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弯度叶片式串列静子及压气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发动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可变弯度叶片式串列静子。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可变弯度叶片式串列静子的压气机。
技术介绍
现代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对其关键部件压气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负荷、高效率且具有宽稳定工作范围的压气机是未来航空发动机的重要发展方向。串列静子技术常用于高负荷压气机设计,它能较好的控制叶片表面的速度分布及附面层发展,具有气流转折角大、总压损失小、工作范围广等优点,因而备受国内外研究人员关注。串列静子控制内部流动,降低流动损失的原理主要有:1)通过前后相互独立的叶片排,使得附面层在后排叶片上重新发展;2)前后叶片排之间的缝隙具有吹除后排叶片附面层的作用,从而抑制后排叶片附面层的发展,所以它可以在流动损失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承受更高的叶片负荷。在非设计工况下,串列静子前排叶片的进口气流角与设计工况偏差较大,进气攻角不佳,但出口的气流方向相对设计工况却变化不大,即后排叶片始终能工作在合适的攻角范围内,因此串列静子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排静子对来流方向的适应能力,一旦前排静子工作在大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弯度叶片式串列静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匣(10)、安装在所述机匣(10)内的由多个可变弯度叶片组成的前排静子(20)和后排静子(30)、设置在所述机匣(10)外围用于连接所述前排静子(20)的第一联动环(50)、与所述第一联动环(50)并排设置在所述机匣(10)外围的用于连接所述后排静子(30)的第二联动环(60),及与所述第一联动环(50)和所述第二联动环(60)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联动环(50)和所述第二联动环(60)转动以同时调节所述前排静子(20)和所述后排静子(20)安装角的驱动机构(40);所述可变弯度叶片包括前叶片及与前叶片活动连接的后叶片;前排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弯度叶片式串列静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匣(10)、安装在所述机匣(10)内的由多个可变弯度叶片组成的前排静子(20)和后排静子(30)、设置在所述机匣(10)外围用于连接所述前排静子(20)的第一联动环(50)、与所述第一联动环(50)并排设置在所述机匣(10)外围的用于连接所述后排静子(30)的第二联动环(60),及与所述第一联动环(50)和所述第二联动环(60)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联动环(50)和所述第二联动环(60)转动以同时调节所述前排静子(20)和所述后排静子(20)安装角的驱动机构(40);所述可变弯度叶片包括前叶片及与前叶片活动连接的后叶片;前排静子后叶片(22)和后排静子前叶片(31)均固接于所述机匣(10)上;所述第一联动环(50)连接前排静子前叶片(21),所述驱动机构(40)带动所述第一联动环(50)转动,所述第一联动环(50)带动所述前排静子前叶片(21)转动以调节所述前排静子前叶片(21)的安装角度使其与所述前排静子(20)的进口气流角匹配,所述第二联动环(60)连接后排静子后叶片(32),所述驱动机构(40)带动所述第二联动环(60)转动,所述第二联动环(60)带动所述后排静子后叶片(32)转动以调节所述后排静子后叶片(32)的安装角度,以调节所述后排静子(30)的出口气流角并使其与下游转子所需的进口气流角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弯度叶片式串列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40)包括设于所述机匣(10)外壁上的支撑座(41),所述支撑座(41)上设有操纵杆(46),所述操纵杆(46)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联动环(50)并用于调节所述前排静子前叶片(21)安装角度的第一连接件,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联动环(60)并用于调节所述后排静子后叶片(32)安装角度的第二连接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弯度叶片式串列静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操纵杆(46)连接的第一驱动杆(44),及与所述驱动杆(44)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杆(42),所述第一连杆(42)连接所述第一联动环(50),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驱动杆(44)及所述第一连杆(42)的长度获得所述前排静子前叶片(21)不同的安装角度调节规律;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操纵杆(46)连接的第二驱动杆(45),及与所述第二驱动杆(45)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杆(43),所述第二连杆(43)连接所述第二联动环(60),通过调节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罗楚威,银越千,杨晶晶,谭旭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