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24228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包括:两个柱体、梁体、两个锚具、钢绞线和转向块;两个柱体间隔设置,梁体设置于两个柱体之间;转向块设置于梁体上;各柱体分别开设一安装孔,钢绞线的一端穿过一柱体的安装孔与一锚具固定连接,钢绞线的另一端穿过另一柱体的安装孔与另一锚具固定连接,各锚具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柱体背向梁体的一面,钢绞线的中部抵接于转向块。通过锚具将钢绞线固定,钢绞线通过转向块对梁体施力形成负弯矩,以抵消梁自重及梁、楼板传导来的上部荷载向下形成的正弯矩,以此修复减小原梁的裂缝。通过钢绞线和转向块的外预应力加固梁体,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的优点。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Device for Concrete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Concrete Beam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ncrete building structure and a concrete beam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wo columns, beams, two anchors, steel strands and steering blocks; two columns are spaced and the beams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two columns; steering blocks are arranged on the beams; each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n installation hole, and one end of the steel strand passes through the installation hole of the column body and is fixed with an anchor. The other end of the strand passes through the installation hole of the other column and is fixed with another anchor, each anchor is fixed on one side of the corresponding column back-to-beam body,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tr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teering block. The steel strand is fixed by anchorage, and the steel strand exerts negative bending moment on the beam body through the steering block to offset the positive bending moment caused by the dead weight of the beam and the upper load transmitted from the beam and floor, so as to repair and reduce the cracks of the original beam. External prestressing of steel strand and steering block reinforces the beam body,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construction and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是涉及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土框结构的建筑物一般包括柱子和梁等支撑结构,在长期使用后,或者承受较大重力时,梁由于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而产生的梁端支座处裂缝和梁底跨中裂缝,为了使得建筑物能够保证安全,需要对梁进行加固。梁的常用加固方法有加截面加固或粘贴钢板加固,这两种加固均会增加结构自重荷载,无法对已存在的梁裂缝起到缩小修复作用,不仅施工周期久,前期须清空场地,并且需要将上部负荷卸载,工作量大且工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一种混凝土建筑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柱体、至少一个梁体、至少两个锚具、至少一钢绞线和至少一转向块;两个所述柱体间隔设置,所述梁体设置于两个所述柱体之间;所述转向块设置于所述梁体上;各所述柱体分别开设一安装孔,所述钢绞线的一端穿过一所述柱体的所述安装孔与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穿过另一所述柱体的所述安装孔与另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各所述锚具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柱体背向所述梁体的一面,所述钢绞线的中部连接于所述转向块。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设置于所述梁体的底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块间隔设置于梁体上,所述钢绞线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向块抵接。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转向块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具为夹片式锚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包括钢梁和钢管,所述钢梁与所述梁体连接,所述钢管与所述钢梁连接,所述钢绞线的中部抵接于所述钢管。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梁体开设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钢绞线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以及一所述柱体的所述安装孔与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以及另一所述柱体的所述安装孔与另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一种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锚具、至少一钢绞线和至少一转向块;所述转向块用于设置于梁体上;所述钢绞线的一端穿过一柱体的安装孔与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穿过另一柱体的安装孔与另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各所述锚具固定用于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柱体背向所述梁体的一面,所述钢绞线的中部连接于所述转向块。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块用于间隔设置于梁体上,所述钢绞线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向块抵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具为夹片式锚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锚具将钢绞线固定,钢绞线通过转向块对梁体施加向上反应力形成负弯矩,以抵消梁自重及梁、楼板传导来的上部荷载向下形成的正弯矩,当施加的向上反应力超过梁、板自重及上部荷载时,梁会向上反拱发生轻微变形,以此修复减小原梁由于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而产生的梁端支座处裂缝和梁底跨中裂缝。通过钢绞线和转向块的外预应力加固梁体,具有无需对其上的负荷卸载,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一实施例的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沿B-B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混凝土建筑结构10,包括:两个柱体100、一个梁体200、两个锚具300、一钢绞线400和一转向块500;两个所述柱体100间隔设置,所述梁体200设置于两个所述柱体100之间;所述转向块500设置于所述梁体200上;各所述柱体100分别开设一安装孔101,所述钢绞线400的一端穿过一所述柱体100的所述安装孔101与一所述锚具300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400的另一端穿过另一所述柱体100的所述安装孔101与另一所述锚具300固定连接,各所述锚具300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柱体100背向所述梁体200的一面,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连接于所述转向块500。具体地,梁体200水平设置,柱体100竖直设置,梁体200的一端与一柱体100连接,梁体200的另一端与另一柱体100连接,梁体200为承载梁,用于承载楼板150的重量。柱体100也可称为柱子,用于承载建筑的主要重量。本实施例中,梁体20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体10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柱子。一个实施例中,梁体200与柱体100连接。梁体200和柱体100的连接,能够使得建筑物更为稳固,并且对楼板150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绞线400的中部抵接于所述转向块500,各锚具300分别抵持于柱体100背向梁体200的一面,柱体100为锚具300提供支撑,锚具300通过抵接于柱体100将钢绞线400张拉,以使得钢绞线400紧密抵接于转向块500,为设置于梁体200上的转向块500提供支撑力,以此为梁体200提供向上的力。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具300为夹片式锚具300。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锚具300将钢绞线400固定,钢绞线400通过转向块500对梁体200施加向上反应力形成负弯矩,以抵消梁自重及梁、楼板传导来的上部荷载向下形成的正弯矩,当施加的向上反应力超过梁、板自重及上部荷载时,梁会向上反拱发生轻微变形,以此修复减小原梁由于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而产生的梁端支座处裂缝和梁底跨中裂缝。通过钢绞线400和转向块500的外预应力加固梁体200,具有无需对其上的负荷卸载,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的优点。为了为梁体200提供向上的应力,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500设置于所述梁体200的底部。即所述转向块500设置于所述梁体200的底部上,转向块500设置于所述梁体200朝向地面的一面。钢绞线400抵接于转向块500背向梁体200的一面。具体地,梁体200的底部即为梁体200在竖直方向上最低的位置,将转向块500设置于梁体200的底部,在钢绞线400张来后,钢绞线400将通过转向块500向梁体200施加竖直向上的力,进而对梁体200进行支撑。为了使得钢绞线400张拉对梁体200进行支撑,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柱体100的安装孔101的高度大于梁体200的底部的高度。两个柱体100的安装孔101的高度相等,本实施例中,由于安装孔101的高度大于梁体200的底部的高度,这样,使得的两端能够连接在柱体100上较高的位置,进而在张拉之后通过转向块500向梁体200施加竖直向上的力,能够对梁体200起到很好的支撑。为了使得钢绞线400能够对梁体200提供向上的反应力形成负弯矩,减小梁体200出现的裂缝的宽度,一个实施例中,钢绞线400平行于梁体200,一个实施例中,钢绞线400垂直于裂缝的裂缝面设置。这样,钢绞线400的两端受到锚具300的拉力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柱体、至少一个梁体、至少两个锚具、至少一钢绞线和至少一转向块;两个所述柱体间隔设置,所述梁体设置于两个所述柱体之间;所述转向块设置于所述梁体上;各所述柱体分别开设一安装孔,所述钢绞线的一端穿过一所述柱体的所述安装孔与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穿过另一所述柱体的所述安装孔与另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各所述锚具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柱体背向所述梁体的一面,所述钢绞线的中部连接于所述转向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柱体、至少一个梁体、至少两个锚具、至少一钢绞线和至少一转向块;两个所述柱体间隔设置,所述梁体设置于两个所述柱体之间;所述转向块设置于所述梁体上;各所述柱体分别开设一安装孔,所述钢绞线的一端穿过一所述柱体的所述安装孔与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穿过另一所述柱体的所述安装孔与另一所述锚具固定连接,各所述锚具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柱体背向所述梁体的一面,所述钢绞线的中部连接于所述转向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块设置于所述梁体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块间隔设置于梁体上,所述钢绞线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向块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转向块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具为夹片式锚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块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庆余堂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