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及功率半导体模块技术

技术编号:2103772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小型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序:工序(a),形成内置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1UP、1UN、1VP、1VN、1WP、1WN)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即6合1芯片(1);工序(b),按照与6合1芯片(1)不同的工艺规则形成进行6合1芯片(1)的控制的控制用芯片(3U、3V、3W);以及工序(c),使用6合1芯片(1)和控制用芯片(3U、3V、3W)而形成一个功率半导体模块。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及功率半导体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功率半导体模块具有功率芯片和控制用芯片。功率芯片在其厚度方向上进行通电,因此功率芯片的背面成为电极。因此,为了构成多个相(桥臂)的功率半导体模块,需要多个功率芯片。作为其对策,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1个芯片形成有多个横型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和控制电路的单芯片模块。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0995号公报但是,就现有的单芯片模块而言,因功率模块通电时的发热而使控制电路的温度上升。因此,就控制电路而言,需要将动作极限温度设计得高,存在电路规模变大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序:工序(a),形成内置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工序(b),按照与功率半导体芯片不同的工艺规则形成进行功率半导体芯片的控制的控制用芯片;以及工序(c),使用由工序(a)形成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由工序(b)形成的控制用芯片而形成一个功率半导体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功率半导体模块具有:功率半导体芯片,其内置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以及控制用芯片,其进行功率半导体芯片的控制,控制用芯片中的半导体的电路线宽小于功率半导体芯片中的半导体的电路线宽。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序:工序(a),形成内置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工序(b),按照与功率半导体芯片不同的工艺规则形成进行功率半导体芯片的控制的控制用芯片;以及工序(c),使用由工序(a)形成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由工序(b)形成的控制用芯片而形成一个功率半导体模块。根据该制造方法,控制用芯片和横型功率晶体管由不同的芯片形成,因此能够使控制用芯片由于横型功率晶体管导通时的发热而受到的影响变小。因此,能够将控制用芯片的动作极限温度设计得低,所以能够实现控制用芯片的小型化乃至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小型化。另外,通过按照不同的工艺规则形成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控制用芯片,从而能够按照最佳的工艺规则形成控制用芯片,能够实现控制用芯片的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的功率半导体模块具有:功率半导体芯片,其内置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以及控制用芯片,其进行功率半导体芯片的控制,控制用芯片中的半导体的电路线宽小于功率半导体芯片中的半导体的电路线宽。因此,能够实现控制用芯片的小型化乃至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的剖视图。标号的说明2N、2P、2U、2V、2W金属图案,3N、3P、3U、3V、3W控制用芯片,5控制侧端子,6输入导线,7功率侧端子,8输出导线,9模塑树脂,10栅极焊盘,11支撑体,101、102、103、104功率半导体模块。具体实施方式<A.实施方式1><A-1.结构>图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101的俯视图,图2是功率半导体模块101的剖视图。功率半导体模块101具有6合1芯片1、控制用芯片3U、3V、3W、框架4、控制侧端子5以及功率侧端子7。6合1芯片1呈在1张半导体基板之上形成有6个功率晶体管的结构。6个功率晶体管是指U相上桥臂的功率晶体管1UP、U相下桥臂的功率晶体管1UN、V相上桥臂的功率晶体管1VP、V相下桥臂的功率晶体管1VN、W相上桥臂的功率晶体管1WP以及W相下桥臂的功率晶体管1WN。构成6合1芯片1的功率晶体管均为横型的功率晶体管。就图1所示的各功率晶体管而言,标有梨皮面阴影的区域为源极区域,未标有阴影的区域为漏极区域。但是,功率晶体管并不限于MOSFET,也可以是IGBT,在该情况下,集电极区域代替漏极区域。功率晶体管1UP的源极区域和功率晶体管1UN的漏极区域通过金属图案2U进行电连接。另外,功率晶体管1VP的源极区域和功率晶体管1VN的漏极区域通过金属图案2V进行电连接。另外,功率晶体管1WP的源极区域和功率晶体管1WN的漏极区域通过金属图案2W进行电连接。功率晶体管1UP、1VP、1WP的漏极区域通过金属图案2P进行电连接。另外,功率晶体管1UN、1VN、1WN的漏极区域通过金属图案2N进行电连接。在金属图案2U形成有与功率晶体管1UP的栅极电极电连接的栅极焊盘10。同样地,在金属图案2V、2W分别形成有与功率晶体管1VP、1WP的栅极电极电连接的栅极焊盘10。在框架4之上搭载控制用芯片3U、3V、3W。控制用芯片3U、3V、3W分别通过输入导线6与4个控制侧端子5及框架4进行电连接。另外,控制用芯片3U通过输入导线6与在金属图案2U、2N设置的栅极焊盘10及金属图案2U进行电连接。控制用芯片3U是对U相的功率晶体管1UP、1UN进行控制的芯片。控制用芯片3V通过输入导线6与在金属图案2V、2N设置的栅极焊盘10及金属图案2V进行电连接。控制用芯片3V是对V相的功率晶体管1VP、1VN进行控制的芯片。控制用芯片3W通过输入导线6与在金属图案2W、2N设置的栅极焊盘10及金属图案2W进行电连接。控制用芯片3W是对W相的功率晶体管1WP、1WN进行控制的芯片。金属图案2P、2N、2U、2V、2W分别通过输出导线8与不同的功率侧端子7进行电连接。至此说明的功率半导体模块101的结构要素由模塑树脂9进行封装。如图2所示,框架4及功率侧端子7的一部分从模塑树脂9露出。另外,虽然在图2中未示出,但控制侧端子5的一部分也从模塑树脂9露出。在图1、2中,将功率半导体模块101作为模塑型的半导体模块而示出,但也可以是壳体型的半导体模块。另外,控制侧端子5和功率侧端子7可以是插入型及面安装型中的任意者。<A-2.制造方法>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功率半导体模块10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下面,根据图3对功率半导体模块10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形成内置6个功率晶体管1UP、1UN、1VP、1VN、1WP、1WN的6合1芯片1(步骤S1)。接下来,按照与6合1芯片1不同的工艺规则形成进行6合1芯片1的控制的控制用芯片3U、3V、3W,将它们搭载于框架4(步骤S2)。在这里,工艺规则例如是指与电路的线宽相关的规则,控制用芯片3U、3V、3W以小于6合1芯片1的线宽制作。接下来,将多个功率晶体管通过金属图案2N、2P、2U、2V、2W进行电连接(步骤S3)。然后,通过输入导线6将控制用芯片3U、3V、3W与控制侧端子5、框架4、金属图案2N、2U、2V、2W进行电连接(步骤S4)。另外,通过输出导线8将金属图案2N、2P、2U、2V、2W与功率侧端子7进行电连接(步骤S5)。最后,通过模塑树脂9对控制用芯片3U、3V、3W、6合1芯片1、金属图案2N、2P、2U、2V、2W、输入导线6及输出导线8进行封装(步骤S6)。由此,制造出功率半导体模块101。此外,在图3的流程中,步骤S2和步骤S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工序(a),形成内置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工序(b),按照与所述功率半导体芯片不同的工艺规则形成进行所述功率半导体芯片的控制的控制用芯片;以及工序(c),使用由所述工序(a)形成的所述功率半导体芯片和由所述工序(b)形成的所述控制用芯片而形成一个功率半导体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25 JP 2017-2060851.一种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工序(a),形成内置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工序(b),按照与所述功率半导体芯片不同的工艺规则形成进行所述功率半导体芯片的控制的控制用芯片;以及工序(c),使用由所述工序(a)形成的所述功率半导体芯片和由所述工序(b)形成的所述控制用芯片而形成一个功率半导体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工序(b)是以比所述功率半导体芯片小的电路线宽形成所述控制用芯片的工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控制用芯片具有:上桥臂控制用芯片,其对所述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中的作为上桥臂动作的功率晶体管进行控制;以及下桥臂控制用芯片,其对所述多个横型功率晶体管中的作为下桥臂动作的功率晶体管进行控制,所述工序(b)是按照不同的工艺规则形成所述上桥臂控制用芯片和所述下桥臂控制用芯片的工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工序(b)是以比所述上桥臂控制用芯片小的电路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宏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