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8157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体,壶体包括壶底,壶底上形成有凸筋和凹槽,凹槽由凸筋围成;加热装置,位于壶底的外表面上,用于加热壶体。该方案通过在壶底上设置凸筋和凹槽,能够在壶底上通过凹槽合理地限定出多个边界,而凸筋能够在气泡上升碰触到凹槽边界上时使气泡产生破裂或与壶底脱离,这样使得壶底产生的气泡只能够在凹槽内进行汇集,这样便能够准确地限定出壶体底部产生的气泡的大小,以实现对产品噪音的精准控制,及增强产品的传热效率,降低温控器早跳的风险。

Liquid Heating Vesse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liquid heating container, which comprises a kettle body, a kettle body including a kettle bottom, a convex rib and a groove are formed on the bottom of the kettle, and the groove is surrounded by a convex rib; a heating device is locat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kettle bottom for heating the kettle body. By setting convex ribs and grooves on the bottom of the pot, the scheme can reasonably define multiple boundaries through grooves on the bottom of the pot, and convex ribs can break bubbles or separate bubble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pot when bubbles rise and touch the boundary of the groove, so that bubbles gener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pot can only be collected in the groove, so that the size of bubbles gener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pot can be accurately limited. Small, in order to achieve precise control of product noise, and enhance product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reduce the risk of premature jump of temperature contro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体加热容器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4月2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810388326.4、专利技术名称为“液体加热容器”、于2018年4月2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820611637.8、技术名称为“液体加热容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液体加热容器常采用加热管的方式进行加热,其加热面较小,导致局部功率密度(加热管的功率/加热管在壶底的投影面积)较高,进而引起壶体的底壁面的过热度较大,这样产生的气泡小且密集,从而使得噪声较大。而针对噪音问题,现有技术通过在壶体的底壁上增加疏水涂层的方法,这样可利用疏水涂层的疏水性,使多个小气泡在壶体底部先逐渐汇聚成大气泡,这样便可减小气泡的脱离量及破裂量,以达到降噪的效果。但该种结构,疏水涂层的接触角较难精准控制,这就导致无法精确地控制产生的气泡的尺寸,而汇集后的大气泡的直径有些甚至会达到10mm以上,这就使得聚集在壶体底壁的气泡较大,从而气泡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壶体内的水与壶体的底壁隔离,这样一方面会使得壶体的底壁的传热效率较低,因而降低了产品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加热管产生的热量会聚集到壶体的底壁上,从而导致壶体的底壁温度过高,这样也就容易造成壶体的底壁进行干烧,因而影响了底部温控器的寿命,同时会产生温控器早跳的风险。因此,如何提出一种能够合理控制产生的气泡的大小以降低噪音的液体加热容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因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有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包括壶底,所述壶底上形成有凸筋和凹槽,所述凹槽由所述凸筋围成;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壶底的外表面上,用于加热所述壶体。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体和加热装置,其中,壶体用于盛装水,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壶体,以加热壶体内的水。而通过在壶底上设置凸筋,并通过凸筋在壶体上围成凹槽,使得凸筋能够作为凹槽的边界,从而能够通过凸筋的形状、大小来限定出凹槽的形状和大小,这样能够在壶底上通过凸筋和凹槽的尺寸合理地限定出多个边界,以使壶底产生的气泡只能够在凹槽限定的边界内进行汇集,而凸筋能够在气泡上升碰触到凹槽边界上时使气泡产生破裂或使气泡与壶体底部脱离,这样便能够通过合理设置凹槽的尺寸,以合理限定壶体的底部产生的气泡的尺寸及限定气泡的汇集区域、气泡的汇集形状,以达到精确控制产生的气泡的大小和控制气泡汇集区域、气泡的汇集形状的目的,进而便能够防止电水壶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泡过大以及避免壶体产生的气泡凌乱、气泡汇集毫无规律等情况的发生,从而一方面既能够通过控制气泡的大小合理限制产品的噪音,实现对产品噪音的精准控制,又能够通过减小产生的气泡的大小,以使壶体内的水能够与壶体底部充分接触,进而增强产品的传热效率,以提高产品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凸筋与凹槽限定气泡的汇集区域,从而可以从整体上控制多个气泡的汇集规律及气泡汇集形成的形状或图案,以提升液体加热过程用户的使用体验满意度。此外,通过减小产生的气泡的大小还能够使壶体底部的受热更加均匀,因而可防止出现壶体的底部因气泡的隔离而导致壶体的局部受热严重,从而出现壶体的局部温度过高,进而可降低温控器早跳的风险。此外,由于气泡只能够在凹槽内产生,因此,将凹槽设置在不同位置,便能够使气泡在不同的位置处产生,这样便能够通过凹槽的设置位置合理限定气泡产生的位置,从而便可合理设置凹糟和凸筋在壶底上的形状,比如将凹槽设置成螺旋形,多个同心环形等,以使气泡的产生位置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比如螺旋形,同心环形等,这样壶体产生的气泡在壶体内上升的过程中便能够对应形成与凹糟一致的形状,这样便能够通过凹槽的形状合理地限定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形状,而对于透明电水壶等加热容器而言,用户可通过壶体观看到壶体内的气泡,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能够形成与凹槽的形状一致的形状,因此,通过将凹槽设置成各种花样的形状,产品在工作时,产生的气泡便可在壶体内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画面,这样便可提升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用户体验,以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其中,优选地,壶底与加热装置连接的面为金属面,即金属材质制成的面,因为金属面的导热性能较好,因而使得加热装置能够将更多的热量传递到壶底,这样便能够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效率。当然,壶底与加热装置连接的面也可为非金属面,比如由陶瓷材质做成的陶瓷面。其中,即可将整个壶底设置成金属的,以形成金属面,也可在其它壶底的外底部上设置一金属涂层,以形成金属面。另外,这里重点说明一下,本申请中的凹槽是通过凸筋围成的,而凹槽是通过凸筋隔开的,即凹槽和凸筋密不可分,两者缺一不可,而凸筋的数量和形状可根据需要设置,具体地,比如,可将凸筋设置成一个或多个环形凸筋,此时,环形凸筋的内部便能够形成一凹槽,而在一个或多个环形凸筋独立设置时,一个或多个凹槽便可相互独立设置,当然,也可将多个环形凸筋相互同心设置,以形成多个同心设置的环形凹槽。在比如,还可将一个较长的凸筋呈环形地缠绕成包括内外多层且内外多层均间隔设置的凸筋盘,比如,可将一个凸筋螺旋缠绕成螺旋筋,此时,螺旋筋便可围成一个螺旋槽。此外,这里说明一下,由于对于多个独立设置的凹槽而言,为了使凹槽之间能够连通,可在凸筋上设置缺口,但该缺口不易过大,具体地,应该不足以让凹槽内的气泡穿越或通过该缺口,而与相邻的凹槽内的气泡合并成大气泡。比如,可在相邻的两个凹槽A和凹槽B之间设置缺口,那么该缺口的尺寸应该使得凹槽A内的气泡不能够通过该缺口而与凹槽B内汇合成一个大气泡,即这里,凸筋和凹槽能够合理地限定出气泡产生的边界,以使多个气泡之间不能够在汇集成更大的气泡。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第一降噪涂层,所述第一降噪涂层至少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内底面上。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凹槽的内底面上和/或内侧面上设置第一降噪涂层,能够通过第一降噪涂层降低产品的噪音,具体地,比如可在壶底上设置疏水涂层,这样可利用疏水涂层的疏水特性,使得壶体底壁产生的气泡不易从壶体的底部脱离,这样就使得壶体产生的小而密集的小气泡能够在壶体的底壁上的凹槽中汇集成一个大气泡,而汇集成大气泡后,大气泡中的热量与水中的热量较为一致,因而使得大气泡能够在露出水面后再破裂,这样便可防止气泡在水中破裂而产生较大噪音。此外,疏水涂层使小而密集的小气泡汇集成一个大气泡后,便可有效减少小气泡的数量,减少小气泡在水中的破裂,因而也可进一步降低噪音。当然,在其它方案中,也可不设置降噪涂层,此时,可通过其它的方式使壶体底部能够产生较大的气泡或者通过其它方式,比如改变加热装置的结构,改变加热方式,或者改变加热参数等方式使小而密集的气泡能够汇集成大气泡。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凸筋的顶部与所述凹槽的底部之间的最大高度差h1大于所述第一降噪涂层的厚度t1。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凸筋的顶部与凹槽的底部之间的最大高度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包括壶底,所述壶底上形成有凸筋和凹槽,所述凹槽由所述凸筋围成;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壶底的外表面上,用于加热所述壶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26 CN 2018103883264;2018.04.26 CN 20182061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包括壶底,所述壶底上形成有凸筋和凹槽,所述凹槽由所述凸筋围成;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壶底的外表面上,用于加热所述壶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降噪涂层,所述第一降噪涂层至少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内底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的顶部与所述凹槽的底部之间的最大高度差h1大于所述第一降噪涂层的厚度t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的顶部与所述凹槽的底部之间的最大高度差为h1,其中,0.03mm≤h1≤2mm,或0.1mm≤h1≤1.0mm,或0.1mm≤h1≤0.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的宽度为e,所述凹槽的宽度为a,其中,0.1mm≤e≤1.0mm,3mm≤a≤10mm或5mm≤a≤8mm;或0.1mm≤a≤1.0mm,3mm≤e≤10mm或5mm≤e≤8mm。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与所述第一降噪涂层之间的高度差为h2,其中,0mm<h2≤1mm,或0.05mm≤h2≤0.5mm,或0.1mm≤h2≤0.3mm;和/或所述第一降噪涂层的厚度为t1,其中,10μm≤t1≤100μm,或15μm≤t1≤70μm,或20μm≤t1≤50μm;和/或所述第一降噪涂层为疏水涂层。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上设置有第二降噪涂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噪涂层与所述第二降噪涂层的厚度一致,或所述第二降噪涂层的厚度为t2,其中,10μm≤t2≤100μm,或15μm≤t2≤70μm,或20μm≤t2≤50μm;和/或所述第二降噪涂层为疏水涂层。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上的所述第一降噪涂层为一个连续性的涂层,或所述凹槽上的所述第一降噪涂层包括多个相互断开的涂层片段;和/或所述凹槽上的所述第一降噪涂层与所述凸筋上的所述第二降噪涂层为一体式结构。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噪涂层的接触角为θ,其中,90°≤θ≤150°,或95°≤θ≤110°,和/或所述第二降噪涂层的接触角为θ,其中,90°≤θ≤150°,或95°≤θ≤110°。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导热盘,设置在所述壶底的外表面上;发热管,设置在所述导热盘远离所述壶底的一面上;其中,所述凸筋和所述凹槽在所述壶底上形成一区域,所述发热管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长云陈炜杰何柏锋刘华刘苗曹正李兴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