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冷却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2013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冷却器装置,在外气取入通道以比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的方式配置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中,抑制在车辆后部碰撞时碰撞载荷从外气取入通道直接作用于冷却器主体而使冷却器主体损伤。吸气通道(外气取入通道)以能够相对于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冷却器主体的上侧。冷却器主体经由冷却器安装托架安装于地板,而吸气通道安装于冷却器主体,且吸气通道的安装强度比冷却器主体的安装强度低。因此,在向吸气通道施加了碰撞载荷(Fr)的情况下,吸气通道从冷却器主体脱离而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由此降低作用于冷却器主体的碰撞载荷,能够抑制冷却器主体损伤而使冷却介质漏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冷却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特别是涉及冷却器主体及外气取入通道配置于车辆后部侧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改良。
技术介绍
已知有使油、水等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及将用于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外气向所述冷却器主体内引导的外气取入通道配置于车辆后部侧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是其一例,在比车辆中央部靠后方侧的位置配置有对后轮进行驱动的驱动桥的车辆中,在比驱动桥靠后方侧的车辆后部配置有用于对驱动桥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冷却器主体。而且,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差压导风式的冷却技术:为了通过外气对电源装置进行冷却,具有通过车辆行驶时的气流而成为负压的排气通道,通过该排气通道成为负压,将电源装置内的空气(冷却所使用的外气)经由排气通道向外部排出,并从外气取入通道将新的外气导入到电源装置内。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47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03365号公报然而,在这样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中,将外气取入通道以比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的方式安装于冷却器主体的情况下,如果该外气取入通道到达车辆的后端附近,则在从后方追尾或者在后退时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车辆后部碰撞时,碰撞载荷从外气取入通道直接作用于冷却器主体,存在冷却器主体损伤而冷却介质漏出的可能性。外气取入通道比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那样的配置方式在使用了差压导风式的冷却技术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适用,即使在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外气取入通道的通常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中,也能够将外气取入通道的中间部等以比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的方式配置,即使在使用电动风扇吸入外气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外气取入通道以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的方式配置,这些情况下也具有同样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是在外气取入通道以比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的方式安装于冷却器主体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中,在车辆后部碰撞时抑制碰撞载荷从外气取入通道直接作用于冷却器主体而使冷却器主体损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使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主体及将用于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外气向所述冷却器主体内引导的外气取入通道配置于车辆后部侧,所述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特征在于,(a)所述外气取入通道比所述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并且,(b)所述外气取入通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c)所述冷却器主体安装于车身,所述外气取入通道安装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并且所述外气取入通道相对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安装强度低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相对于所述车身的安装强度。第二专利技术以第一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主体使用金属制部件安装于所述车身,所述外气取入通道使用树脂制部件安装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第三专利技术以第一专利技术或第二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气取入通道具备向所述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所述外气的导入部,所述外气取入通道以所述导入部紧贴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方式安装于该冷却器主体。第四专利技术以第三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a)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所述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向该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所述外气,将该外气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并且,(b)所述外气取入通道的所述导入部以覆盖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方式设置。第五专利技术以第一专利技术~第四专利技术的任一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a)在所述冷却器主体连接有排气通道,该排气通道接收所述外气通过该冷却器主体内而放出的放出空气,并具有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气流而成为负压的排气口,(b)由于所述排气口成为负压,所述放出空气通过所述排气通道而从该排气口向外部排出,新的外气被吸入到所述外气取入通道内。换言之,该车辆用冷却器装置是差压导风式的冷却器装置。第六专利技术以第五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a)所述排气通道比所述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并且,(b)所述排气通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c)所述排气通道安装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并且所述排气通道相对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安装强度低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相对于所述车身的安装强度。第七专利技术以第五专利技术或第六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a)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所述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在比车辆的地板靠下侧的位置,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向该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所述外气,将该外气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放出,并且,(b)所述排气通道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下表面接收所述放出空气,将该放出空气从向下开口的所述排气口向下方排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平板形状是柱状形状(棱柱、圆柱等)的一对端面(上表面及下表面等)相互大致平行且相对于该端面的对角线长度(圆、椭圆的情况下为直径、长径)而高度尺寸(轴向长度)为1/2以下、优选为1/3左右以下的形状。大致平行、大致水平无需严格意义上的平行、水平,根据向车辆的搭载条件等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可以为±15°以下、优选为±10°左右以下的倾斜。专利技术效果在这样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中,外气取入通道以能够相对于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冷却器主体安装于车身,而外气取入通道安装于冷却器主体,且外气取入通道的安装强度比冷却器主体的安装强度低,因此在车辆后部碰撞时向外气取入通道施加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外气取入通道从冷却器主体脱离而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由此能降低作用于冷却器主体的碰撞载荷。由此,能够抑制冷却器主体损伤而使冷却介质漏出。即,在后续车辆、障碍物等未直接与冷却器主体抵接的比较轻微的车辆后部碰撞时,能抑制冷却器主体的损伤,能够使车辆原封不动地行驶。在此,将外气取入通道以能够相对于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如果将冷却器主体和外气取入通道分别安装于车身等,则在向外气取入通道施加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冷却器主体的损伤,但是由于安装时的冷却器主体与外气取入通道的位置偏离而经由外气取入通道向冷却器主体内导入的外气减少,冷却性能可能会受损。相对于此,在本专利技术中,外气取入通道安装于冷却器主体,因此能抑制冷却器主体与外气取入通道的位置偏离,能抑制以两者的位置偏离为起因的冷却性能的下降,并且与将冷却器主体和外气取入通道分别安装于车身等的情况相比,能够缓和对于各部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等的要求精度。在第二专利技术中,冷却器主体使用金属制部件安装于车身,外气取入通道使用树脂制部件安装于冷却器主体,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外气取入通道的安装强度比冷却器主体的安装强度低,由此在车辆后部碰撞时能够使外气取入通道从冷却器主体适当地脱离而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第三专利技术的外气取入通道具备导入外气的导入部,外气取入通道以该导入部紧贴于冷却器主体的方式安装于冷却器主体的情况下,与将外气取入通道及冷却器主体分别安装于车身等的情况相比,能良好地抑制两者的位置偏离。第四专利技术中,在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的情况下,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使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24)主体及将用于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外气向所述冷却器主体内引导的外气取入通道(26)配置于车辆后部侧,所述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气取入通道比所述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并且,所述外气取入通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所述冷却器主体安装于车身(20),所述外气取入通道安装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并且所述外气取入通道相对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安装强度低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相对于所述车身的安装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01 JP 2018-0168011.一种车辆用冷却器装置(10),使冷却介质流通的热交换式的冷却器(24)主体及将用于通过热交换对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外气向所述冷却器主体内引导的外气取入通道(26)配置于车辆后部侧,所述车辆用冷却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气取入通道比所述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并且,所述外气取入通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向车辆前侧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所述冷却器主体安装于车身(20),所述外气取入通道安装于所述冷却器主体,并且所述外气取入通道相对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安装强度低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相对于所述车身的安装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主体使用金属制部件(22、41)安装于所述车身,所述外气取入通道使用树脂制部件(66)安装于所述冷却器主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气取入通道具备向所述冷却器主体内导入所述外气的导入部(60),所述外气取入通道以所述导入部紧贴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方式安装于该冷却器主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外形呈平板形状,所述冷却器主体以大面积的上表面(30)及下表面(32)成为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从所述冷却器主体的上表面向该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康一古川智章高木清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