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9342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9:13
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它包括套管式换热管(2)和壳体(8),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一端由下往上穿过封头(3)上的套管(4)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另一端设置于壳体外,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包括内管(9)和外管(10),所述内管(9)通过导管(5)连接到进口小管板(6)上,所述外管(10)通过导管(5)连接到出口小管板(7)上,所述进口小板管(6)与出口小管板(7)均设置于壳体(8)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采用此新型管束结构的吸附柱不仅可以提高传热效率,而且可以准确判断出哪根套管式换热管泄露,方便检修。

A New Type of Adsorption Column Tube Bun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
本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
技术介绍
高纯多晶硅的生产广泛采用闭路SiHCl氢还原法,也称为改良西门子法,改良西门子法是运用了尾气回收利用的闭路循环系统,其中尾气回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为变温吸附分离法(原理:当气体杂质组分分压高,温度低时,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大;当气体杂质组分分压低、温度高时,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小),执行此吸附分离任务的设备即为吸附柱。国外生产的吸附柱管束多采用蛇形管,一旦有一根套管式换热管损坏,堵管后换热面积损失较大,会影响到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目前公开号为CN20567274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晶硅尾气回收系统带翅形套管式吸附柱,它包括吸附柱本体、伴管,伴管螺旋安装在吸附柱本体的外壳体壁上,回流套管通过支撑板安装在吸附柱本体内,回流套管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位于外管的内部,且内管外侧壁与外管的内侧壁之间的空腔形成介质通道,外管的顶部安装有使介质回流的密封帽,外管的外侧壁上安装有多个翅片,吸附柱本体的顶部还开设有吸附剂填充口和氢气出口,氢气出口位于吸附柱的顶部,在吸附柱本体的底部开有吸附剂卸料口,吸附柱本体的底部侧壁上还安装有氢气总管和多组进气管,氢气进气支管与氢气总管连接。这种吸附柱管束采用列管式布置,虽然提高了换热效率,但由于每根套管均通过汇管连接,一旦发生泄漏,一是不便于准确判断泄漏点在何处,二也不便于检修;若漏点发生在壳体内,则情况更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管束结构的吸附柱来增强吸附柱的传热效率,并可以在套管式换热管发生泄漏时准确定位到泄露点,方便检修。本技术为实现上述功能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包括套管式换热管和壳体,所述套管式换热管一端由下往上穿过封头上的套管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套管式换热管另一端设置于壳体外,所述套管式换热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通过导管连接到进口小管板上,所述外管通过导管连接到出口小管板上,所述进口小板管与出口小管板均设置于壳体外,通过对对应进、出口小管板组成的管束分组进行泄露试验,判断出哪儿发生了泄露。所述壳体外的下方设置有裙座,所述进口小板管与出口小管板设置在裙座上或设置在裙座内。所述套管式换热管有多个,多个套管式换热管通过栅格支撑安装在壳体内。所述套管式换热管带有多个翅片,翅片为纵向,且呈圆周阵列均匀分布在套管式换热管的外管壁,翅片使空气侧原有的传热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使传热效率大大的提高。进一步的,所述栅格支撑包括套环和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所述套环设置于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上,所述套环用于支撑带翅片的套管式换热管。所述栅格支撑有多个;多个栅格支撑等距离均匀分布在壳体内。所述栅格支撑还包括中间支撑套环,所述中间支撑套环固定于壳体的中心,所述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围绕中间支撑套环呈同心圆状向外层层递进,所述套环与套管式换热管之间设置有套环支撑;一个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与安装在其上的套环及套管式换热管构成一个环状换热管束组件,内层环状换热管束组件与中间支撑套环之间设置一号支撑杆,相邻两个环状换热管束组件之间设置二号支撑杆。带有内支撑圆环组成的栅格解决了纵向翅片管的支撑问题。所述套管式换热管可以呈横竖行列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套管式换热管的内管和外管通过导管连接到对应管板的结构,可以让吸附柱像管壳式换热器一样可以准确定位泄露套管式换热管的位置(即使漏点在壳体内),且方便检修。套管式换热管上带有呈圆周状均匀分布的翅片,使空气侧原有的传热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使传热效率大大的提高。同时,带内支撑圆环组成的栅格解决了纵向翅片管的支撑问题,而且也不影响壳侧填料的填充。附图说明下面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栅格支撑;2、套管式换热管;3、封头;4、套管;5、导管;6、进口小管板;7、出口小管板;8、壳体;9、内管;10、外管。图2是本技术中栅格支撑1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1、套环;1.2、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1.3、套环支撑;1.4、中间支撑套环;1.5、一号支撑杆;1.6、二号支撑杆;2.1、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和附图2进一步对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它包括套管式换热管2和壳体8,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一端由下往上穿过封头3上的套管4设置于壳体内,套管式换热管2与套管4焊接,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另一端设置于壳体外,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包括内管9和外管10,所述内管9通过导管5连接到进口小管板6上,所述外管10通过导管5连接到出口小管板7上,所述进口小板管6与出口小管板7均设置于壳体8外。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有多个,多个套管式换热管2的一端通过栅格支撑1安装在壳体8内。所述壳体8外的下方设置有裙座11,所述进口小板管6与出口小管板7设置在裙座11上或设置在裙座11内。当整个吸附柱运行时,管侧的介质由进口小管板6侧进入套管式换热管2的外管10内,通过管壁与壳体内介质进行热交换,充满外管10后溢流进入套管式换热管2的内管9,之后通过出口小管板7侧流出设备,完成自己的工作流程。当设备管侧发生泄漏时,可以通过对对应进、出口小管板组成的管束分组进行泄露试验,判断出哪儿发生了泄露。若是壳体外的部分发生泄露,则可以在外部检修;若泄露发生在壳体内,则可以通过堵管来保证设备可以继续使用。如图2所示,栅格支撑1包括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1.2和中间支撑套环1.4,所述中间支撑套环1.4固定于壳体8的中心,所述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1.2围绕中间支撑套环1.4呈同心圆状向外层层递进,所述每个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1.2上均匀分布多个套环1.1,所述每个套环1.1内安装套管式换热管2;所述套环1.1与套管式换热管2之间设置有套环支撑1.3;一个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1.2与安装在其上的套环1.1及套管式换热管2构成一个环状换热管束组件,内层环状换热管束组件与中间支撑套环1.4之间设置一号支撑杆1.5,相邻两个环状换热管束组件之间设置二号支撑杆1.6,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可以呈横竖行列布置,所述每个套管式换热管2外安装有套环1.1,所述套环1.1均匀分布在套管式换热管支撑板1.2上。所述栅格支撑1有多个,所述多个栅格支撑1等距离均匀分布在壳体8内。管束装配时卧置,穿管之前,套环1.1与套管式换热管支撑1.2先组焊完成。在套管式换热管2穿管时,将之前的套环组件套在套管式换热管2上,然后按照管束的布管由下往上逐层将套管式换热管穿过封头3上的套管4放置,每穿过一层套管式换热管,则将与套环1.1相连的套环支撑1.3进行组焊;如此直至所有套管式换热管都装配完成,带内支撑圆环组成的栅格解决了纵向翅片管的支撑问题。本管束中采用的栅格支撑结构形式不仅解决了带纵向翅片的套管式换热管支撑问题,而且也不影响壳侧填料的填充。如图2所示,套管式换热管2的外管壁上带有四条呈圆周状均匀分布的翅片2.1,使空气侧原有的传热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使传热效率大大的提高。作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包括套管式换热管(2)和壳体(8),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的一端由下往上穿过封头(3)上的套管(4)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另一端设置于壳体外,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包括内管(9)和外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9)通过导管(5)连接到进口小管板(6)上,所述外管(10)通过导管(5)连接到出口小管板(7)上,所述进口小管板(6)与出口小管板(7)均设置于壳体(8)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包括套管式换热管(2)和壳体(8),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的一端由下往上穿过封头(3)上的套管(4)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另一端设置于壳体外,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包括内管(9)和外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9)通过导管(5)连接到进口小管板(6)上,所述外管(10)通过导管(5)连接到出口小管板(7)上,所述进口小管板(6)与出口小管板(7)均设置于壳体(8)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外的下方设置有裙座(11),所述进口小管板(6)与出口小管板(7)设置在裙座(11)上或设置在裙座(11)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有多个,多个套管式换热管(2)通过栅格支撑(1)安装在壳体(8)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的吸附柱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式换热管(2)带有多个翅片(2.1),翅片(2.1)为纵向,所述翅片(2.1)呈圆周状均匀分布在套管式换热管(2)的外管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采用新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敬陈健姚岳峰田倩
申请(专利权)人: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