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7175 阅读:4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将一体地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安装在汽缸头上的火花塞上,而在汽缸头上方设有通风罩,通过弹性体将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通风罩中,形成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从汽缸头上方突出出突起部,于火花塞帽近旁,通过弹性体将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突起部,即使点火线圈装置与火花塞间产生偏移,也可有效保持着点火线圈装置,从而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保持可靠而稳定的配合状态。(*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直接安装于发动机的火花塞上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作为现有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可以日专利实开昭62—79364号公报“点火线圈”的技术为例。这种技术,如依该公报第1图,火花塞3(引用公报上编号,下同)上配合着火花塞连接帽19,并同心顺序围以铁芯15、二次线圈14、一次线圈12,再以有底圆筒壳体围其外,即构成了点火线圈10。依这种技术,在汽缸头2上拧入火花塞3,再将点火线圈10插入火花塞3,而实际上,点火线圈10是装于发动机罩6上。但是,由于发动机罩6是树脂做的,汽缸头2与发动机罩6因振动出现偏差而产生偏移。结果是,火花塞3上作用了外力。点火线圈10,由于内置除火花塞连接盖19以外的一次、二次线圈12、14以及铁芯15的加重,由于该重量作用于火花塞上,必须考虑增加安装强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方案1,在安装于汽缸头上的火花塞上,配合着一体地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另一方面,在汽缸头的上方设置通风罩(ファンミュラウド),通过弹性体将前述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该通风罩中,在这样构成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从前述汽缸头的上方突出出来突起部,通过前述弹性体于火花塞帽近旁将点火线圈装置的结合于该突起部。由于将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安装有火花塞的汽缸头上,所以即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间产生偏移,也能有效地保持着点火线圈装置。故可使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与火花塞的配合状态保持为可靠而稳定的状态。本专利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将前述突起部与设置于前述汽缸头上的空冷用叶片做成一体。突起部也可以起到空冷用叶片的作用。另外,由于将突起部连同空冷用叶片一起设置于汽缸头上,突起部的构成较为简单。按本专利技术方案3的结构,汽缸头上方具有通风罩,而在汽缸头上安装有火花塞,将一体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该火花塞,在这样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通过通风罩将前述点火线圈装置固定于前述汽缸头上。由于将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装有火花塞的汽缸头上,所以即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间产生偏移,也可以有效保持着点火线圈装置。因此,可将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与火花塞的配合保持在可靠而稳定的状态。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与燃料箱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与燃料箱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点火线圈装置回路图;图5是图2中的5向视图;图6是图5的6—6剖视图;图7是将本专利技术的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发动机上的断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点火线圈装置组装顺序说明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发动机上的顺序说明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与燃料箱关系的作用说明图;图1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发动机上的状态(变形例)的断面图。下边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而且,“前”、“后”、“左”、“右”也遵从驾驶员看的方向,而图面按符号方向。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1由车身构架2、覆盖该车身架2的车身罩11、前轮21、后轮22、驾驶员座25、燃料箱26、动力装置31、以及后缓冲器47等所构成。车身构架2由头管3、支承于该头管3上的前轮21悬挂用前叉4、头管3的后下方延伸出来的下管5、从该下管5的下端连接的后构架6构成。后构架6由从下管5的下端向后方水平延伸的左右一对前部构架部6a(图中只示出了一边)、从该前部构架部6a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中间构架部6b、与该中间构架部6b的后端相连接的后部构架部6c所构成;俯视看是大致成椭圆状的构架。车身罩11则由覆盖头管3的前部与前轮21的上部的前罩12和前侧罩13、覆盖驾驶员脚前方的护腿罩14、支承驾驶员脚部的底板15、覆盖车身构架2的后部两侧面的后下罩16、覆盖车身构架2的后部上部的后上罩17、覆盖后轮22上部的后挡泥板24所构成。可开闭地铰接于后上罩17上的车座25,同时还起着覆盖后上罩17的上部开口部的作用。燃料箱26,在护腿罩14的下方,安装于前部构架部6a上。动力装置31是将前部二冲程强制空冷型发动机32与后部无级变速器39组装成一体的部件。由无级变速器39将发动机32的输出功率传递给安装在无级变速器39上的后轮22。机动两轮车1的后悬挂,其特征在于,借后缓冲器47将动部件31悬挂于车身构架2的后部,其摇臂方式是以动力部件31为摇臂。更详细地说就是,后悬挂是将动力装置31的前部借联杆机构41可前后(按行进方向)摇动地安装于中间构架部6b上;而将动力部件31的后部借后缓冲器47悬挂于中间构架部6b。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与燃料箱的侧视图,图上表示了燃料箱26与发动机32的配置关系。联杆机构41由安装于中间构架部6b上的支承部42、可前后(按行车方向)摇动地支承于该支承部42上的联杆43、可前后摇动连接于该联杆43的摇摆顶端的支枢44所构成;该支枢44一体形成于发动机32的汽缸体(图中未示出)的上部。发动机32在其前端部具有可装拆的点火线圈装置50;该点火线圈装置50配置于燃料箱26的后部近旁。图中27是为向燃料箱26供油,设置于后上罩17前部的盖。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与燃料箱的平面图;由图中可见,为使点火线圈装置50靠近燃料箱26,将燃料箱26的后部切成倾斜面,以避免干涉。以连接器71连接于点火线圈装置50上的外部配线72,是向俯视左侧(该图下侧)配的线;为此,连接器71与外部配线72则不会碰上燃料箱26的后端面26a。图中26b是向燃料箱26供油的供油口。点火线圈装置50的点火回路(二次线圈54与一次线圈56)按如下构成。图4即是本专利技术的点火线圈装置的回路图。二次线圈54的回路是这样构成将第1绕组端部54a通过二次线圈用正极端子64、防止电磁杂波用电阻器65、盖用端子66、以及火花塞帽51连接于火花塞35上;将第2绕组端部54b通过一次、二次线圈用负极端子68连接于地线。一次线圈56的回路这样构成将第1绕组端部56a通过一次线圈用正极端子67连接于CDI装置(电容放电点火装置)69;而将第2绕组端部56b通过一次、二次线圈用负极端子68接地。图5是图2的5向视图。它表示了未填充密封用填充剂状态点火线圈的平面图。一次线圈用正极端子67与一次、二次线圈用负极端子68并设于壳体57上面(图中表面),再延伸至连接器插入口58内。二次线圈用正极端子64与盖用端子66并设于二次线圈用绕线管53的端子底盘53b上。图6是图5的6—6剖视图,它表示了点火线圈装置50的断面构成。点火线圈装置50这样构成在为配装后面将要提到的火花塞35用的火花塞帽51周围,顺序围以与火花塞帽51同轴配置的轭铁(铁芯)52、二次线圈用绕线管53、以及一次线圈用绕线管55,最后在它们的外边围以壳体57。详细地说,壳体57由电绝缘树脂做成,它是将环状底部57a以及从底部57a内外缘立起来的内筒部57b和外筒部57c做成一体的上部开口的壳体。内筒部57b是兼有保持火花塞帽51的帽保持部与保持铁芯52的铁芯保持部作用的构件。详细地说,在内筒部57b的上端部借一体形成固定着导电性火花塞帽51;而在其壁内埋设着与内筒部57b同轴的铁芯52。在壳体5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将成一体地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安装在汽缸头上的火花塞上,在汽缸头上方设有通风罩,通过弹性体将前述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该通风罩上,其特征在于,由前述汽缸头的上方突出出突起部,在该突起部上,于火花塞帽近旁,通过前述弹性体结合着点火线圈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馆尚司蜂屋可树清水治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