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4044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换网装置,支撑梁靠近机架一侧处纵向设有至少一根管套,管套的下端固定于支撑梁处,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位于管套内,第一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弧形托架,第一弧形托架的截面呈半圆形,第一弧形托架的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销孔,第一支撑杆的一侧设有一根第二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杆呈对称分布,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设置于地面,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弧形托架,第一弧形托架与第二弧形托架之间设有一根横向分布的挑杆,换网前可先将网依靠挑杆在支撑杆上展开成设备运行时的状态,利用行车的吊钩直接可将网拉入机架内,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网装置
本技术涉及造纸设备的
,尤其是用于造纸机的换网装置,特别涉及装置的机械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造纸机门幅的变宽,换网时网展开需要的人工及时间变长,换网前,如果能利用现有造纸设备上方的行车来实现快速展网、换网就能极大的降低劳动强度,并且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为了配合上方的行车,需要设计一种可用以现场的换网、展网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换网装置,其可设置在造纸机现场,装配和拆卸都方便,巧妙利用一根挑杆结构来实现展网和换网工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换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机架上横向设置有网辊,机架的一侧横向设有一根支撑梁3,支撑梁3的一端固定在机架1的一侧,支撑梁3靠近机架一侧处纵向设有至少一根管套4,管套4的下端固定于支撑梁3处,第一支撑杆5的下端位于管套4内,第一支撑杆5的上端设有第一弧形托架6,第一弧形托架6的截面呈半圆形,第一弧形托架6的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销孔,第一支撑杆5的一侧设有一根第二支撑杆7和第一支撑杆5呈对称分布,第二支撑杆7的下端固定设置于地面,第二支撑杆7的上端设有第二弧形托架8,第二弧形托架8的上表面纵向设置有一根定位柱14,定位柱14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弧形托架上表面,定位柱14的上端呈悬空状,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之间设有一根横向分布的挑杆9,挑杆9靠近一端的杆体处分布有若干第一调节定位孔10,挑杆9靠近另一端的杆体处分布有若干与上述定位柱14配合的第二调节定位孔15,所述第一调节定位孔10和第二调节定位孔15均沿挑杆9轴向分布,并且,第一调节定位孔10的孔径方向和第二调节定位孔15的孔径方向在空间内相互垂直,挑杆9两端分别架设于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上,第一弧形托架6的销孔内设置有一根定位销11,定位销11依次贯穿一侧的销孔、调节定位孔10、另一侧销孔,挑杆9另一端处的第二调节定位孔15与上述定位柱14配合,定位柱14插入上述第二调节定位孔15内,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的上表面均覆有一层胶垫,第一支撑杆5的内腔呈中空状,第一支撑杆5的下端的杆壁上均开设有两条对称分布的长条状的槽口12,管套4内设有一根水平分布的限位销13,限位销13的两端固定于管套4内壁上,限位销13在空间内垂直于管套4的中轴线分布,限位销13卡合在上述槽口12内。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网装置,换网前可先将网依靠挑杆在支撑杆上展开成设备运行时的状态,利用行车的吊钩直接可将网拉入机架内,省时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支撑杆与管套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进行描述。本技术公开了换网装置,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包括机架,机架上横向设置有网辊,机架的一侧横向设有一根支撑梁3,支撑梁3的一端固定在机架1的一侧,支撑梁3靠近机架一侧处纵向设有至少一根管套4,管套4的下端固定于支撑梁3处,第一支撑杆5的下端位于管套4内,第一支撑杆5的上端设有第一弧形托架6,第一弧形托架6的截面呈半圆形,第一弧形托架6的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销孔,第一支撑杆5的一侧设有一根第二支撑杆7和第一支撑杆5呈对称分布,第二支撑杆7的下端固定设置于地面,第二支撑杆7的上端设有第二弧形托架8,第二弧形托架8的上表面纵向设置有一根定位柱14,定位柱14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弧形托架上表面,定位柱14的上端呈悬空状,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之间设有一根横向分布的挑杆9,挑杆9靠近一端的杆体处分布有若干第一调节定位孔10,挑杆9靠近另一端的杆体处分布有若干与上述定位柱14配合的第二调节定位孔15,所述第一调节定位孔10和第二调节定位孔15均沿挑杆9轴向分布,并且,第一调节定位孔10的孔径方向和第二调节定位孔15的孔径方向在空间内相互垂直,挑杆9两端分别架设于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上,第一弧形托架6的销孔内设置有一根定位销11,定位销11依次贯穿一侧的销孔、调节定位孔10、另一侧销孔,挑杆9另一端处的第二调节定位孔15与上述定位柱14配合,定位柱14插入上述第二调节定位孔15内,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的上表面均覆有一层胶垫,第一支撑杆5的内腔呈中空状,第一支撑杆5的下端的杆壁上均开设有两条对称分布的长条状的槽口12,管套4内设有一根水平分布的限位销13,限位销13的两端固定于管套4内壁上,限位销13在空间内垂直于管套4的中轴线分布,限位销13卡合在上述槽口12内。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机架1和挑杆9的上方设置有行车16。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挑杆9的杆体外壁上设有环状的限位槽,用于配合吊装时的钢丝绳圈17。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换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机架(1)上横向设置有网辊(2),机架(1)的一侧横向设有一根支撑梁(3),支撑梁(3)的一端固定在机架(1)的一侧,支撑梁(3)靠近机架一侧处纵向设有至少一根管套(4),管套(4)的下端固定于支撑梁(3)处,第一支撑杆(5)的下端位于管套(4)内,第一支撑杆(5)的上端设有第一弧形托架(6),第一弧形托架(6)的截面呈半圆形,第一弧形托架(6)的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销孔,第一支撑杆(5)的一侧设有一根第二支撑杆(7)和第一支撑杆(5)呈对称分布,第二支撑杆(7)的下端固定设置于地面,第二支撑杆(7)的上端设有第二弧形托架(8),第二弧形托架(8)的上表面纵向设置有一根定位柱(14),定位柱(14)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弧形托架上表面,定位柱(14)的上端呈悬空状,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之间设有一根横向分布的挑杆(9),挑杆(9)靠近一端的杆体处分布有若干第一调节定位孔(10),挑杆(9)靠近另一端的杆体处分布有若干与上述定位柱(14)配合的第二调节定位孔(15),所述第一调节定位孔(10)和第二调节定位孔(15)均沿挑杆(9)轴向分布,并且,第一调节定位孔(10)的孔径方向和第二调节定位孔(15)的孔径方向在空间内相互垂直,挑杆(9)两端分别架设于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上,第一弧形托架(6)的销孔内设置有一根定位销(11),定位销(11)依次贯穿一侧的销孔、调节定位孔(10)、另一侧销孔,挑杆(9)另一端处的第二调节定位孔(15)与上述定位柱(14)配合,定位柱(14)插入上述第二调节定位孔(15)内,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的上表面均覆有一层胶垫,第一支撑杆(5)的内腔呈中空状,第一支撑杆(5)的下端的杆壁上均开设有两条对称分布的长条状的槽口(12),管套(4)内设有一根水平分布的限位销(13),限位销(13)的两端固定于管套(4)内壁上,限位销(13)在空间内垂直于管套(4)的中轴线分布,限位销(13)卡合在上述槽口(12)内。...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机架(1)上横向设置有网辊(2),机架(1)的一侧横向设有一根支撑梁(3),支撑梁(3)的一端固定在机架(1)的一侧,支撑梁(3)靠近机架一侧处纵向设有至少一根管套(4),管套(4)的下端固定于支撑梁(3)处,第一支撑杆(5)的下端位于管套(4)内,第一支撑杆(5)的上端设有第一弧形托架(6),第一弧形托架(6)的截面呈半圆形,第一弧形托架(6)的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销孔,第一支撑杆(5)的一侧设有一根第二支撑杆(7)和第一支撑杆(5)呈对称分布,第二支撑杆(7)的下端固定设置于地面,第二支撑杆(7)的上端设有第二弧形托架(8),第二弧形托架(8)的上表面纵向设置有一根定位柱(14),定位柱(14)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弧形托架上表面,定位柱(14)的上端呈悬空状,第一弧形托架(6)与第二弧形托架(8)之间设有一根横向分布的挑杆(9),挑杆(9)靠近一端的杆体处分布有若干第一调节定位孔(10),挑杆(9)靠近另一端的杆体处分布有若干与上述定位柱(14)配合的第二调节定位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轻良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