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3142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包括支撑板、执行单元、第一定位板、两个压板、移动机构;支撑板水平布置;执行单元包括固定板、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连接板,第一活动板的中部、第二活动板的中部分别与固定板的两端铰接;连接板位于固定板的一侧,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铰接;第一定位板水平布置,第一定位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第一定位板与第一活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两个压板分别位于第二活动板的两侧;移动机构用于带动两个压板靠近或远离第二活动板。

A Kind of Locating Fixture for Pole Transpor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lar transporting positioning fixture, which comprises a support plate, an executing unit, a first positioning plate, two pressure plates and a moving mechanism; the horizontal arrangement of the support plate; the executing unit comprises a fixed plate, a first movable plate, a second movable plate and a connecting plat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first movable plate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econd movable plate are hinged with the two ends of the fixed plate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located in a fixed position. On one side of the plate, the two ends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are articulated with the first movable plate and the second movable plate respectively; the first positioning plate is horizontally arranged, the first positioning plate is located above the supporting plate, and the first positioning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one end of the first movable plate far from the connecting plate; the two pressing plates are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econd movable plate respectively; the movable mechanism is used to drive the two pressing plates close to or far from the second movable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
技术介绍
新能源电池制造过程中,通过叠片的方式生产电芯,具体是把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依次进行交替堆叠,达到设置的叠片层数后,进行贴胶固定,从而完成一个电芯的制造。目前通过叠片的方式制造电芯,产能较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叠片时极片来料速度较慢,从而影响叠片速度,另外由于极片很薄,现有的定位夹具不能有效进行快速定位夹紧和解锁,影响了上料和取料的速度,降低了产能。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同时克服上述各种缺陷、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效果好。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包括支撑板、执行单元、第一定位板、两个压板、移动机构;支撑板水平布置;执行单元包括固定板、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连接板,第一活动板的中部、第二活动板的中部分别与固定板的两端铰接;连接板位于固定板的一侧,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铰接;第一定位板水平布置,第一定位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第一定位板与第一活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两个压板分别位于第二活动板的两侧;移动机构用于带动两个压板靠近或远离第二活动板。优选的,第一定位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具有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自下往上逐渐向远离连接板的方向倾斜。优选的,第一定位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具有第一压持面,第一压持面位于第一斜面的上方。优选的,执行单元的数量为两个;还包括第二定位板,第一定位板与其中一个执行单元中的第一活动板连接;第二定位板水平布置,第二定位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第二定位板与另一个执行单元中的第一活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优选的,第二定位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定位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定位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具有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自下往上逐渐向远离连接板的方向倾斜。优选的,第二定位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具有第二压持面,第二压持面位于第二斜面的上方。优选的,还包括导轨、滑块、驱动机构,滑块与导轨可移动连接;驱动机构用于带动滑块移动;上述支撑板、固定板均安装在滑块上。优选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单元、滚轮,滚轮安装在滑块上,滚轮与导轨滚动连接;驱动单元安装在滑块上,驱动单元与滚轮传动连接。优选的,移动机构包括支撑轴、导套、移动单元,支撑轴安装在滑块上;导套与支撑轴滑动连接;移动单元与导套传动连接,移动单元安装在滑块上;上述两个压板均安装在导套上。本技术中,利用移动机构带动两个压板上升,利用下方的压板挤压第二活动板并带动第二活动板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下降,利用连接板拉动第一活动板转动,利用第一活动板带动第一定位板上升。此时,定位夹具处于解锁状态,利用外部部件快速将极片置于支撑板上。而后,移动机构带动两个压板下降,利用上方的压板挤压第二活动板并带动第二活动板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板上升,利用连接板拉动第一活动板转动,利用第一活动板带动第一定位板下降,第一定位板与支撑板相配合定位夹持极片。如此,能有效进行快速定位夹紧和解锁,提高了上料和取料的速度,提高了产能。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快速夹持极片,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执行单元等的轴视图;图3为执行单元等的轴视图;图4为执行单元等的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执行单元等的主视图;图6为执行单元等的左视图;图7为执行单元等的俯视图;图8为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驱动机构等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参照图1-10,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包括支撑板1、执行单元、第一定位板2、两个压板3、移动机构;支撑板1水平布置;执行单元包括固定板4、第一活动板5、第二活动板6、连接板7,本实施例中,固定板4可以位于支撑板1的一侧;第一活动板5的中部、第二活动板6的中部分别与固定板4的两端铰接;本实施例中,连接板7可以位于固定板4远离支撑板1的一侧,连接板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板5、第二活动板6铰接;第一定位板2水平布置,第一定位板2位于支撑板1的上方,第一定位板2与第一活动板5远离连接板7的一端连接;两个压板3分别位于第二活动板6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两个压板3分别可以位于第二活动板6的上下两侧;移动机构用于带动两个压板3靠近或远离第二活动板6。固定板4、第一活动板5、第二活动板6、连接板7相邻之间可以通过轴Q铰接。利用移动机构带动两个压板3上升,利用下方的压板3挤压第二活动板6并带动第二活动板6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板7下降,利用连接板7拉动第一活动板5转动,利用第一活动板5带动第一定位板2上升。此时,定位夹具处于解锁状态,利用外部部件快速将极片P置于支撑板1上。而后,移动机构带动两个压板3下降,利用上方的压板3挤压第二活动板6并带动第二活动板6转动,进而带动连接板7上升,利用连接板7拉动第一活动板5转动,利用第一活动板5带动第一定位板2下降,第一定位板2与支撑板1相配合定位夹持极片。如此,能有效进行快速定位夹紧和解锁,提高了上料和取料的速度,提高了产能。在进一步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板2远离连接板7的一侧具有第一斜面201,该第一斜面201自下往上逐渐向远离连接板7的方向倾斜。在带动第一定位板2移动时,外部设备放置极片P时,极片P的位置不一定都是准确的。通过设置第一斜面201,在第一定位板2下降时,利用第一斜面201挤压极片P的边缘,对极片P的位置进行微调,提高定位夹持效果。在进一步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板2远离连接板7的一侧具有第一压持面202,第一压持面202位于第一斜面201的上方。在第一定位板2下降时,利用第一斜面201微调极片P的位置后,利用第一压持面202紧压极片P,如此,夹持定位效果好。在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执行单元的数量为两个;还包括第二定位板8,第一定位板2与其中一个执行单元中的第一活动板5连接;第二定位板8水平布置,第二定位板8位于支撑板1的上方,第二定位板8与另一个执行单元中的第一活动板5远离连接板7的一端连接。为了提高定位夹持效果,可以设置两个执行单元、第一定位板2、第二定位板8,利用两个执行单元分别带动第一定位板2、第二定位板8移动,利用第一定位板2、第二定位板8配合来夹持定位极片,极片更加稳定,效果好。在进一步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板8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定位板2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定位板8远离连接板7的一侧具有第二斜面801,该第二斜面801自下往上逐渐向远离连接板7的方向倾斜。在带动第二定位板8移动时,外部设备放置极片P时,极片P的位置不一定都是准确的。通过设置第二斜面801,在第二定位板8下降时,利用第二斜面801挤压极片P的边缘,对极片P的位置进行微调,提高定位夹持效果。可以更加极片P的需要设置第一定位板2、第二定位板8、第一斜面201、第二斜面801的尺寸,比如,可以利用第一斜面201挤压极片P较长的边,利用第二斜面801挤压极片P较短的边。如此,更加方便微调极片P的位置,提高定位夹持效果。在进一步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板8远离连接板7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执行单元、第一定位板、两个压板、移动机构;支撑板水平布置;执行单元包括固定板、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连接板,第一活动板的中部、第二活动板的中部分别与固定板的两端铰接;连接板位于固定板的一侧,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铰接;第一定位板水平布置,第一定位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第一定位板与第一活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两个压板分别位于第二活动板的两侧;移动机构用于带动两个压板靠近或远离第二活动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执行单元、第一定位板、两个压板、移动机构;支撑板水平布置;执行单元包括固定板、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连接板,第一活动板的中部、第二活动板的中部分别与固定板的两端铰接;连接板位于固定板的一侧,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铰接;第一定位板水平布置,第一定位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第一定位板与第一活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两个压板分别位于第二活动板的两侧;移动机构用于带动两个压板靠近或远离第二活动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具有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自下往上逐渐向远离连接板的方向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板远离连接板的一侧具有第一压持面,第一压持面位于第一斜面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转运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执行单元的数量为两个;还包括第二定位板,第一定位板与其中一个执行单元中的第一活动板连接;第二定位板水平布置,第二定位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天赐程辉王晨旭余来勇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