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防治棉铃虫的集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801 阅读:3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防治棉铃虫的集成方法,该集成方法根据棉铃虫发生规律进行生态防治,首先入冬前结合冬灌消灭越冬蛹,在棉花种植后即种植早熟玉米作为诱集带,在棉铃虫第2代产卵高峰期后,割除诱集带或喷药处理;在小麦田或棉田大面积布放性诱剂诱捕或迷向越冬代或第1代棉铃虫成虫;在第1代和第2代百株累计卵量超过100粒释放赤眼蜂;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上述生物措施仍达不到目的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该方法是针对因沙漠、大山和非农业区的阻隔,绿洲棉区较为封闭,有较强的独立性,棉铃虫种群与其它棉区交流的可能性不大,自然生态对害虫的调控能力较强,来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根据棉铃虫发生阶段和阈值,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棉铃虫生态防治的集成方法。
技术介绍
棉铃虫在国内、外棉区均有分布,是棉花蕾铃期的重要害虫。1992年以来先后在黄淮海棉区、沿江棉区大暴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几十年来,防治棉铃虫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生态学问题。生物防治多是以单项技术为主,如仅利用性诱剂、病毒杀虫剂或赤眼蜂,其防治效果不佳,影响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自1995年棉铃虫在垦区严重发生以来,发生面积逐渐扩大,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对当地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1997年主产棉区危害严重,造成该地近13.3万hm2棉花产量大滑坡,棉铃虫已成为棉花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因素。针对干旱地区因沙漠、大山和非农业区的阻隔,绿洲棉区较为封闭,有较强的独立性,棉铃虫种群与其它棉区交流的可能性不大,自然生态对害虫的调控能力较强,因此利用生态防治技术体系,来控制棉铃虫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新的生态防治策略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整体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对防治棉铃虫的各种生物防治技术,按照各技术的作用和特点,依据棉铃虫发生的规律,进行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技术体系,根据棉铃虫发生阶段和阈值,确定生态防治技术体系中的单一或组合措施,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目前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为(1)棉花播种前和播种期采用粮棉插花种植、小麦与棉花套种、冬耕冬灌、选用棉花良种和种植诱集作物。(2)第一代棉铃虫的综防采用保护麦田天敌、麦收后中耕灭茬、灯光诱集和杨树枝把诱蛾。(3)第二代棉铃虫防治采用棉田浇水、人工抹卵、推迟打叶枝的时间、喷施助壮素、微生物制剂(如Bt、棉铃虫核型多角型病毒和阿维菌素)和释放赤眼蜂。(4)第三代棉铃虫的综防采用整枝灭虫、喷施助壮素、释放赤眼蜂和药剂防治。(5)第四代棉铃虫的综防采用彻底整枝、摘除败花和农药交替使用。棉铃虫发生规律棉铃虫在不同地区发生规律不同,棉铃虫越冬蛹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初羽化,越冬代成虫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主要取食葫芦瓜等早春开花蔬菜及野生植物的花蜜,第1代卵期出现在5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危害期为6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卵期在6月中旬至7月底,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8月上、中旬,卵盛期在8月中旬,第3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晚播玉米和复播玉米。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上、中旬,在棉花、玉米上产卵量较多。根据近几年调查,各代之间世代重叠严重,同一时期各种虫态均可见,2代和3代产卵不集中,经常出现有2个卵高峰。2、3代幼虫对棉花是主要危害时期,食花、钻蕾、蛀铃,给棉花造成很大产量损失,4代幼虫主要危害复播玉米,5代幼虫主要于高梁田、玉米田及部分杂草上为害。本专利技术根据棉铃虫发生规律,经过大量试验,提供一种生态防治棉铃虫的集成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防治棉铃虫的集成方法,该集成方法根据棉铃虫发生规律进行生态防治,首先入冬前结合冬灌消灭越冬蛹,铲埂除蛹,破坏其蛹室,减少其越冬基数;在棉花种植后即种植早熟玉米作为诱集带,在棉铃虫第2代产卵高峰期后,割除诱集带或喷药处理;5月初在小麦田大面积布放性诱剂诱捕或迷向越冬代成虫,减低第1代棉铃虫的基数;6月上旬-7月中旬在第1代棉铃虫成虫期在棉田用性诱剂诱捕或迷向,性诱剂应大面积布设;在第1代和第2代百株累计卵量超过100粒释放赤眼蜂;第2代棉铃虫1-2龄幼虫百株超过10头喷施核多角体病毒HaNPV;第2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150粒以上或1-2龄幼虫15头以上、第3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50粒或1-2龄幼虫7头以上、第4代棉铃虫百株1-2龄幼虫12头以上,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该集成方法是针对因沙漠、大山和非农业区的阻隔,绿洲棉区较为封闭,有较强的独立性,棉铃虫种群与其它棉区交流的可能性不大,自然生态对害虫的调控能力较强,因此利用生态防治技术体系,来控制棉铃虫的危害。依据棉铃虫发生的规律,进行技术的有效集成,并根据棉铃虫发生阶段和阈值,确定生态防治集成方法中的单一或组合措施,将害虫维持在经济阈值水平之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治棉铃虫的集成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a、根据棉铃虫发生规律,首先入冬前结合冬灌消灭越冬蛹,棉铃虫的蛹多在地埂之中,铲埂除蛹,破坏其蛹室,减少其越冬基数;b、在棉田根据地块大小种植玉米诱集带,在棉铃虫第2代产卵高峰期后,割除诱集带或喷药处理,杀灭部分棉铃虫;c、越冬代棉铃虫成虫主要在小麦田产卵,5月初在小麦田大面积布放性诱剂诱捕或迷向越冬代成虫,减低第1代棉铃虫的基数;6月上旬-7月中旬在第1代棉铃虫成虫期在棉田用性诱剂诱捕或迷向,降低第2代棉铃虫的数量和对棉花的危害;d、若棉铃虫发生量仍很大,则在第1代和第2代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e、在第2代棉铃虫幼虫大发生期喷施核多角体病毒HaNPV;f、在大发生年,对所采用的生物措施防治仍达不到目的时,应用化学农药,按经济阈值行事,第2代百株累计卵量100-150粒或1-2龄幼虫10-15头;第3代百株累计卵量40-60粒或1-2龄幼虫5-8头;第4代百株1-2龄幼虫10-15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治棉铃虫的集成方法,经过连续多年的大面积棉田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生态防治效果。见表1、棉铃虫性诱剂防治效果和作用表1 性诱剂大面积诱杀对棉田棉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三代调查平均结果)处理雌∶雄 交配率(%) 交配次数 室内孵化率(%) 田间卵孵化率(%)诱杀区 1.6∶137.31.3 66.7 35对照区 0.8∶1 81.7 1.9 90.0 49表2 田间落卵量及卵孵化率处理 百株累计卵量(粒)卵孵化量(粒)卵孵化率(%)诱杀区 50 1122.0对照区 70 3448.6玉米诱集带 80 6176.3表3 诱杀区与对照区及玉米诱集带被害率比较试验点处理日期百株幼虫数(头)蕾铃、玉米被害率%1999.8 5.23.2防治区2000.8 6.012.61999.8 7.06.3新河县对照区2000.8 15.0 23.81999.8 56.2 35.7玉米诱集带2000.8 107.0 84.51999.8 0.00.1防治区2000.8 0.00.861999.8 0.00.3策勒县对照区2000.8 0.01.971999.8 7.49.5玉米诱集带2000.8 27.0 67.4在棉铃虫1、2、3代成虫期,性诱剂防治诱杀区比对照区雄蛾个体减少一半,平均雌蛾交配次数降低0.6次,室内卵孵化率降低23%,田间卵孵化率降低14%,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棉花蕾铃被害率。棉铃虫产卵高峰期,累积7天的百株卵量增长率诱杀区较对照区减少96%,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田间棉铃虫种群的增长,达到了压低虫口密度的目的。2、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效果与作用在棉铃虫羽化高峰期或成蛾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每次每公顷放蜂150000头左右,每公顷设置75个放蜂点,将蜂卡卷别于棉叶背面。防治效果见表4、5、6。表4 赤眼蜂在棉田的羽化率多点多时段平均羽化总数羽化率时间 备注卵数(粒)(粒)(%)1998年159.0 81.151.0 6/30-8/30,9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态防治棉铃虫的集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集成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a、根据棉铃虫发生规律,首先入冬前结合冬灌消灭越冬蛹,棉铃虫的蛹多在地埂之中,铲埂除蛹,破坏其蛹室,减少其越冬基数;b、在棉田根据地块大小种植玉米诱集带,在棉 铃虫第2代产卵高峰期后,割除诱集带或喷药处理,杀灭部分棉铃虫;c、越冬代棉铃虫成虫主要在小麦田产卵,5月初,在小麦田大面积布放性诱剂诱捕或迷向越冬代成虫,减低第1代棉铃虫的基数;6月上旬-7月中旬在第1代棉铃虫成虫期在棉田用性诱剂诱 捕或迷向,降低第2代棉铃虫的数量和对棉花的危害;d、若棉铃虫发生量仍很大,则在第1代和第2代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e、在第2代棉铃虫幼虫大发生期喷施核多角体病毒HaNPV;f、在大发生年,对所采取的生物措施防治仍达不 到目的时,应用化学农药,按经济阈值行事,第2代:百株累计卵量100-150粒或1-2龄幼虫10-15头;第3代:百株累计卵量40-60粒或1-2龄幼虫5-8头;第4代:百株1-2龄幼虫10-15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防治棉铃虫的集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集成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a、根据棉铃虫发生规律,首先入冬前结合冬灌消灭越冬蛹,棉铃虫的蛹多在地埂之中,铲埂除蛹,破坏其蛹室,减少其越冬基数;b、在棉田根据地块大小种植玉米诱集带,在棉铃虫第2代产卵高峰期后,割除诱集带或喷药处理,杀灭部分棉铃虫;c、越冬代棉铃虫成虫主要在小麦田产卵,5月初,在小麦田大面积布放性诱剂诱捕或迷向越冬代成虫,减低第1代棉铃虫的基数;6月上旬-7月中旬在第1代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长彦王林霞吕昭智胡明芳马英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5[中国|新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