端面板上设有AF螺纹孔(11F1);所述AF螺纹孔(11F1)与AB挡块(15A)上的AG通孔(15A2)配合,然后用长螺钉穿过AG通孔(15A2)后螺纹连接在所述AF螺纹孔(11F1)内,实现将AB挡块(15A)的另一端固定在AD支臂(11F)的端面板上;A上托架(12)上设有AA竖板(12A)、AB竖板(12B)、AA横板(12C)和AB横板(12D);AA竖板(12A)上设有AA通孔(12A1),所述AA通孔(12A1)与A下托架(11)的AA支臂(11C)上的AA螺纹孔(11C1)配合,通过螺钉穿过所述AA通孔(12A1)后螺纹连接在AA螺纹孔(11C1)中,实现AA竖板(12A)与AA支臂(11C)的外侧面板固定;AB竖板(12B)上设有AB通孔(12B1),所述AB通孔(12B1)与A下托架(11)的AB支臂(11D)上的AC螺纹孔(11D1)配合,通过螺钉穿过所述AB通孔(12B1)后螺纹连接在AC螺纹孔(11D1)中,实现AB竖板(12B)与AB支臂(11D)的外侧面板固定;AA横板(12C)上设有用于放置AA滑动轴承(18A)的AD轴孔(12C1);AB横板(12D)上设有用于放置AB滑动轴承(18B)的AE轴孔(12D1);AA滑动轴承(18A)和AB滑动轴承(18B)套接在AB传动轴(18)上;A上支撑架(13)上设有AC横板(13A)和AA支撑套筒(13B);所述AC横板(13A)的两端分别设有一AC通孔(13A1),该AC通孔(13A1)用于螺钉穿过,穿过所述AC通孔(13A1)后的螺钉螺纹固定在底盘(10)的BK螺纹孔(10A4)内,从而实现将A上支撑架(13)固定在底盘(10)的下面板上;所述AA支撑套筒(13B)的中心设有用于放置AB传动轴(18)的AB上轴段(18A)的AF轴孔(13B1);AA挡块(14A)的中间设有用于放置AA塑料轴承(14C)的AH轴孔(14A1);所述AH轴孔(14A1)的两端分别是AD通孔(14A2)、AE通孔(14A3);所述AD通孔(14A2)与A下托架(11)的AA支臂(11C)上的AB螺纹孔(11C2)配合,采用螺钉使AA挡块(14A)的一端固定在AA支臂(11C)上;所述AE通孔(14A3)与A下托架(11)的AB支臂(11D)上的AD螺纹孔(11D2)配合,采用螺钉使AA...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全自动快速变轨系统,其特征在于:变轨系统包括有:底盘(10)、变轨驱动组件(8)、行走驱动组件(9)、第一变轨执行组件(1)、第二变轨执行组件(2)、第三变轨执行组件(3)、第四变轨执行组件(4)、变轨转台组件(5、6)、导轨组件(7)、第一同步齿形带(11)和第二同步齿形带(12);第一变轨执行组件(1),A下托架(11)上设有AA面板(11A)、AB面板(11B)、AA支臂(11C)、AB支臂(11D)、AC支臂(11E)和AD支臂(11F);AA面板(11A)上设有用于放置AC传动轴(17C)的AC中轴段(172)的AA轴孔(11A1);AB面板(11B)上设有AB轴孔(11B1)、AC轴孔(11B2)和AA矩形通孔(11B3);AA矩形通孔(11B3)用于放置AC直齿轮(1F);AB轴孔(11B1)用于放置A上滚动轴(14D)的一端,AC轴孔(11B2)用于放置A下滚动轴(15D)的一端;AA支臂(11C)的外侧面板上设有AA螺纹孔(11C1),AA支臂(11C)的端面板上设有AB螺纹孔(11C2);所述AA螺纹孔(11C1)采用螺钉配合实现将A上托架(12)的AA竖板(12A)固定在AA支臂(11C)的外侧面板上;所述AB螺纹孔(11C2)与AA挡块(14A)上的AE通孔(14A3)配合,然后用长螺钉穿过AE通孔(14A3)后螺纹连接在所述AB螺纹孔(11C2)内,实现将AA挡块(14A)的一端固定在AA支臂(11C)的端面板上;AB支臂(11D)的外侧面板上设有AC螺纹孔(11D1),AB支臂(11D)的端面板上设有AD螺纹孔(11D2);所述AC螺纹孔(11D1)采用螺钉配合实现将A上托架(12)的AB竖板(12B)固定在AB支臂(11D)的外侧面板上;所述AD螺纹孔(11D2)与AA挡块(14A)上的AD通孔(14A2)配合,然后用长螺钉穿过AD通孔(14A2)后螺纹连接在所述AD螺纹孔(11D2)内,实现将AA挡块(14A)的另一端固定在AB支臂(11D)的端面板上;AC支臂(11E)的端面板上设有AE螺纹孔(11E1);所述AE螺纹孔(11E1)与AB挡块(15A)上的AH通孔(15A3)配合,然后用长螺钉穿过AH通孔(15A3)后螺纹连接在所述AE螺纹孔(11E1)内,实现将AB挡块(15A)的一端固定在AC支臂(11E)的端面板上;AD支臂(11F)的端面板上设有AF螺纹孔(11F1);所述AF螺纹孔(11F1)与AB挡块(15A)上的AG通孔(15A2)配合,然后用长螺钉穿过AG通孔(15A2)后螺纹连接在所述AF螺纹孔(11F1)内,实现将AB挡块(15A)的另一端固定在AD支臂(11F)的端面板上;A上托架(12)上设有AA竖板(12A)、AB竖板(12B)、AA横板(12C)和AB横板(12D);AA竖板(12A)上设有AA通孔(12A1),所述AA通孔(12A1)与A下托架(11)的AA支臂(11C)上的AA螺纹孔(11C1)配合,通过螺钉穿过所述AA通孔(12A1)后螺纹连接在AA螺纹孔(11C1)中,实现AA竖板(12A)与AA支臂(11C)的外侧面板固定;AB竖板(12B)上设有AB通孔(12B1),所述AB通孔(12B1)与A下托架(11)的AB支臂(11D)上的AC螺纹孔(11D1)配合,通过螺钉穿过所述AB通孔(12B1)后螺纹连接在AC螺纹孔(11D1)中,实现AB竖板(12B)与AB支臂(11D)的外侧面板固定;AA横板(12C)上设有用于放置AA滑动轴承(18A)的AD轴孔(12C1);AB横板(12D)上设有用于放置AB滑动轴承(18B)的AE轴孔(12D1);AA滑动轴承(18A)和AB滑动轴承(18B)套接在AB传动轴(18)上;A上支撑架(13)上设有AC横板(13A)和AA支撑套筒(13B);所述AC横板(13A)的两端分别设有一AC通孔(13A1),该AC通孔(13A1)用于螺钉穿过,穿过所述AC通孔(13A1)后的螺钉螺纹固定在底盘(10)的BK螺纹孔(10A4)内,从而实现将A上支撑架(13)固定在底盘(10)的下面板上;所述AA支撑套筒(13B)的中心设有用于放置AB传动轴(18)的AB上轴段(18A)的AF轴孔(13B1);AA挡块(14A)的中间设有用于放置AA塑料轴承(14C)的AH轴孔(14A1);所述AH轴孔(14A1)的两端分别是AD通孔(14A2)、AE通孔(14A3);所述AD通孔(14A2)与A下托架(11)的AA支臂(11C)上的AB螺纹孔(11C2)配合,采用螺钉使AA挡块(14A)的一端固定在AA支臂(11C)上;所述AE通孔(14A3)与A下托架(11)的AB支臂(11D)上的AD螺纹孔(11D2)配合,采用螺钉使AA挡块(14A)的另一端固定在AB支臂(11D)上;A上滚动体(14B)的中心部分设有供A上滚动轴(14D)穿过的AF通孔(14B1);A上滚动轴(14D)上设有AA轴段(14D1)、AB轴段(14D2)、AC轴段(14D3)和AA轴肩(14D4),AA轴肩(14D4)设在AB轴段(14D2)与AC轴段(14D3)之间;AA轴段(14D1)上套接AA塑料轴承(14C);AB轴段(14D2)上固定A上滚动体(14B);AC轴段(14D3)上套接AB塑料轴承(14E);AB挡块(15A)的中间设有用于放置AC塑料轴承(15C)的AI轴孔(15A1);所述AI轴孔(15A1)的两端分别是AG通孔(15A2)、AH通孔(15A3);所述AG通孔(15A2)与A下托架(11)的AC支臂(11E)上的AE螺纹孔(11E1)配合,采用螺钉使AB挡块(15A)的一端固定在AC支臂(11E)上;所述AH通孔(15A3)与A下托架(11)的AD支臂(11F)上的AF螺纹孔(11F1)配合,采用螺钉使AB挡块(15A)的另一端固定在AD支臂(11F)上;A下滚动体(15B)的中心部分设有供A下滚动轴(15D)穿过的AI通孔(15B1);A下滚动轴(15D)上设有AD轴段(15D1)、AE轴段(15D2)、AF轴段(15D3)和AB轴肩(15D4),AB轴肩(15D4)设在AE轴段(15D2)与AF轴段(15D3)之间;AD轴段(15D1)上套接AC塑料轴承(15C);AE轴段(15D2)上固定A下滚动体(15B);AF轴段(15D3)上套接AD塑料轴承(15E);A上滚动体(14B)与A下滚动体(15B)之间用于放置EA支撑座(5F)的EA支臂(5F1),所述EA支臂(5F1)的外部设有与AC直齿轮(1F)相同的外齿,EA支臂(5F1)上的EA导轨通孔(5F1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BB导轨段(7B2)的一端和BC导轨段(7B3)的另一端;AA传动轴(16)上设有AA上轴段(161)、AA中轴段(162)和AA下轴段(163);所述AA传动轴(16)从上至下顺次套接有AA带轮(1A)、A变轨转动套(16A)、AC轴承(16E)和AA直齿轮胀套(16F);AA直齿轮胀套(16F)的外部安装有A行走腿主动直齿轮(1D),A行走腿主动直齿轮(1D)与A行走腿从动直齿轮(1H)啮合;即AA传动轴(16)的AA上轴段(161)上套接有AA带轮(1A);AA传动轴(16)的AA中轴段(162)置于A变轨转动套(16A)内,且在所述AA中轴段(162)的下端端部套接AC轴承(16E);AA传动轴(16)的AA下轴段(163)上套接有AA直齿轮胀套(16F);A变轨转动套(16A)的中部是A中心通孔(16A6),A中心通孔(16A6)用于AA传动轴(16)穿过;A变轨转动套(16A)的外部设有AA套筒段(16A1)、AB套筒段(16A2)和AC套筒段(16A3);AA套筒段(16A1)与AB套筒段(16A2)之间有AA套筒肩(16A4);AB套筒段(16A2)与AC套筒段(16A3)之间有AB套筒肩(16A5);A变轨转动套(16A)从上至下顺次套接有AB带轮(1B)、AA轴承(16C)、AB轴承(16D)和A变轨主动直齿轮(1C);即AA套筒段(16A1)上套接的是AB带轮(1B);AB套筒段(16A2)上套接的是AA轴承(16C)和AB轴承(16D);AC套筒段(16A3)上套接的是A变轨主动直齿轮(1C);A变轨主动直齿轮(1C)与A变轨从动直齿轮(1G)啮合;AA轴承16C置于A轴承压板(16B)的轴孔中,A轴承压板(16B)的两端设有凸耳,凸耳上有通孔,采用螺钉穿过凸耳上的通孔后螺纹连接在底盘(10)的KA螺纹孔(10A3)中,从而实现将A轴承压板(16B)固定在底盘(10)的上面板上;AC传动轴(17)上设有AC上轴段(171)、AC中轴段(172)和AC下轴段(173);所述AC传动轴(17)从上至下顺次套接有AA卡圈(17A)、AB直齿轮(1E)、AB卡圈(17B)、AC套筒(17C)、AB直齿轮胀套(17D)和AC螺母(17E);AB直齿轮胀套(17D)的外部安装有AC直齿轮(1F),AC直齿轮(1F)与EA支撑座(5F)的EA支臂(5F1)外部的齿啮合;即AC传动轴(17)的AC上轴段(171)上套接有AB直齿轮(1E),AA直齿轮(1J)与AB直齿轮(1E)啮合;AC传动轴(17)的AC中轴段(172)上套接有AB卡圈(17B)和AC套筒(17C),AC套筒(17C)上设有开口;AC传动轴(17)的AC下轴段(173)上套接有AB直齿轮胀套(17D)和AC螺母(17E);AB传动轴(18)上设有AB上轴段(181)、AB中轴段(182)和AB下轴段(183);所述AB传动轴(18)从上至下顺次套接有A支撑架(13)、AA滑动轴承(18A),所述AA滑动轴承(18A)的外部套接有A变轨从动直齿轮1G)和AB传动筒(18C);即AB传动轴(18)的AB上轴段(181)置于A上支撑架(13)的AF轴孔(13B1)内;AB传动轴(18)的AB中轴段(182)上套接有AA滑动轴承(18A);AB传动轴(18)的AB下轴段(183)置于AB传动筒(18C)的AG轴孔(18C1)内;AB传动筒(18C)上设有AG轴孔(18C1)、上筒体(18C2)、中筒体(18C3)和下筒体(18C4);所述AG轴孔(18C1)用于放置AB传动轴(18)的AB下轴段(183);所述上筒体(18C2)用于套接A行走腿从动直齿轮(1H),A行走腿主动直齿轮(1D)与A行走腿从动直齿轮(1H)啮合;所述中筒体(18C3)用于套接AB滑动轴承(18B);所述下筒体(18C4)用于套接AA直齿轮(1J),AA直齿轮(1J)与AB直齿轮(1E)啮合;A压紧轮转轴(19)包括有A外齿齿轮(19B)和A安装轴(19A);A外齿齿轮(19B)套接在A安装轴(19A)上,且绕A安装轴(19A)作圆周运动,A安装轴(19A)的下端固定在底盘(10)的KC轴孔(10A2)中;A压紧轮转轴(19)上的A外齿齿轮(19B)的外圈上的齿与第一同步齿形带(11)啮合;在第三变轨执行组件(3)中有两个压紧轮转轴,即CA压紧轮转轴(39A)和CB压紧轮转轴(39B);CA压紧轮转轴(39A)包括有CA外齿齿轮(39A2)和CA安装轴(39A1);CA外齿齿轮(39A2)套接在CA安装轴(39A1)上,且绕CA安装轴(39A1)作圆周运动,CA安装轴(39A1)的下端固定在底盘(10)的KI轴孔(10C2)中;CA压紧轮转轴(39A)上的CA外齿齿轮(39A2)的外圈上的齿与第一同步齿形带(11)啮合;CB压紧轮转轴(39B)包括有CB外齿齿轮(39B2)和CB安装轴(39B1);CB外齿齿轮(39B2)套接在CB安装轴(39B1)上,且绕CB安装轴(39B1)作圆周运动,CB安装轴(39B1)的下端固定在底盘(10)的KJ轴孔(10C5)中;CB压紧轮转轴(39B)上的CB外齿齿轮(39B2)的外圈上的齿与第一同步齿形带(11)啮合;在第四变轨执行组件(4)中有两个压紧轮转轴,即DA压紧轮转轴(49A)和DB压紧轮转轴(49B);DA压紧轮转轴(49A)包括有DA外齿齿轮(49A2)和DA安装轴(49A1);DA外齿齿轮(49A2)套接在DA安装轴(49A1)上,且绕DA安装轴(49A1)作圆周运动,DA安装轴(49A1)的下端固定在底盘(10)的KM轴孔(10D2)中;DA压紧轮转轴(49A)上的DA外齿齿轮(49A2)的外圈上的齿与第一同步齿形带(11)啮合;DB压紧轮转轴(49B)包括有DB外齿齿轮(49B2)、DC外齿齿轮(49B3)和DB安装轴(49B1);DC外齿齿轮(49B3)套接在DB安装轴(49B1)的上端端部,DB外齿齿轮(49B2)位于DC外齿齿轮(49B3)的下方且套接在DB安装轴(49B1)上,DB外齿齿轮(49B2)和DC外齿齿轮(49B3)均绕DB安装轴(49B1)作圆周运动,DB安装轴(49B1)的下端固定在底盘(10)的KN轴孔(10D5)中;DB压紧轮转轴(49B)上的DB外齿齿轮(49B2)的外圈上的齿与第一同步齿形带(11)啮合,DC外齿齿轮(49B3)的外圈上的齿与第二同步齿形带(12)啮合;第一变轨转台组件(5)包括有E转台(5A)、EA连接轨底座(5B)、EB连接轨底座(5C)、EA换轨连接轨(5D)、EB换轨连接轨(5E)、EA支撑座(5F)、EB支撑座(5G),以及分别安装在E转台(5A)两侧通孔内的EA换轨转动组件和EB换轨转动组件;EA换轨转动组件由EA螺母(5L1)、EA止动挡圈(5M1)、EA轴承(5K1)、EB轴承(5K2)、EA换轨转轴(5H)、EA止动垫片(5N1)、EB螺母(5L2)和EA轴承端盖(5P1)组成;EB换轨转动组件由EC螺母(5L3)、EB止动挡圈(5M2)、EC轴承(5K3)、ED轴承(5K4)、EB换轨转轴(5J)、EB止动垫片(5N2)、ED螺母(5L4)和EB轴承端盖(5P2)组成;E转台(5A)上设有EA支撑台(5A1)、EB支撑台(5A2)和E固定板(5A3),E固定板(5A3)置于EA支撑台(5A1)与EB支撑台(5A2)之间,且EA支撑台(5A1)与EB支撑台(5A2)保持平行;EA支撑台(5A1)上设有EC轴孔(5A11),所述EC轴孔(5A11)内安装有EA轴承(5K1)、EB轴承(5K2)、EA止动垫片(5N1和EB螺母(5L2),且EA轴承(5K1)、EB轴承(5K2)、EA止动垫片(5N1)和EB螺母(5L2)套接在EA换轨转轴(5H)的EA轴肩(5H11)的下段;EA支撑台(5A1)的下面板通过螺钉固定有EA轴承端盖(5P1);EB支撑台(5A2)上设有ED轴孔(5A21),所述ED轴孔(5A21)内安装有EC轴承(5K3)、ED轴承(5K4)、EB止动垫片(5N2)和ED螺母(5L4),且EC轴承(5K3)、ED轴承(5K4)、EB止动垫片(5N2)和ED螺母(5L4)套接在EB换轨转轴(5J)的EB轴肩(5J11)的下段;EB支撑台(5A2)的下面板通过螺钉固定有EB轴承端盖(5P2);E固定板(5A3)上设有EA通孔(5A31)和EB通孔(5A32),EA通孔(5A31)用于放置导轨组件(7)中的GL螺钉(7E2),EB通孔(5A32)用于放置导轨组件(7)中的GK螺钉(7E1);通过GL螺钉(7E2)顺次穿过E固定板(5A3)上的EA通孔(5A31)、导轨组件(7)的导轨底板(7C)上的通孔后连接上螺母,实现E固定板(5A3)与导轨组件(7)的导轨底板(7C)固定;同理,通过GK螺钉(7E1)顺次穿过E固定板(5A3)上的EB通孔(5A32)、导轨组件(7)的导轨底板(7C)上的通孔后连接上螺母,实现E固定板(5A3)与导轨组件(7)的导轨底板(7C)固定;EA连接轨底座(5B)上设有设有EG支臂(5B1)和EH支臂(5B2),EG支臂(5B1)垂直于EH支臂(5B2);EG支臂(5B1)用于固定EA换轨连接轨(5D)的一端;EH支臂(5B2)固定安装在E转台(5A)的EA侧面板(5A12)上;EB连接轨底座(5C)上设有设有EI支臂(5C1)和EJ支臂(5C2),EI支臂(5C1)垂直于EJ支臂(5C2);EI支臂(5C1)用于固定EB换轨连接轨(5E)的一端;EJ支臂(5C2)固定安装在E转台(5A)的EB侧面板(5A22)上;EA支撑座(5F)上设有EA支臂(5F1)、EB支臂(5F2)和EC支臂(5F3),EB支臂(5F2)置于EA支臂(5F1)与EC支臂(5F3)之间,且EA支臂(5F1)与EC支臂(5F3)保持平行;EA支臂(5F1)上设有用于放置导轨段,穿过的EA导轨通孔(5F11);EC支臂(5F3)上设有用于EA换轨转轴(5H)上端穿过的EA轴孔(5F31)和用于EA止动挡圈(5M1)的EA下凸起(5M11)穿过的EA卡槽(5F32);EB支撑座(5G)上设有ED支臂(5G1)、EE支臂(5G2)和EF支臂(5G3),EE支臂(5G2)置于ED支臂(5G1)与EF支臂(5G3)之间,且ED支臂(5G1)与EF支臂(5G3)保持平行;ED支臂(5G1)上设有用于放置导轨段穿过的EB导轨通孔(5G11);EF支臂(5G3)上设有用于EB换轨转轴(5J)上端穿过的EB轴孔(5G31)和用于EB止动挡圈(5M2)的EB下凸起穿过的EB卡槽(5G32);EA换轨转轴(5H)上设有EA轴肩(5H1);即所述EA换轨转轴(5H)的EA轴肩(5H1)的上段用于套接EA支撑座(5F)的EC支臂(5F3)、EA止动挡圈(5M1)和EA螺母(5L1);即所述EA换轨转轴(5H)的EA轴肩(5H1)的下段用于套接EA轴承(5K1)、EB轴承(5K2)、EA止动垫片(5N1)和EB螺母(5L2);EB换轨转轴(5J)上设有EB轴肩(5J1);即所述EB换轨转轴(5J)的EB轴肩(5J1)的上段用于套接EB支撑座(5G)的EF支臂(5G3)、EB止动挡圈(5M2)和EC螺母(5L3);即所述EB换轨转轴(5J)的EB轴肩(5J1)的下段用于套接EC轴承(5K3)、ED轴承(5K4)、EB止动垫片(5N2)和ED螺母(5L4);第二变轨转台组件(6)包括有F转台(6A)、FA连接轨底座(6B)、FB连接轨底座(6C)、FA换轨连接轨(6D)、FB换轨连接轨(6E)、FA支撑座(6F)、FB支撑座(6G),以及分别安装在F转台(6A)两侧通孔内的FA换轨转动组件和FB换轨转动组件;FA换轨转动组件由FA螺母(6L1)、FA止动挡圈(6M1)、FA轴承(6K1)、FB轴承(6K2)、FA换轨转轴(6H)、FA止动垫片(6N1)、FB螺母(6L2)和FA轴承端盖(6P1)组成;FB换轨转动组件由FC螺母(6L3)、FB止动挡圈(6M2)、FC轴承(6K3)、FD轴承(6K4)、FB换轨转轴(6J)、FB止动垫片(6N2)、FD螺母(6L4)和FB轴承端盖(6P2)组成;F转台(6A)上设有FA支撑台(6A1)、FB支撑台(6A2)和F固定板(6A3),F固定板(6A3)置于FA支撑台(6A1)与FB支撑台(6A2)之间,且FA支撑台(6A1)与FB支撑台(6A2)保持平行;FA支撑台(6A1)上设有FC轴孔(6A11),所述FC轴孔(6A11)内安装有FA轴承(6K1)、FB轴承(6K2)、FA止动垫片(6N1)和FB螺母(6L2),且FA轴承(6K1)、FB轴承(6K2)、FA止动垫片(6N1)和FB螺母(6L2)套接在FA换轨转轴(6H)的FA轴肩(6H11)的下段;FA支撑台(6A1)的下面板通过螺钉固定有FA轴承端盖(6P1);FB支撑台(6A2)上设有FD轴孔(6A21),所述FD轴孔(6A21)内安装有FC轴承(6K3)、FD轴承(6K4)、FB止动垫片(6N2)和FD螺母(6L4),且FC轴承(6K3)、FD轴承(6K4)、FB止动垫片(6N2)和FD螺母(6L4)套接在FB换轨转轴(6J)的FB轴肩(6J11)的下段;FB支撑台(6A2)的下面板通过螺钉固定有FB轴承端盖(6P2);F固定板(6A3)上设有FA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远滕云达耿大喜路正惠姜兴刚李少敏李军何凤涛陈雪梅陈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