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铃虫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6564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5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棉铃虫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包括: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以及辅料40~50份。所述制备方法包括:第一准备步骤、混合步骤、棉铃虫引诱剂制备步骤。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棉铃虫引诱剂,采用苯乙醛、α‑蒎烯、以及桉树脑,提供花香类挥发物以及叶片以及树木类挥发物的复合香气,采用蔗糖提供取食刺激,并采用白僵菌感染棉铃虫,对环境污染低的同时,诱杀效率好。

A Attractant for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cotton bollworm attractant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attractant of cotton bollworm includes 10-20 copies of phenylacetaldehyde, 10-20 copies of alpha pinene, 10-20 copies of Eucalyptus brains, 5-10 copies of sucrose, 3-5 copies of Beauveria bassiana and 40-50 copies of auxiliary materials by weight. The preparation method comprises a first preparation step, a mixing step and a preparation step of a cotton bollworm attractant. The attractant of cotton bollworm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uses phenylacetaldehyde, a pinene, and Eucalyptus brains to provide the compound aroma of flower volatiles, leaves and tree volatiles, sucrose to provide feeding stimulation, and Beauveria bassiana to infect the cotton bollworm, which has low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good trapping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铃虫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害虫防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棉铃虫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棉铃虫成虫体色变化较大,一般雌虫灰黑色,雄虫灰绿色。前翅正面肾状纹、环纹及各横线不大清晰,中横线斜伸,末端达环状纹正下方。外横线斜向伸达肾状纹正下方。卵黄白色,半球形。幼虫体色有淡绿色、绿色、淡红、黄褐色等多变,头部黄褐色。棉铃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棉铃虫俗称“番茄蛀虫”、“棉桃虫”等,食性很广,可为害多种作物和蔬菜。各地均有发生,蔬菜以番茄受害严重。幼虫蛀食番茄植物的花蕾、花、果、嫩叶、芽及嫩梢,偶尔蛀茎。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变黄,2~3天后即脱落。幼果受害常被食空,或引起腐烂而落地。成果受害常蛀入果内食害果肉,同时排出许多虫粪在果内,引起腐烂,失去食用价值。一般来说,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少量越冬代成虫,6月中旬为一代成虫盛发期,7月份为2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份为3代幼虫为害盛期。由此,可以在幼虫期或者成虫期进行防治,杀灭幼虫,或者减少棉铃虫落卵量,从而实现棉铃虫防治。但是,采用现有的诱杀方式防治棉铃虫成虫时,其诱杀能力往往较差,需要进一步提高棉铃虫的诱杀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棉铃虫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棉铃虫的诱捕效率,降低棉铃虫的经济作物的危害。一种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包括: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以及辅料40~50份。优选地,所述辅料包括填充剂35~45份、以及粘合剂5~15份。优选地,所述填充剂包括糊精、淀粉、和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粘合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还包括:氯虫苯甲酰胺0.5~1份。优选地,所述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还包括食用色素0.1~0.5份。优选地,所述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红,和/或,栀子绿。一种棉铃虫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第一准备步骤:按重量份数准备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以及辅料40~50份;混合步骤:将所述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以及辅料40~50份混合拌匀后,加适量水拌匀成糊状,得到混合物;棉铃虫引诱剂制备步骤:将所述混合物制成丸状,得到棉铃虫引诱剂。优选地,在所述混合步骤之前,还包括:第二准备步骤:准备氯虫苯甲酰胺0.5~1份;所述混合步骤包括:将所述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辅料40~50份、氯虫苯甲酰胺0.5~1份混合拌匀后,加适量水拌匀成糊状,得到混合物。优选地,在所述混合步骤之前,还包括:第三准备步骤:准备食用色素0.1~0.5份;所述混合步骤包括:将所述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辅料40~50份、食用色素0.1~0.5份混合拌匀后,加适量水拌匀成糊状,得到混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优点: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棉铃虫引诱剂,采用苯乙醛、α-蒎烯、以及桉树脑,提供花香类挥发物以及叶片以及树木类挥发物的复合香气,采用蔗糖提供取食刺激,并采用白僵菌感染棉铃虫,对环境污染低的同时,诱杀效率好。当所述棉铃虫引诱剂设置在诱虫板等较为开放的环境下时,白僵菌感染棉铃虫后,在棉铃虫体内生成大量孢子,这些孢子可以在空气中继续扩散,从而可以进一步感染诱虫板周边环境的棉铃虫,在不大面积撒施农药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种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包括: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以及辅料40~50份。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棉铃虫引诱剂为固态,可以粘贴在黏虫板上使用,或放在棉铃虫诱捕器中使用。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苯乙醛具有花香类的香气,所述α-蒎烯以及所述桉树脑具有叶片以及树木类的香气。花香类挥发物以及叶片以及树木类挥发物对棉铃虫皆具有一定的引诱能力。但在单一使用花香类挥发物或叶片以及树木类挥发物时,其对棉铃虫的吸引力一般较难超过农田中植物的挥发物,导致引诱剂的吸引能力有限。而将花香类挥发物以及叶片以及树木类挥发物复合使用时,可以有效提高棉铃虫引诱剂对棉铃虫的吸引能力。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蔗糖用于为棉铃虫提供取食刺激,引诱棉铃虫食用棉铃虫引诱剂。所述蔗糖可以为甘蔗、甜菜为原料生产的食糖,可以包括原糖、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红糖、方糖和冰糖等。优选地,可以采用对甘蔗原汁处理较少的赤砂糖或红糖,可以为棉铃虫引诱剂提供更加丰富的香气。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白僵菌为市售的球孢白僵菌粉剂,其有效成分含量为100亿孢子/克。所述白僵菌作为寄生真菌,通过吸取棉铃虫虫体内水分和养分进行自身菌丝生长,致使棉铃虫虫体内生理代谢紊乱或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白僵菌不仅对棉铃虫的幼虫、蛹、成虫等各虫态均能侵染,而且对下一代还有持效作用,在持效作用基础上发挥高效作用。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辅料包括填充剂35~45份、以及粘合剂5~15份。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辅料用于辅助所述棉铃虫引诱剂形成稳定的固体形态。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棉铃虫引诱剂,采用苯乙醛、α-蒎烯、以及桉树脑,提供花香类挥发物以及叶片以及树木类挥发物的复合香气,采用蔗糖提供取食刺激,并采用白僵菌感染棉铃虫,对环境污染低的同时,诱杀效率好。当所述棉铃虫引诱剂设置在诱虫板等较为开放的环境下时,白僵菌感染棉铃虫后,在棉铃虫体内生成大量孢子,这些孢子可以在空气中继续扩散,从而可以进一步感染诱虫板周边环境的棉铃虫,在不大面积撒施农药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剂可以包括糊精、淀粉、和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糊精、淀粉、和微晶纤维素与适量水混合后均可以形成浆糊,便于将苯乙醛、α-蒎烯、桉树脑、蔗糖、白僵菌等有效成分稳定包裹。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可以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以提高填充剂的粘连性,进一步提高棉铃虫引诱剂的稳定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还包括:氯虫苯甲酰胺0.5~1份。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对棉铃虫具有致死性,且与白僵菌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容性。所述棉铃虫在感染白僵菌之后,通常还需要4-6天才死亡,将所述氯虫苯甲酰胺与所述白僵菌进行复配,可以进一步提高棉铃虫引诱剂的诱杀能力。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棉铃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棉铃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包括: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以及辅料40~50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铃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包括: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桉树脑10~20份、蔗糖5~10份、白僵菌3~5份、以及辅料40~50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铃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包括填充剂35~45份、以及粘合剂5~15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铃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剂包括糊精、淀粉、和微晶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铃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棉铃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还包括:氯虫苯甲酰胺0.5~1份。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棉铃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棉铃虫引诱剂按重量份数还包括食用色素0.1~0.5份。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棉铃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红,和/或,栀子绿。8.一种棉铃虫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准备步骤:按重量份数准备苯乙醛10~20份、α-蒎烯10~20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慎磊徐小明管云谷小红崔灿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