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493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学镜头领域,公开了一种镜头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镜头模组包括镜筒、设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镜片、以及设置在镜筒内并与第一镜片抵接的遮光件,第一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光学部和环绕光学部的支撑部,支撑部自物侧朝向像侧下沉形成收容部,遮光件在沿光轴方向上至少局部置于收容部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镜头模组有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镜头模组
本技术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镜头模组。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对镜头模组小型化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镜头模组一般包括镜筒、叠设在镜筒内的多个镜片以及设置在镜片之间的遮光件。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技术中的遮光件(例如遮光板)设置在镜片之间会增加镜头模组的体积,影响了镜头模组的小型化设计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的镜头模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筒、设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镜片、以及设置在镜筒内并与第一镜片抵接的遮光件,第一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光学部和环绕光学部的支撑部,支撑部自物侧朝向像侧下沉形成收容部,遮光件在沿光轴方向上至少局部置于收容部内。本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第一镜片的支撑部上设置自物侧朝向像侧下沉的收容部,遮光件沿光轴方向至少局部置于收容部内,与遮光件直接架设在没有设置收容部的镜片上相比,镜片在光轴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与收容部内遮光件占用的空间重叠,因此可以节省镜筒内的容置空间,在不减少镜筒内元件的情况下,缩小镜筒在光轴方向上的体积,有利于镜头模组的小型化设计。另外,光学部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表面,支撑部包括自第一表面的边缘朝着远离光轴的方向向像侧延伸的第二表面,以及自第二表面朝着远离并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围成收容部。另外,遮光件包括靠近物侧的物侧面,靠近像侧的像侧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围成通光孔的内缘面,以及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抵接镜筒的外缘面。另外,还包括:设置在镜筒内的第二镜片,第二镜片与物侧面抵接。另外,物侧面包括与第二镜片抵接的第一平面,自第一平面朝着远离光轴的方向向像侧延伸的斜壁面,以及自斜壁面朝着远离光轴且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平面,斜壁面与第二平面形成第一台阶。另外,镜筒包括与第二镜片周缘抵接的第一筒壁、自第一筒壁邻近像侧的边缘沿远离光轴方向向像侧延伸的第二筒壁、自第二筒壁远离第一筒壁的边缘沿远离并垂直于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三筒壁、自第三筒壁远离光轴的边缘沿光轴的方向向像侧延伸的第四筒壁,第四筒壁与外缘面抵接,第二筒壁与第三筒壁形成与第一台阶间隔设置的第二台阶。如此,可以避免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因硬性接触或者过度挤压造成镜筒或者遮光件的损坏。另外,像侧面与第三表面抵接。另外,内缘面包括自物侧面靠近光轴的边缘朝靠近光轴的方向向像侧延伸的第一侧壁、自第一侧壁靠近像侧的边缘沿远离并垂直于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自第二侧壁远离光轴的边缘沿远离光轴方向延伸至像侧面的第三侧壁,第三侧壁与第二表面间隔设置。另外,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消光区。消光区可以吸收/削减入射到第二表面上的杂散光,从而提高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另外,支撑部靠近像侧的边缘与镜筒之间围成凹槽,凹槽内填充胶水。如此,可以通过凹槽内填充的胶水使得第一镜片与镜筒之间固定的更加牢固,从而提高镜头模组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第一镜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模组的遮光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模组的镜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镜头模组100,如图1所示,包括镜筒11、第一镜片12、以及遮光件13,第一镜片12设置在镜筒11内,遮光件13设置在镜筒11内并与第一镜片12抵接,第一镜片12包括光学部121和支撑部122,光学部121用于镜头模组的成像,支撑部122环绕光学部121设置,支撑部122自物侧朝向像侧下沉形成收容部123,遮光件13在沿光轴OO’方向上至少局部置于收容部123内。本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第一镜片12的支撑部122上设置自物侧朝向像侧下沉的收容部123,遮光件13沿光轴OO’方向至少局部置于收容部123内,与遮光件13直接架设在没有设置收容部123的镜片12上相比,镜片12在光轴OO’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与收容部123内遮光件13占用的空间重叠,因此,可以节省镜筒11内的容置空间,在不减少镜筒11内元件的情况下,缩小镜筒11在光轴OO’方向上的体积,有利于镜头模组100的小型化设计。此外,在镜筒11内设置遮光件13方便将第一镜片12与镜筒11内的其他光学元件(例如其他镜片)隔开,从而在第一镜片12与其他元件之间预留空隙间隔,以避免第一镜片12与其他光学元件硬性接触或者过度挤压造成第一镜片12或者其他光学元件的损坏。需要说明的是,遮光件13是沿光轴OO’方向上至少局部置于收容部123内,“沿光轴OO’方向”是指自物侧朝向像侧的方向,具体地,遮光件13包括沿光轴OO’方向延伸的凸起,凸起局部或者全部嵌入收容部123内。本实施方式中,凸起局部嵌入收容部123内。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镜头模组的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具体地,如图2所示,光学部121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表面1211,支撑部122包括自第一表面1211的边缘朝着远离光轴OO’的方向向像侧延伸的第二表面1221,以及自第二表面1221朝着远离并垂直于光轴OO’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表面1222,第二表面1221与第三表面1222围成收容部123。可以理解的是,收容部123可以是第二表面1221与第三表面1222围成的自物侧朝向像侧下沉的凹陷,遮光件13包括沿光轴OO’方向延伸的凸起,凸起局部或者全部置于凹陷内,本实施方式中,凸起局部置于凹陷内。具体地,如图3所示,遮光件13包括靠近物侧的物侧面131,靠近像侧的像侧面132,连接物侧面131与像侧面132、并围成通光孔130的内缘面133,以及连接物侧面131与像侧面132、并抵接镜筒11的外缘面134。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遮光件13的外缘面134、内缘面133和像侧面132围成沿光轴OO’方向延伸的凸起,该凸起局部嵌入收容部123内。同时,外缘134面与镜筒11抵接有助于维持遮光片13在镜筒11内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遮光件13可以为遮光板,由于遮光板较遮光片更厚,因此,可以局部嵌入收容部123内,以达到遮挡杂光的效果。此外,参见图1和图3,镜头模组100还包括:设置在镜筒11内的第二镜片14,第二镜片14与物侧面131抵接。如此,可以使得第二镜片14和遮光件13在镜筒11内固定的更加牢固,避免使用安装有该镜头模组100的电子设备时,第二镜片14和遮光件13在镜筒11内晃动而影响整个镜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筒、设置在所述镜筒内的第一镜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镜筒内并与所述第一镜片抵接的遮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光学部和环绕所述光学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物侧朝向像侧下沉形成收容部,所述遮光件在沿光轴方向上至少局部置于所述收容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筒、设置在所述镜筒内的第一镜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镜筒内并与所述第一镜片抵接的遮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用于成像的光学部和环绕所述光学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物侧朝向像侧下沉形成收容部,所述遮光件在沿光轴方向上至少局部置于所述收容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包括自所述第一表面的边缘朝着远离光轴的方向向像侧延伸的第二表面,以及自所述第二表面朝着远离并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围成所述收容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件包括靠近物侧的物侧面,靠近像侧的像侧面,连接所述物侧面与所述像侧面、并围成通光孔的内缘面,以及连接所述物侧面与所述像侧面、并抵接所述镜筒的外缘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镜筒内的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物侧面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物侧面包括与所述第二镜片抵接的第一平面,自所述第一平面朝着远离光轴的方向向像侧延伸的斜壁面,以及自所述斜壁面朝着远离光轴且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传冬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