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975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第一行位机构,包括第一行位座和驱动第一行位座滑动的第一斜导柱,第一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一成型槽和朝向第一成型槽设置并与第一成型槽连通的第一滑槽;第二行位机构,包括第二行位座和驱动第二行位座滑动的第二斜导柱,第二行位座上设置有与第一成型槽围成容纳腔的第二成型槽,容纳腔用于容纳后模仁的成型部;第三行位机构,包括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一滑槽内的第三行位座和驱动第三行位座滑动的第一斜导件,第三行位座朝向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成型部;第一行位机构和第三行位机构组成行位单元。该注塑模具具有可通过一个行位单元对注塑产品的多个方向不同、位置高度不同、结构不同的倒扣进行成型和脱模的优点。

Injection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塑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的行位机构是指能够获得侧向抽芯或侧向分型以及复位动作来拖出产品的倒扣、低陷等位置的机构。由于现有的注塑模具的一个行位机构仅能够对单一方向的倒扣或低陷进行成型、脱模,导致当产品具有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方向、不同位置高度、不同结构的倒扣或低陷时,仅能够采用传统方式对行位机构进行设置,即设置多个相互的独立的行位机构来分别对每一个倒扣或低陷进行成型、脱模。但是,多个独立设置的行位机构既会增加注塑模具的体积和模具的结构复杂程度,又会大幅度提高注塑模具的设计难度,尤其是当多个倒扣或低陷处于不同的位置高度的同时,又具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结构时,会大幅度增加行位机构占据的空间,增大模型的体积。此外,当注塑产品的轮廓面和倒扣(或低陷)需要分别通过两个行位机构配合完成时,会使得采用传统方式设置的两个行位机构之间无法相互配合,导致注塑产品无法在同一个模具内进行一次成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可通过一个行位单元对注塑产品的多个方向不同、位置高度不同、结构不同的倒扣进行成型和脱模的注塑模具。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和后模组,前模组包括前模板和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的前模仁,前模仁具有第一成型部,后模组包括后模板和与后模板固定连接的后模仁,后模仁具有第二成型部,第二成型部朝向第一成型部延伸,其中,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一行位机构、第二行位机构和第三行位机构,第一行位机构包括第一行位座和第一斜导柱,第一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后模板上,第一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一斜槽、第一成型槽和第一滑槽,第一斜导柱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第一斜导柱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一斜槽内,第一滑槽朝向第一成型槽设置并与第一成型槽连通,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行位座的第一滑动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行位机构包括第二行位座和第二斜导柱,第二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后模板上,第二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二斜槽和第二成型槽,第二斜导柱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第二斜导柱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斜槽内,第一成型槽、第二成型槽围成容纳腔,第一成型部盖合在容纳腔的第一端,后模仁盖合在容纳腔的第二端,第二成型部位于容纳腔内,前模板可驱动第一行位座和第二行位座分别相对第二成型部移动,第三行位机构包括第三行位座和第一斜导件,第三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一滑槽内,第三行位座朝向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成型部,第三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三斜槽,第一斜导件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第一斜导件上设置有第一斜导部,第一斜导部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三斜槽内,前模板可驱动第三行位座相对第二成型部移动。由上可见,通过对注塑模具的结构设计,使得该注塑模具的各行位机构之间能够组成一个复合行位单元,从而既能够减小注塑模具的体积、减小行位机构占据的空间,又能够通过一个复合行位单元实现对注塑产品上的多个方向不同、位置高度不同、结构不同的倒扣进行成型和脱模。例如,通过将第一行位机构和第三行位机构进行组合,使得第一行位机构和第三行位机构之间形成一个复合行位单元,从而使得当注塑模具进行分模时,前模架能够同时带动第一斜导柱和第一斜导件进行移动,并使得第一斜导件驱动第三行位座相对第一行位座进行移动、使得第一斜导柱驱动第一行位座进行移动,从而实现对注塑产品的不同结构、不同位置高度、不同方向的多个倒扣结构进行脱模。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三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小于第一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由上可见,当第三行位座是对注塑产品上的小的倒扣结构进行成型,通过对第三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与第一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的设置,使得在保证第三行位座满足注塑产品的倒扣的成型和脱模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第三行位座工作时占据的空间,从而减小注塑模具的体积。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注塑模具还包括第四行位机构,第四行位机构包括第四行位座和第二斜导件,第一行位座上还设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朝向第一成型槽设置并与第一成型槽连通,第四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滑槽内,第四行位座朝向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成型部,第四行位座上设置有第四斜槽,第二斜导件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第二斜导件上设置有第二斜导部,第二斜导部可滑动地安装在第四斜槽内,前模板可驱动第四行位座相对第二成型部移动,第四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等于第三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且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动方向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由上可见,第一行位座能够根据注塑产品的成型要求设置不同数量、不同方位的行位机构,从而使得注塑产品能够满足注塑产品的成型要求。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五行位机构,第五行位机构包括第五行位座和第三斜导件,第二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朝向第二成型槽设置并与第二成型槽连通,第五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三滑槽内,第五行位座朝向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五成型部,第五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五斜槽,第三斜导件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第三斜导件上设置有第三斜导部,第三斜导部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五斜槽内,前模板可驱动第五行位座相对第二成型部移动,第五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等于第三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且第三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行位座的第二滑动方向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注塑模具还包括第六行位机构,第六行位机构包括第六行位座和第四斜导件,第二行位座上还设置有第四滑槽,第四滑槽朝向第二成型槽设置并与第二成型槽连通,第六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第四滑槽内,第六行位座朝向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六成型部,第六行位座上设置有第六斜槽,第四斜导件与前模板固定连接,第四斜导件上设置有第四斜导部,第四斜导部可滑动地安装在第六斜槽内,前模板可驱动第六行位座相对第二成型部移动,第六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等于第三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且第四滑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滑动方向之间形成四夹角。由上可见,第二行位座上也可以根据注塑产品的成型要求设置相应的行位机构,使得注塑模具能够满足注塑产品的成型要求。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滑槽的底部设置有两个第一定位槽,两个第一定位槽沿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分布,第三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一波珠螺丝,第一波珠螺丝的第一波珠朝向第一滑槽的底部设置,且第一波珠可与两个第一定位槽中的一个卡合;第二滑槽的底部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槽,两个第二定位槽沿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分布,第四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二波珠螺丝,第二波珠螺丝的第二波珠朝向第二滑槽的底部设置,且第二波珠可与两个第二定位槽中的一个卡合;第三滑槽的底部设置有两个第三定位槽,两个第三定位槽沿第三滑槽的延伸方向分布,第五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三波珠螺丝,第三波珠螺丝的第三波珠朝向第三滑槽的底部设置,且第三波珠可与两个第三定位槽中的一个卡合;第四滑槽的底部设置有两个第四定位槽,两个第四定位槽沿第四滑槽的延伸方向分布,第六行位座上设置有第四波珠螺丝,第四波珠螺丝的第四波珠朝向第四滑槽的底部设置,且第四波珠可与两个第四定位槽中的一个卡合。由上可见,通过在每一个滑槽内设置定位槽,以及在相应的行位座上设置波珠螺丝,使得波珠螺丝和定位槽的配合能够对行位座进行限位和暂时固定,因为在注塑产品进行脱模时,第三行位座与第一斜导件会完全脱离配合、第四行位座和第二斜导件会完全脱离配合、第五行位座和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所述前模组包括前模板和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的前模仁,所述前模仁具有第一成型部;后模组,所述后模组包括后模板和与所述后模板固定连接的后模仁,所述后模仁具有第二成型部,所述第二成型部朝向所述第一成型部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一行位机构,所述第一行位机构包括第一行位座和第一斜导柱,所述第一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第一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一斜槽、第一成型槽和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斜导柱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导柱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斜槽内,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所述第一成型槽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成型槽连通,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行位座的第一滑动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行位机构,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包括第二行位座和第二斜导柱,所述第二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第二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二斜槽和第二成型槽,所述第二斜导柱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导柱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斜槽内,所述第一成型槽、所述第二成型槽围成容纳腔,所述第一成型部盖合在所述容纳腔的第一端,所述后模仁盖合在所述容纳腔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成型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前模板可驱动所述第一行位座和所述第二行位座分别相对所述第二成型部移动;第三行位机构,所述第三行位机构包括第三行位座和第一斜导件,所述第三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三行位座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成型部,所述第三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三斜槽,所述第一斜导件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导件上设置有第一斜导部,所述第一斜导部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斜槽内,所述前模板可驱动所述第三行位座相对所述第二成型部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所述前模组包括前模板和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的前模仁,所述前模仁具有第一成型部;后模组,所述后模组包括后模板和与所述后模板固定连接的后模仁,所述后模仁具有第二成型部,所述第二成型部朝向所述第一成型部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一行位机构,所述第一行位机构包括第一行位座和第一斜导柱,所述第一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第一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一斜槽、第一成型槽和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斜导柱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导柱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斜槽内,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所述第一成型槽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成型槽连通,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行位座的第一滑动方向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二行位机构,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包括第二行位座和第二斜导柱,所述第二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第二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二斜槽和第二成型槽,所述第二斜导柱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导柱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斜槽内,所述第一成型槽、所述第二成型槽围成容纳腔,所述第一成型部盖合在所述容纳腔的第一端,所述后模仁盖合在所述容纳腔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成型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前模板可驱动所述第一行位座和所述第二行位座分别相对所述第二成型部移动;第三行位机构,所述第三行位机构包括第三行位座和第一斜导件,所述第三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三行位座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成型部,所述第三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三斜槽,所述第一斜导件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导件上设置有第一斜导部,所述第一斜导部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斜槽内,所述前模板可驱动所述第三行位座相对所述第二成型部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第四行位机构,所述第四行位机构包括:第四行位座,所述第一行位座上还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第一成型槽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成型槽连通,所述第四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四行位座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成型部,所述第四行位座上设置有第四斜槽;第二斜导件,所述第二斜导件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导件上设置有第二斜导部,所述第二斜导部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四斜槽内,所述前模板可驱动所述第四行位座相对所述第二成型部移动;所述第四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行位座的最大可滑动距离,且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动方向之间形成第二夹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五行位机构,所述第五行位机构包括:第五行位座,所述第二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朝向所述第二成型槽设置并与所述第二成型槽连通,所述第五行位座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五行位座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五成型部,所述第五行位座上设置有第五斜槽;第三斜导件,所述第三斜导件与所述前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导件上设置有第三斜导部,所述第三斜导部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五斜槽内,所述前模板可驱动所述第五行位座相对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海彪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春生五金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