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的
,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性能已经在消费手机、电动工具、医疗电子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同时,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基站等领域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里程焦虑问题是目前的瓶颈所在,故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池及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但是通过提升电极活性物质比重、降低电池机械件重量等方案已达到当前电芯可设计的范围瓶颈,所以为了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人们开始关注新型负极材料,例如非石墨化碳材料、硅负极、硅碳复合负极、氧化亚硅负极、以及氧化亚硅硅碳复合负极等。然而,这些材料存在不可逆容量高、首次库伦效率低等严重问题,进而导致锂离子电池容量明显下降。目前,电化学补锂化法是一种最直接的解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首次库伦效率低的方法。现有的电化学补锂技术中,主要将金属锂条、锂带、锂粉贴合到阳极表面,使金属锂与电极材料直接接触,从而进行补锂。然而,金属锂条、锂带贴合的方式的加工条件较高,需要配合复杂的设备,容易导致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而锂粉贴合则一般是采用撒粉的方式,其难以保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10)和负极片(20)以及至少一个锂源(30),所述锂源(30)和所述正极片(10)、负极片(20)相互隔离;壳体(40),所述壳体(40)用于容纳所述正极片(10)、负极片(20)、锂源(30);其中,所述壳体(40)为导电体,且所述壳体(40)内填充有电解质;所述锂源(30)电性连接于所述壳体(40)的内壁,所述正极片(10)或所述负极片(20)与所述壳体(40)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10)和负极片(20)以及至少一个锂源(30),所述锂源(30)和所述正极片(10)、负极片(20)相互隔离;壳体(40),所述壳体(40)用于容纳所述正极片(10)、负极片(20)、锂源(30);其中,所述壳体(40)为导电体,且所述壳体(40)内填充有电解质;所述锂源(30)电性连接于所述壳体(40)的内壁,所述正极片(10)或所述负极片(20)与所述壳体(40)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动力电池还包括:正极柱(11),所述正极柱(11)连接于所述正极片(10)且延伸至所述壳体(40)外;负极柱(21),所述负极柱(21)连接于所述负极片(20)且延伸至所述壳体(40)外;电阻块(61),所述电阻块(61)套设在所述正极柱(11)上;绝缘块(62),所述绝缘块(62)套设在所述负极柱(21)上;其中,所述正极片(10)采用微孔铝箔作为集流体;所述负极片(20)采用微孔铜箔作为集流体;所述正极柱(11)通过所述电阻块(61)与所述壳体(40)电性连接,所述负极柱(21)通过所述绝缘块(62)与所述壳体(40)进行隔离;当电池首次充电后,低电位的所述锂源(30)会自发地脱出锂离子进入电解质,并迁移到高电位的所述正极片(10)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动力电池还包括:正极柱(11),所述正极柱(11)连接于所述正极片(10)且延伸至所述壳体(40)外;负极柱(21),所述负极柱(21)连接于所述负极片(20)且延伸至所述壳体(40)外;电阻块(61),所述电阻块(61)套设在所述负极柱(21)上;绝缘块(62),所述绝缘块(62)套设在所述正极柱(11)上;其中,所述正极片(10)采用微孔铝箔作为集流体;所述负极片(20)采用微孔铜箔作为集流体;所述负极柱(21)通过所述电阻块(61)与所述壳体(40)电性连接,所述正极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盼,游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