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辽宁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8557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8:36
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C35混凝土路面上层、C30混凝土路面下层、素土夯实路基层、钢筋混凝土圆涵管,毛石混凝土垫层;所述的C30混凝土路面层每隔9m设有伸缩缝;所述的素土夯实路基层两侧与路肩连接,路肩底部为加固后河岸边坡;所述的路肩由上层的砂砾石层和下部的素土夯实层组成;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圆涵管等距平行排列,钢筋混凝土圆涵管内径φ1000mm,净距离为2.15m,钢筋混凝土圆涵管之间铺设有填筑体。本新型通过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过水路面具有受地形限制小,对地质条件要求低,既能解决排水问题,又能节约成本的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

A New Hybrid Overwater Pavement Structure

A new type of mixed water-crossing pavement structure consists of C35 concrete pavement upper layer, C30 concrete pavement lower layer, plain soil compacted road base, reinforced concrete circular culvert pipe and rubble concrete cushion, the C30 concrete pavement layer has expansion joints every 9m, the two sides of the plain soil compacted road bas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houlder, and the bottom of the shoulder is reinforced river bank slope. The shoulder is composed of the upper gravel layer and the lower plain soil compacted layer;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circular culvert tubes are arranged equidistantly and parallel,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circular culvert tubes is 1000mm, the net distance is 2.15m. A filling body is laid between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circular culvert tubes. Through the above structure, the new type of water-crossing pavement is provided with a new type of mixed water-crossing pavement structure, which is limited by terrain and has low requirement for geological conditions. It can not only solve the drainage problem, but also sav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
本技术属于农村公路桥涵建设工程领域。提供一种圆管涵和过水路面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适合修建于平时流水量很小,但雨季水量增加较多,地势较低的峡谷性河流上。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农村公路的投资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入,组织实施了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条件的通达、通畅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公路跨河构造物的修建,受到地形、地质和投资不足的限制,修建桥涵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C35混凝土路面上层、C30混凝土路面下层、素土夯实路基层、钢筋混凝土圆涵管,毛石混凝土垫层;所述的C30混凝土路面层每隔9m设有伸缩缝;所述的素土夯实路基层两侧与路肩连接,路肩底部为加固后河岸边坡;所述的路肩由上层的砂砾石层和下部的素土夯实层组成;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圆涵管等距平行排列,钢筋混凝土圆涵管内径φ1000mm,净距离为2.15m,钢筋混凝土圆涵管之间铺设有填筑体。本新型通过上述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受到地形、地质和投资不足的限制,施工质量很难保证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C35混凝土路面上层、C30混凝土路面下层、素土夯实路基层、钢筋混凝土圆涵管,毛石混凝土垫层;所述的C30混凝土路面层每隔9m设有伸缩缝;所述的素土夯实路基层两侧与路肩连接,路肩底部为加固后河岸边坡;所述的路肩由上层的砂砾石层和下部的素土夯实层组成;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圆涵管等距平行排列,钢筋混凝土圆涵管内径φ1000mm,净距离为2.15m,钢筋混凝土圆涵管之间铺设有填筑体。所述的加固后河岸边坡整体为体型结构,内坡坡比为1:2,外坡坡比为1:0.5。所述的伸缩缝的缝宽为20m,缩缝内填塞有沥青麻筋层,沥青麻筋层深度大于等于200mm。所述的素土夯实路基层厚度为500mm。所述的砂砾石层厚度为100mm,素土夯实层厚度为300mm。所述的填筑体由毛石占体比20%-30%,粒径小于200mm的C20毛石混凝土构成。所述的混凝土路面上设有圆柱体的钢管警示柱,钢管警示柱规格为φ114mm,高度为500mm。所述的混凝土路面上层横坡的双向坡度为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当平时流水较少时,可保证从圆管涵中流过;当山水倾泻而下时,又可以从路面上很快流过,不会因淤积而冲毁路基。2、当河岸的田间道或路面荷载较大时,采用素土夯实和毛石混凝土填筑措施,可防止产生较大的变形,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问题。3、采用φ1000mm的钢筋混凝土圆涵管,可以满足受力合理、过水能力强的共同要求,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施工方便等优点。4、该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对地形、地质和投资等问题的适应性较强,经济技术分析表明,比小桥的建设成本节省近75%,在农村道路建设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过水路面纵断面图。图2:过水路面平面图。图3:过水路面横断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其结构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C35混凝土路面上层9、C30混凝土路面下层1、素土夯实路基层3、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毛石混凝土垫层8。所述的C30混凝土路面下层1每隔9m设有伸缩缝2。伸缩缝2的缝宽为20m,缩缝2内填塞有沥青麻筋层,沥青麻筋层深度大于等于200mm。所述的素土夯实路基层3两侧与路肩4连接。素土夯实路基层3厚度为500mm。路肩4由上层的砂砾石层4-1和下部的素土夯实层4-2组成,砂砾石层4-1厚度为100mm,素土夯实层4-2厚度为300mm。路肩4底部为加固后河岸边坡5,加固后河岸边坡5整体为体型结构,内坡坡比为1:2,外坡坡比为1:0.5。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等距平行排列,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内径φ1000mm,壁厚75mm,净距离为2.15m,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之间铺设有填筑体7,填筑体7由毛石占体比20%-30%,粒径小于200mm的C20毛石混凝土构成。所述的C35混凝土路面上层9上设有圆柱体的钢管警示柱10,钢管警示柱10规格为φ114mm,高度为500mm,间隔为1100mm。混凝土路面上层9横坡的双向坡度为1.5%。本技术建立了一种圆管涵和过水路面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既可以保证平时的少量流水从圆管涵中流过,当山水倾泻而下时,又可以从路面上很快流过,不会因淤积而冲毁路基;并且混合式过水路面比小桥的建设成本节省近75%。过水路面具有受地形限制小,可因地制宜选择设置的优点、而且成本低,既可解决通畅问题,又可解决排水问题,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桥梁投资额严重不足,因此,这种混合式过水路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C35混凝土路面上层(9)、C30混凝土路面下层(1)、素土夯实路基层(3)、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毛石混凝土垫层(8);所述的C30混凝土路面下层(1)每隔9m设有伸缩缝(2);所述的素土夯实路基层(3)两侧与路肩(4)连接,路肩(4)底部为加固后河岸边坡(5);所述的路肩(4)由上层的砂砾石层(4‑1)和下部的素土夯实层(4‑2)组成;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等距平行排列,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内径φ1000mm,净距离为2.15m,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之间铺设有填筑体(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C35混凝土路面上层(9)、C30混凝土路面下层(1)、素土夯实路基层(3)、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毛石混凝土垫层(8);所述的C30混凝土路面下层(1)每隔9m设有伸缩缝(2);所述的素土夯实路基层(3)两侧与路肩(4)连接,路肩(4)底部为加固后河岸边坡(5);所述的路肩(4)由上层的砂砾石层(4-1)和下部的素土夯实层(4-2)组成;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等距平行排列,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内径φ1000mm,净距离为2.15m,钢筋混凝土圆涵管(6)之间铺设有填筑体(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合式过水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固后河岸边坡(5)整体为梯型结构,内坡坡比为1:2,外坡坡比为1:0.5。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喆曹明杰周素航陈娜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