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器的衬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957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11:24
制动器的衬片设有与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并且,衬片设有槽或者贯通孔作为排出路。排出路具有在接触面形成的开口部。排出路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的润湿性。

Brake li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动器的衬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旋转设备中使用的制动器的衬片。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这样的制动盘装置用制动垫:为了使盘垫和盘转子之间的摩擦系数保持稳定,该制动垫具有在中央部和缘部处材质不同的摩擦部件,在产生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使摩擦部件的形状从凸形状变化成凹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356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制动器中,在清理设置有制动器的旋转设备的情况下,在清理时使用的蜡等油分或肥皂水等水分有可能滴落在制动器上。在油分或水分附着于制动器的转子时,制动垫和转子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有可能导致制动器的性能降低。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制动器中,在油等液体附着于制动垫时,磨损粉容易借助液体附着于制动垫,导致磨损粉不易从转子和制动垫之间排出。由此,制动垫相对于转子的摩擦系数明显降低。因此,要预先考虑摩擦系数的降低来设计制动器,导致制动器大型化。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制动器的衬片,能够抑制制动器的性能的降低,实现制动器的小型化。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制动器的衬片设有与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该制动器的衬片设有槽或者贯通孔作为排出路,排出路具有在接触面形成的开口部,排出路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的润湿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制动器的衬片,当在接触面及旋转体至少任意一方附着有液体的状态下衬片的接触面与旋转体接触的情况下,介于接触面和旋转体之间的液体能够容易在排出路中融合并扩散,能够容易从接触面和旋转体之间排出液体。由此,能够抑制接触面和旋转体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抑制制动器的性能的降低。并且,由于抑制了接触面和旋转体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因而能够实现制动器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动器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衬片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箭头A观察时的衬片的主视图。图4是示出与图1的鼓接触时的衬片的放大图。图5是示出对各槽的内表面及衬片的外周面不进行亲油处理的比较例的制动器的放大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制动器的衬片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制动器的衬片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制动器的衬片的另一例的主视图。图1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7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图13是示出沿着图12的箭头B观察时的衬片的主视图。图14是示出沿着图13的箭头C观察时的衬片的仰视图。图1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8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图1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9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主视图。图17是示出沿着图16的箭头D观察时的衬片的仰视图。图18是示出油进入图17的槽内时的衬片的仰视图。图1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0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主视图。图20是沿着图19的XX-XX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动器的主视图。在图中,制动器1具有:作为旋转体的鼓2,其以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多个制动部3,其对鼓2提供制动力。在该例中,在作为旋转设备的电梯用曳引机设有制动器1,电梯用曳引机具有马达、和借助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绳轮。用于吊挂未图示的轿厢及对重的索状体卷挂于驱动绳轮。作为索状体,例如使用绳索、带等。轿厢及对重对应于驱动绳轮的旋转而在井道内进行升降。鼓2与驱动绳轮一体旋转。由此,在通过各制动部3对鼓2提供制动力时,驱动绳轮被制动。在该例中,在沿着鼓2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鼓2的水平方向两侧配置有各1个制动部3。由此,在该例中,各制动部3在水平方向上隔着鼓2而相互对置。另外,也可以是,在沿着鼓2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各制动部3在沿着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直线的方向上隔着鼓2而相互对置。各制动部3具有可动部4和使可动部4移位的驱动部5。可动部4能够在与鼓2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鼓2离开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并且,可动部4具有基座6和被固定于基座6的摩擦部件即衬片7。各衬片7被配置成使衬片7的长度方向与鼓2的旋转方向一致、且使衬片7的宽度方向与相对于鼓2的旋转方向及径向都垂直的方向一致的状态。在各衬片7设有与鼓2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8。各衬片7使接触面8朝向鼓2进行配置。在可动部4到达接触位置时,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由于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从而对鼓2提供了制动力。在该例中,各衬片7使接触面8朝向鼓2的外周面进行配置,在可动部4到达接触位置时,接触面8与鼓2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在该例中,接触面8成为沿着鼓2的外周面的曲面。在可动部4到达解除位置时,衬片7的接触面8从鼓2离开。由于衬片7的接触面8从鼓2离开,从而解除了对鼓2的制动力的提供。驱动部5使可动部4在接触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并且,驱动部5具有:作为施力体的未图示的弹簧,其对可动部4向使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的方向施力;以及未图示的电磁铁,其使可动部4抗拒弹簧的施力而向使衬片7的接触面8从鼓2离开的方向移位。在对电磁铁进行给电时,由电磁铁产生电磁吸引力,可动部4抗拒弹簧的施力而被电磁铁吸引,可动部4向解除位置移位。由此,衬片7的接触面8从鼓2离开。在对电磁铁的给电停止时,电磁铁停止产生电磁吸引力,可动部4借助弹簧的施力而向接触位置移位。由此,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图2是示出图1的衬片7的侧视图。并且,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箭头A观察时的衬片7的主视图。在衬片7设有多个槽11作为排出路。各槽11如图2所示具有形成于接触面8的开口部12。各槽11在槽1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和开口部12处是开放的。并且,各槽11相互平行。衬片7被配置为使衬片7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各槽11沿着衬片7的宽度方向设置。由此,各槽11被配置成水平状态。并且,各槽11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各槽11的内表面具有底面13、第1侧面14及第2侧面15。并且,在各槽11中,第1侧面14的位置为比第2侧面15的位置低的位置。在该例中,第1侧面14及第2侧面15分别呈水平状态,底面13与第1及第2侧面14、15垂直。各槽11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8的润湿性。即,油、水等液体对各槽11的内表面的亲和性高于油、水等液体对接触面8的亲和性。在该例中,通过在各槽11的内侧部分涂覆亲油材料16,对各槽11的内表面进行亲油处理。即,在该例中,形成槽11的内表面的亲油材料16被设于槽11的内侧部分。作为亲油材料16,使用例如二氧化硅化合物(液态玻璃、二氧化硅等)、碱金属硅酸盐化合物等。在衬片7设有与接触面8连接的外周面17。衬片7的外周面17具有上表面18、下表面19、和在衬片7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外侧面20。在该例中,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形成为水平状态,一对外侧面20形成为与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垂直。并且,衬片7的外周面17即上表面18、下表面19及一对外侧面20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8的润湿性。即,油、水等液体对衬片7的外周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动器的衬片,其设有与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其中,所述制动器的衬片设有槽或者贯通孔作为排出路,所述排出路具有在所述接触面形成的开口部,所述排出路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所述接触面的润湿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制动器的衬片,其设有与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其中,所述制动器的衬片设有槽或者贯通孔作为排出路,所述排出路具有在所述接触面形成的开口部,所述排出路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所述接触面的润湿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在所述排出路的内侧部分设有形成所述排出路的内表面的亲油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所述排出路是所述槽,所述槽的内表面具有底面、第1侧面及第2侧面,所述第1侧面的位置为比所述第2侧面的位置低的位置,所述第1侧面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底面向下方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所述排出路是所述槽,所述槽的内表面具有底面、第1侧面及第2侧面,所述第1侧面的位置为比所述第2侧面的位置低的位置,从所述旋转体侧观察时的所述槽是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直线状的槽,或者是以所述槽的中间部为最高位置而朝向所述槽的两端部向下方倾斜的V字状的槽。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太田齐大野佳子星野尾朝和中元丈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