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6954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包括发动机罩外板、发动机罩内板以及设在发动机罩外板和发动机罩内板之间的加强件,加强件包括固定在发动机罩外板上的上固定部以及固定在发动机罩内板上的下固定部,上固定部上设有竖向设置的上滑动面,下固定部上设有与上滑动面相对的下滑动面;上滑动面上设有上安装孔,下滑动面上设有下安装孔,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通过同时穿过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并和螺母配合的螺栓固定;上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和/或下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现有的发动机罩的外板加强件的刚度较强而对行人头部造成较大伤害的问题。

A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of Engine Cover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身,具体涉及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渐加强,汽车安全保护已成为汽车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汽车安全不仅考虑车内乘员的安全,还要考虑车外行人的安全,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人安全保护已不容忽视。目前传统的设计中,为满足发动机罩外板的抗凹性能,通常会在发动机罩内外板之间设计一些外板加强件来支撑外板。但是当车辆与行人发生正面碰撞时,行人头部会与发动机罩发生碰撞,而由于发动机罩的外板加强件的支撑刚度较强,使发动机罩不能充分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这会对行人头部造成较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以改善现有的发动机罩的外板加强件的刚度较强而对行人头部造成较大伤害的问题。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包括发动机罩外板、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下侧的发动机罩内板以及设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和所述发动机罩内板之间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上的上固定部以及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上的下固定部,所述上固定部上设有竖向设置的上滑动面,所述下固定部上设有与所述上滑动面相对的下滑动面;所述上滑动面上设有上安装孔,所述下滑动面上设有下安装孔,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下固定部通过同时穿过所述上安装孔和所述下安装孔并和螺母配合的螺栓固定;所述上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和/或所述下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部呈板状。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部的上边沿设有同所述发动机罩外板搭接的上连接板,所述上固定部和所述上连接板一体化相连。进一步的,所述下固定部呈板状。进一步的,所述下固定部的下边沿设有同所述发动机罩内板搭接的下连接板,所述下固定部和所述下连接板一体化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通过穿过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的螺栓相连,且上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和/或下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那么在当发生碰撞的时候,行人的头部触碰发动机罩外板,此时发动机罩外板向下凹陷,由于条形孔的作用,上固定部会相对下固定部向下滑动,从而缓冲一部分行人头部因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对行人头部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技术所述的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技术所述的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中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上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下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发动机罩外板,2—发动机罩内板,3—上固定部,4—下固定部,5—上安装孔,6—螺母,7—螺栓,8—上连接板,9—下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包括发动机罩外板1、固定在发动机罩外板1下侧的发动机罩内板2以及设在发动机罩外板1和发动机罩内板2之间的加强件,加强件包括固定在发动机罩外板1上的上固定部3以及固定在发动机罩内板2上的下固定部4,上固定部3上设有竖向设置的上滑动面,下固定部4上设有与上滑动面相对的下滑动面;上滑动面上设有上安装孔5,下滑动面上设有下安装孔,上固定部3和下固定部4通过同时穿过上安装孔5和下安装孔并和螺母6配合的螺栓7固定;上安装孔5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和/或下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上固定部3和下固定部4通过穿过上安装孔5和下安装孔的螺栓7相连,且上安装孔5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和/或下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那么在当发生碰撞的时候,行人的头部触碰发动机罩外板1,此时发动机罩外板1向下凹陷,由于条形孔的作用,上固定部3会相对下固定部4向下滑动,从而缓冲一部分行人头部因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对行人头部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上固定部3和下固定部4在螺栓7和螺母6的作用下相对固定,对发动机罩外板1起到一定的抗凹陷作用。作为优选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上安装孔5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上安装孔5为条形孔,而下安装孔为圆孔,单个条形孔的长度足以满足发动机罩外板1向下凹陷的行程。若上安装孔5和下安装孔均为条形孔,上固定部3相对下固定部4可实现的滑动行程较更长。作为优选的,如图2所示,上固定部3呈板状。上固定部3呈板状以减轻加强件的重量,满足轻量化要求。作为优选的,上固定部3的上边沿设有同发动机罩外板1搭接的上连接板8,上固定部3和上连接板8一体化相连。上固定部3通过上连接板8与发动机罩外板1连接,能够相对稳固地连接。本实施例中,上连接板8通过粘胶和发动机罩外板1连接。作为优选的,如图2和图4所示,下固定部4呈板状。下固定部4呈板状以减轻加强件的重量,满足轻量化要求。作为优选的,下固定部4的下边沿设有同发动机罩内板2搭接的下连接板9,下固定部4和下连接板9一体化相连。下固定部4通过下连接板9与发动机罩内板2连接,能够相对稳固地连接。本实施例中,下连接板9通过粘胶和发动机罩内板2连接。本实施例的原理在于,当行人发生碰撞时,行人的头部触碰发动机罩外板1,发动机罩外板1同行人头部碰撞的部分具有下陷趋势,由于条形孔的作用,螺栓7和螺母6可以沿条形孔而滑动,随后上固定部3会伴随发动机罩外板1的下陷而下陷,这使得行人的头部得到一定的缓冲,而不是同发动机罩外板1进行刚性碰撞。本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有利于在发生碰撞后保护行人的头部。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罩外板(1)、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1)下侧的发动机罩内板(2)以及设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1)和所述发动机罩内板(2)之间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1)上的上固定部(3)以及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2)上的下固定部(4),所述上固定部(3)上设有竖向设置的上滑动面,所述下固定部(4)上设有与所述上滑动面相对的下滑动面;所述上滑动面上设有上安装孔(5),所述下滑动面上设有下安装孔,所述上固定部(3)和所述下固定部(4)通过同时穿过所述上安装孔(5)和所述下安装孔并和螺母(6)配合的螺栓(7)固定;所述上安装孔(5)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和/或所述下安装孔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加强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罩外板(1)、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1)下侧的发动机罩内板(2)以及设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1)和所述发动机罩内板(2)之间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外板(1)上的上固定部(3)以及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2)上的下固定部(4),所述上固定部(3)上设有竖向设置的上滑动面,所述下固定部(4)上设有与所述上滑动面相对的下滑动面;所述上滑动面上设有上安装孔(5),所述下滑动面上设有下安装孔,所述上固定部(3)和所述下固定部(4)通过同时穿过所述上安装孔(5)和所述下安装孔并和螺母(6)配合的螺栓(7)固定;所述上安装孔(5)为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孔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王菊禹慧丽崔泰松赵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