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旋转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57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1)是由一密闭容器(2)和容纳于密闭容器(2)内的一电动压缩机机体(3)构成,该机体包括一支承于轴承上水平旋转的转轴(12)、一旋转压缩机构部(13)和一电动机部(14),密闭容器内积存有润滑油,其内部被分隔元件(17)分成两侧,一侧是用于放置压缩机构部的储油部空间(Sa),一侧是用于放置电动机部的电动机侧空间(Sb),一通油孔(19)位于分隔部件的下部,一通气孔(20)位于分隔元件的上部,由一中心孔(33)、一导油孔(34)和一沿转轴布置的吸油管(35)形成了一供油通道(36)。利用储油部空间和中心孔之间的压力差将储油部空间的润滑油吸出,送入压缩机构部的各个滑动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构成制冷系统和空调系统等中连续制冷循环的卧式旋转压缩机
技术介绍
各种型式的压缩机被用于例如制冷系统和空调系统,其中旋转压缩机以其可靠性高和运行噪音低的特点而得到普遍采用。在这些旋转压缩机中,经常提到的机型是立式压缩机,因为其占用较少的安装空间。然而,当需要与其它制冷循环元件一起布置时、或是由于一些特殊情况时必须使用卧式旋转压缩机。在上述这种类型的压缩机中,一个沿水平轴线方向的电动压缩机机体被放置在一个横向较长的密闭容器中,所述电动压缩机机体形成为包括一个旋转压缩机构部,其位于由轴承支承的一个转轴的端部,以及一个电动机部,其位于转轴的另一端。润滑油积存于密闭容器中。随着转轴的旋转,润滑油被吸出并供给组成压缩机构部的各个滑动部。如日本技术申请KOKOKU公开号为No.61-80385的日本专利文献披露的关于在卧式旋转压缩机内的一个供油结构,其中一个与汽缸内腔相连通的加油口位于压缩机构部的一个盘内。这样,利用汽缸内腔与密闭容器内的压力差能够使润滑油被吸出并供给所需要润滑的部分。但是,根据上面描述的润滑结构,当压缩机在倾斜状态运转时,随着油吸入部分中的油位的下降,就不能获得足够的润滑油吸入,因此导致对各个滑动部的润滑油供给不足。另外,即使在高压和低压之间的压力差很低时,也存在供油不足,因此就会出现压缩机可靠性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来确保对压缩机构部的各个滑动部的供油,最终使压缩机具有高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卧式旋转压缩机是这样构成的,包括一个电动压缩机机体,其包括一个由轴承支承的水平旋转的转轴、一个位于转轴端部的旋转压缩机构部以及位于转轴另一端的电动机部,该电动压缩机机体被放置在一个水平方向较长的密闭容器中,其中润滑油积存在密闭容器的内底部;一个分隔元件将密闭容器的内部分成两个部分,即一个用于放置压缩机构部的储油部空间,和一个用于放置电动机部的电动机侧空间;在分隔元件下方设置一通油部分,它连通储油部空间和电动机侧空间,从而将储油部空间一侧的润滑油引导至电动机侧空间;在分隔元件上方设置一通气孔,它将在压缩机构部被压缩并被排入电动机侧空间的高压气体引导至储油部空间;从转轴一端面沿中心轴线设置一个中心孔,一个导油孔将这个中心孔与压缩机构部的各个滑动部连通,在中心孔的旋转轴端面的开口端与储油部空间中的润滑油内部之间有一吸油管,所述中心孔、导油孔和吸油管构成一供油通道。利用储油部空间和中空的供油通道之间的压力差将储油部空间内的润滑油吸出,并供给压缩机构部的各个滑动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卧式旋转压缩机内,能够可靠地实现对压缩机构部的各个滑动部的供油,从而可以确保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卧式旋转压缩机一实施例的横截面正视图。图2是上述卧式旋转压缩机的横截面侧视图。图3是上述卧式旋转压缩机的横截面侧视图。图4是上述卧式旋转压缩机内一分隔元件的正视图。图5A和图5B分别是上述卧式旋转压缩机的一转动泵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卧式旋转压缩机的横截面正视图,图2是卧式旋转压缩机的横截面侧视图。图中,卧式旋转压缩机1的结构是,电动压缩机机体3容纳在密闭容器2中,如下文所述。在图中标记4代表一蓄能器,其上端与制冷剂管5相连通,制冷剂管5与用于构成一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图中未示出)相连。蓄能器4的下端与卧式旋转压缩机1的密闭容器2的下部通过吸管6耦接在一起并相互连通。提供了一种双缸型压缩机构部,两根吸管6相互叠置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密闭容器2内在与吸管6对称的位置连接有一制冷剂排气管7。制冷剂排气管7的一个端部开口。制冷剂排气管7与构成制冷循环的冷凝器连接在一起。另外,仅在图2示出,喷射管8突出于密闭容器2的右斜下方,它是冷凝器制冷剂排出侧的分支,于是在需要时直接将制冷液送入卧式旋转压缩机1。电动压缩机机体3容纳于密闭容器2中,并由以下元件构成,它们是通过一主轴承10和一副轴承11旋转支承于水平方向的转轴12;位于图1右边、即转轴12一个端部的一旋转压缩机构部13;位于图1左边、即转轴12另一端部的一电动机部14。旋转压缩机构部13由位于一中间分隔盘15左右两侧的一第一压缩机构部13A和一第二压缩机构部13B构成。第一压缩机构部13A位于电动机部14一侧,相应于中间分隔盘15的左侧。第二压缩机构部13B位于电动机部的相对一侧,相应于中间分隔盘15的右侧。压缩机构部13A和13B各自有汽缸16a和16b。第一压缩机构部13A的汽缸16a的外径基本上与密闭容器2的内径相等,并与密闭容器2配合安装。一个盘形分隔元件17安装于电动机部14一侧的侧壁上,紧靠汽缸16a外周端部。因此,密闭容器2的内部被第一压缩机构部13A的汽缸16a和分隔元件17分成左右两侧。以汽缸16a和分隔元件17作为分界,密闭容器2内部的一侧被称为“储油部空间Sa”,压缩机构部13置于其中,另一侧被称为“电动机侧空间Sb”,电动机部14置于其中。图3是卧式旋转压缩机在分隔元件17处横向剖开,并从电动机侧空间Sb的一侧观看的侧视图;图4是分隔元件17的正视图。汽缸16a是一个铸件,在汽缸外圆周部分中形成了多个圆弧形铸孔腔18。分隔元件17的下部切成梯形,一个通油孔19形成于一与铸孔腔18连通的位置。此外,分隔元件17的上部有一个通气孔20与汽缸16a上部侧的铸孔腔18连通。在密闭容器2内的制冷剂排气管7连接位置最好选择安置在比通气孔20更高的位置上,并在密闭容器2总体高度的2/3或是更高的位置。由此,上述设置使得润滑油很难通过制冷剂排气管7从压缩机1中溢流出。这就一直能够保证润滑油的蓄存量,同时也能够保证储油部空间Sa的有效利用。在第一压缩机构部13A的汽缸16a的一个侧壁上,主轴承10与轴中心部相接触,中间分隔盘15与汽缸16a的另一侧壁相接触。第二压缩机构部13B的汽缸16b的外径比第一压缩机构部13A的汽缸16a的外径小得多。汽缸16b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其外圆周表面与密闭容器2的内圆周表面相接合。中间分隔盘15与第二压缩机构部13B的汽缸16b的一个侧壁相接触,副轴承11与其另一侧壁相接触。通过从两侧螺进的固定件100a和100b将主轴承10和副轴承11、两个汽缸16a和16b以及中间分隔盘15一体固定。另外,通过固定件100a的100b将一第一排气罩22和一阀罩23安装在主轴承10上,并将一第二排气罩24安装于副轴承11上。汽缸16a和16b各自内部的开口部分形成了汽缸内腔25a和25b,其左右两侧分别被主轴承10和副轴承11以及中间分隔盘15包围。在转轴12分别对着汽缸内腔25a和25b的位置,偏心滚轮26a和26b被装入汽缸内腔并在其中偏心旋转。图中仅表示出了第二压缩机构部13B,叶片27的顶边缘与滚轮26b的外周面相接触以至叶片27被弹性压靠于它,因此汽缸内腔25a和25b每一个都被分成一高压侧与一低压侧。与蓄能器4相连的两根吸管6穿过密闭容器2,并且插入和固定到安装口28,所述安装口28位于密闭容器内与每一个汽缸16a和16b接合的部位。安装口28在每一个汽缸内腔25a和25b内是打开的,以致于吸管6直接与汽缸内腔相连通。与汽缸内腔25a和25b连通的排气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横向较长的密闭容器,润滑油积存在所述密闭容器的内底部;一电动压缩机机体,包括一放置于密闭容器内的转轴,所述的转轴通过轴承支承且水平旋转,一位于转轴端部的旋转压缩机构部,以及一位于转轴另 一端部的电动机部;一将密闭容器内部分成左右两侧的分隔元件,一侧用作放置压缩机构部的储油部空间,另一侧用作放置电动机部的电动机侧空间;一位于分隔元件下部的通油孔,所述通油孔将储油部空间与电动机侧空间连通,并由此将储油部空间的润 滑油引至电动机侧空间;一位于分隔元件上部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将在压缩机构部压缩的高压气体引至储油部空间,并排入电动机侧空间;以及一供油通道,所述供油通道包括一沿着转轴中心轴线从一端面开始的中心孔,一连通中心孔和压缩机构部各个 滑动部的导油孔,以及位于中心孔所在的转轴一端面上的开口端与储油部空间中的润滑油内部之间的吸油管,所述供油通道利用储油部空间与中心孔之间的压力差从储油部空间吸出润滑油,并将润滑油送至压缩机构部的各个滑动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益巳青木俊公后藤进矢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