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对内燃机的动力进行传递的差动机构的车辆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一种具备对内燃机的动力进行传递的差动机构的车辆的控制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制驱动力控制装置便是这样的控制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即,在具备差动机构和第二旋转机的车辆中,在对成为必要的内燃机制动力这样的内燃机转速的下限保护值进行设定的同时,通过根据该下限保护值来驱动控制第一旋转机,从而对内燃机转速进行控制,其中,所述差动机构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内燃机连结,并通过控制第一旋转机的运转状态而对差动状态进行控制,所述第二旋转机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输出旋转部件连结,所述输出旋转部件与驱动轮连结。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具备第一差动机构、第二差动机构、和第二旋转机的车辆中,考虑通过追加改变第一差动机构中的各要素的连结状态的卡合装置、改变第一差动机构与第二差动机构的连结状态的卡合装置等多个卡合装置,从而构成与第二差动机构单独的动力分割比不同的动力分割比的差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10、100、200、300、400)的控制装置(90),所述车辆具备:第一差动机构(38),其具有第一旋转要素(C1)、第二旋转要素(R1)、和第三旋转要素(S1),并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连结有内燃机(12);第二差动机构(40),其具有第四旋转要素(S2)、第五旋转要素(C2)、和第六旋转要素(R2),并通过控制第一旋转机(MG1)的运转状态从而对差动状态进行控制;第二旋转机,其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输出旋转部件连结,且所述输出旋转部件与驱动轮连结,所述车辆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所述内燃机连结,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 ...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1 JP 2017-1816581.一种车辆(10、100、200、300、400)的控制装置(90),所述车辆具备:第一差动机构(38),其具有第一旋转要素(C1)、第二旋转要素(R1)、和第三旋转要素(S1),并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连结有内燃机(12);第二差动机构(40),其具有第四旋转要素(S2)、第五旋转要素(C2)、和第六旋转要素(R2),并通过控制第一旋转机(MG1)的运转状态从而对差动状态进行控制;第二旋转机,其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输出旋转部件连结,且所述输出旋转部件与驱动轮连结,所述车辆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要素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所述内燃机连结,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六旋转要素连结,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所述第一旋转机连结,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与所述输出旋转部件连结,所述车辆还具备:第一卡合装置(CL1),其对所述第一旋转要素、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三旋转要素中的任意两个旋转要素进行连结;第二卡合装置(CLc),其对所述第二旋转要素、与所述第四旋转要素以及所述第五旋转要素中的任意一个旋转要素进行连结,所述车辆选择性地使第一行驶模式和第二行驶模式成立,其中,所述第一行驶模式为,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而赋予由所述内燃机产生的制动转矩从而进行行驶的模式,所述第二行驶模式为,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卡合装置的卡合而赋予由所述内燃机产生的制动转矩从而进行行驶的模式,所述车辆的控制装置包括行驶模式控制部,当在赋予了由所述内燃机产生的制动转矩的行驶过程中于所述第一行驶模式与所述第二行驶模式之间对行驶模式进行切换时,所述行驶模式控制部以在所述行驶模式的切换过渡中所述内燃机的转速被维持为恒定的方式而执行所述行驶模式的切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各旋转要素通过所述第一卡合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卡合装置的卡合而被一体旋转,所述行驶模式控制部通过以在所述第一差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各旋转要素处于被一体旋转的状态时切换所述第一卡合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卡合装置的各工作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执行所述行驶模式的切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模式控制部通过以在将所述第一卡合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卡合装置中的在所述行驶模式的切换前处于卡合的卡合装置释放的同时将所述第一卡合装置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室圭佑,田端淳,今村达也,奥田弘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