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1831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8 23:30
在车辆下部构造中,在一对纵梁之间沿车宽方向架设有多个横梁。而且,在第2横梁与第3横梁之间,沿前后方向架设有从下方保护变速器的油底壳的油底壳护板。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通过将油底壳护板与横梁的固定解除,从而抑制一对纵梁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情况。

Vehicle lower structure

In the lower structure of a vehicle, a plurality of crossbeams are arranged along the wide direction frame between a pair of longitudinal beams. Moreover,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beams, an oil pan guard plate protecting the oil pan of the transmission from below is arranged along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 frames. When a vehicle is in front collision,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absorption at a pair of longitudinal beams is restrained by releasing the fixing of the oil pan guard plate and the cross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下部构造
本公开涉及车辆下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许第2553405号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车辆下部构造,该车辆下部构造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开的一对侧构件(纵梁)、和沿车宽方向架设于一对侧构件之间的多个横向构件(横梁)。公开内容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如日本特许第2553405号所记载的那样的具有一对侧构件的车辆中,在正面碰撞(以下称为正撞)时,通过使一对侧构件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此时,架设于一对侧构件之间的多个横向构件之间的距离变小。另外,为了在车辆行驶时、抑制飞石和/或路上障碍物与动力单元(英文:powerunit)和/或电装部件等车辆搭载物接触、并且/或者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有时在车辆下部设置覆盖车身的一部分或大致整体的下罩等保护构件。而且,有时以提高该保护构件的强度为目的,而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撑(英文:brace)构件作为保护构件的一部分。在此,在如日本特许第2553405号记载的那样、在一对侧构件之间架设有多个横向构件的情况下,例如在将上述那样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撑构件架设于多个横向构件之间时,存在因设置支撑构件而会抑制正撞时的侧构件的变形、而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会减少的可能性。本公开考虑到上述可能性,以获得如下的车辆下部构造为目的,该车辆下部构造能够兼顾到在架设于一对侧构件之间的多个横向构件之间设置支撑构件、和抑制在正撞时一对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的减少。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具备:左右一对侧构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第1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第2横向构件,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车辆搭载物,在车辆下部搭载于车身;以及保护构件,配置于所述车辆搭载物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所述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构件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之间,且通过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和所述第2横向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螺栓紧固连结而被固定,并设置有供该螺栓插通的插通孔,所述插通孔形成为具有连通部的长孔状,该连通部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所述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在本公开中,在用于保护车辆搭载物的保护构件中的支撑构件中设置并且供用于将支撑构件固定于第1横向构件或第2横向构件的螺栓插通的插通孔,形成有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的连通部,因此能够减少在正撞时支撑构件抑制一对侧构件的变形的情况,能够抑制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负荷于侧构件而侧构件变形、第1横向构件与第2横向构件的距离欲缩小的情况下,螺栓能够在插通孔内朝向连通部相对于支撑构件相对移动。在本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插通孔从所述固定位置朝向所述连通部具有车宽方向上的大小不增加的停滞区间。由于从插通孔中的螺栓的固定位置朝向连通部具有车宽方向上的大小不增加的停滞区间,因此在非对称系列的碰撞(对一对侧构件双方的顶端不输入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的偏置碰撞(英文:offsetcrash)、微小重叠碰撞、斜向碰撞等)时,能够将保护构件作为载荷传递构件而灵活使用,能够抑制侧构件的变形量过度变大的情况。这是因为以下的原因。由于在非对称系列的碰撞时一方的侧构件的变形量比另一方的侧构件的变形量大、第1横梁处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的后退量不同,因此将会处于相对于第1横梁的一端而第1横梁的另一端向后方旋转了的状态。此时,在固定于第1横向构件的底面或第2横向构件的底面的螺栓作用有多含车宽方向上的成分的载荷,因此该螺栓无法朝向连通部充分地相对移动,由停滞区间限制该螺栓相对于支撑构件的相对移动。因而,能够在非对称系列的碰撞时将保护构件作为载荷传递构件而灵活使用,能够抑制侧构件的变形量过度变大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正撞时,第1横梁处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的后退量大致相同或没怎么变,因此螺栓能够在插通孔内朝向连通部相对于支撑构件相对移动,能够减少支撑构件抑制一对侧构件的变形的情况,能够抑制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情况。在本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具备:左右一对侧构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第1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第2横向构件,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以及支撑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之间,且通过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和所述第2横向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螺栓紧固连结而被固定,并设置有供该螺栓插通的插通孔,所述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插通孔形成为具有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所述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所述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的连通部的长孔状,并且所述插通孔从所述固定位置朝向所述连通部具有车宽方向上的大小不增加的停滞区间。在本公开中,在非对称系列的碰撞时,用于将支撑构件固定于第1横向构件或第2横向构件的螺栓在插通孔内的相对移动由停滞区间限制。由此,能够在非对称系列的碰撞时将支撑构件作为载荷传递构件而灵活使用,能够抑制侧构件的变形量过度变大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正撞时螺栓能够在插通孔内朝向连通部相对于支撑构件相对移动,支撑构件没有作为载荷传递构件充分地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减少支撑构件抑制侧构件的变形的情况,能够抑制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情况。在本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插通孔在所述连通部具有以不限制所述螺栓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所述插通孔的车宽方向上的大小形成得比所述固定位置处的该大小大的扩宽区间。在连通部处的扩宽区间,以不限制螺栓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插通孔的车宽方向上的大小形成得比固定区间的该大小大,因此,在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负荷于侧构件而侧构件变形、第1横向构件与第2横向构件的距离缩小了的情况下,螺栓能够从插通孔内脱离。因而,能够将支撑构件与第1横向构件或第2横向构件的固定解除。因而,能够减少在正撞时支撑构件抑制一对侧构件的变形的情况,能够减少侧构件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情况。在本公开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横向构件具有: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后表面,经由第1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后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1底部,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第1倾斜壁部,在该第1底部的后方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所述第1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由此,在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负荷于侧构件而侧构件变形、第1横向构件与第2横向构件的距离欲缩小的情况下,通过第1横向构件的第1连接部与支撑构件的第1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具备:左右一对侧构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第1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第2横向构件,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车辆搭载物,在车辆下部搭载于车身;以及保护构件,配置于所述车辆搭载物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所述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构件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之间,且通过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和所述第2横向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螺栓紧固连结而被固定,并设置有供该螺栓插通的插通孔,所述插通孔形成为具有连通部的长孔状,该连通部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所述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1.20 JP 2017-223097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具备:左右一对侧构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第1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第2横向构件,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车辆搭载物,在车辆下部搭载于车身;以及保护构件,配置于所述车辆搭载物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所述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构件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之间,且通过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和所述第2横向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螺栓紧固连结而被固定,并设置有供该螺栓插通的插通孔,所述插通孔形成为具有连通部的长孔状,该连通部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所述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通孔从所述固定位置朝向所述连通部具有车宽方向上的大小不增加的停滞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通孔在所述连通部具有以不限制所述螺栓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所述插通孔的车宽方向上的大小形成得比所述固定位置处的该大小大的扩宽区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通孔在所述连通部具有以不限制所述螺栓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所述插通孔的车宽方向上的大小形成得比所述固定位置处的该大小大的扩宽区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具有: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后表面,经由第1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后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1底部,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第1倾斜壁部,在该第1底部的后方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所述第1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具有: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后表面,经由第1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后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1底部,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第1倾斜壁部,在该第1底部的后方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所述第1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具有: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前表面,经由第2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前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2底部,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第2倾斜壁部,在该第2底部的前方以随着朝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所述第2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具有: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前表面,经由第2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前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第2底部,与所述第2横向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诚白鸟康太郎渡边将太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