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可折叠的智能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468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伸缩可折叠的智能自行车,包括主梁、车把架、前轮、前轮架、后轮、中管、脚踏盘和座垫架,前轮架穿过主梁的前管并与车把总成的车把架连接,所述中管分为上中管和下中管,在上中管的下端设有与下中管配合的卡槽,上中管与下中管之间通过锁紧机构锁紧连接;连接杆,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连接板,所述的左侧板、右侧板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的左侧板上部和下部分别设于左上连接孔和左下连接孔,所述的右侧板上部和下部分别设于右上连接孔和右下连接孔,所述的左上连接孔和右上连接孔外侧的左侧板、右侧板上分别贴合有左加强片和右加强片,所述的左上连接孔和右上连接孔分别与第一左通孔和第一右通孔连通。

A Flexible and Foldable Intelligent Bi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伸缩可折叠的智能自行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自行车
,尤其是一种可伸缩可折叠的智能自行车。
技术介绍
为了方便将智能自行车放在汽车尾箱携带,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折叠智能自行车,如专利号为“2006200613355”,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伸缩、折叠智能自行车”的中国专利,这种结构的伸缩折叠智能自行车虽然解决了折叠后体积小的问题,但是这种伸缩折叠智能自行车结构复杂,折叠、展开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缩、展开方便的伸缩智能自行车。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伸缩可折叠的智能自行车,包括主梁、车把架、前轮、前轮架、后轮、中管、脚踏盘和座垫架,前轮架穿过主梁的前管并与车把总成的车把架连接,所述中管分为上中管和下中管,在上中管的下端设有与下中管配合的卡槽,上中管与下中管之间通过锁紧机构锁紧连接;主梁后端与上中管固定连接;在主梁与脚踏盘之间通过支杆连接,支杆上端与主梁铰接,下端与脚踏盘铰接;脚踏盘与后轮之间通过平连接杆连接;上中管与后轮之间通过立叉连接,立叉上端与上中管铰接,下端与平连接杆铰接;座垫架插装在上中管上;连接杆,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伸缩可折叠的智能自行车,包括主梁(1)、车把架(2)、前轮(3)、前轮架(4)、后轮(5)、中管(6)、脚踏盘(7)和座垫架(11),前轮架(4)穿过主梁(1)的前管并与车把架(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6)分为上中管(61)和下中管(62),在上中管(61)的下端设有与下中管(62)配合的卡槽(611),上中管(61)与下中管(62)之间通过锁紧机构(63)锁紧连接;主梁(1)后端与上中管(61)固定连接;在主梁(1)与脚踏盘(7)之间通过支杆(8)连接,支杆(8)上端与主梁(1)铰接,下端与脚踏盘(7)铰接;脚踏盘(7)与后轮(5)之间通过平连接杆(9)连接;上中管(6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伸缩可折叠的智能自行车,包括主梁(1)、车把架(2)、前轮(3)、前轮架(4)、后轮(5)、中管(6)、脚踏盘(7)和座垫架(11),前轮架(4)穿过主梁(1)的前管并与车把架(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6)分为上中管(61)和下中管(62),在上中管(61)的下端设有与下中管(62)配合的卡槽(611),上中管(61)与下中管(62)之间通过锁紧机构(63)锁紧连接;主梁(1)后端与上中管(61)固定连接;在主梁(1)与脚踏盘(7)之间通过支杆(8)连接,支杆(8)上端与主梁(1)铰接,下端与脚踏盘(7)铰接;脚踏盘(7)与后轮(5)之间通过平连接杆(9)连接;上中管(61)与后轮(5)之间通过立叉(10)连接,立叉(10)上端与上中管(61)铰接,下端与平连接杆(9)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士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英菲尼自行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