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557575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4 03:40
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该系统包括前车架(A)、后车架(B)、第一至第四履带组件(C、D、E、F)、中间转轴(G);前车架(A)、后车架(B)通过铰接结构(G)实现转动配合;第一到第四差动履带组件(C、D、E、F)分别安装于前车架(A)的两端和后车架(B)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前后、左右、上下均对称布置,采用四个电机分别驱动四个履带组件,可以实现不同地形下的轮式快速移动、履带式移动和翻转跨越式移动。在复杂地形下自动选择移动方式,机构简单可靠、便于操作,具有较好的反应能力与实用性。

A New Type of Tracked Obstacle-Crossing Mobile System

A new type of crawler-type obstacle-crossing mobile system consists of front frame (A), rear frame (B), first to fourth crawler components (C, D, E, F), intermediate spindle (G); front frame (A), rear frame (B) through articulated structure (G); first to fourth differential crawler components (C, D, E, F) are installed on both ends of front frame (A) and rear frame (B)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rotational conn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is symmetrically arranged in front, back, left and right, and up and down. Four motors are used to drive four caterpillar components respectively, which can realize wheel-type rapid movement, caterpillar-type movement and overturn-leaping movement under different terrain. The mechanism is simple, reliable, easy to operate, and has good response 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面移动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具体由两个车架、四个履带组件、中间转动结构、四个电机构成,通过电机驱动履带组件中的大齿轮转动、履带组件相对车架的转动,前后车架之间的转动,实现移动系统在不同地形下的轮式、履带式移动和翻转跨越式移动,保证了复杂地形下的适应能力与通过能力。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CN207311658U公开了“一种可侧翻山地机器人”,采用了三角对称式铰接结构,通过机器人侧翻的自适应恢复能力大大提高了平台的机动性,但其三角结构增加了复杂性,同时轮式的越障能力一般。本专利技术采用前后、上下、左右均对称布置的方式,同时采用新型履带式结构,大大提高了移动系统的通过能力和机动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适应复杂地形的移动系统,保证其在不同的地形下保持最佳的移动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包括两个相同的车架,四个相同的履带组件;前车架、后车架通过中间转轴实现转动连接;第一与第二履带组件分别与前车架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第三与第四履带组件分别与后车架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前车架上布置有两个电机,后车架上布置有两个电机,四个电机分别驱动第一到第四履带组件实现移动系统的移动及越障。所述的第一履带组件包括:履带、中心轴、小拖带轮、大齿轮、支撑杆、小拖带轮支撑座、履带张紧结构、大齿轮支撑座;大齿轮与大齿轮支撑座实现转动连接,小拖带轮与小拖带轮支撑座实现转动连接,支撑杆与小拖带轮支撑座实现固定连接,小拖带轮支撑座与大齿轮支撑座通过履带张紧结构实现滑动连接,履带与小拖带轮、大齿轮分别实现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一履带组件通过第一履带组件上的中心轴与前车架上的电机相连接,并与前车架实现转动连接。第二至第四履带组件与第一履带组件的外形、机械结构以及装配方式完全相同。通过上述连接,完成第一履带组件至第四履带组件的组装。所述的履带张紧结构包括:张紧螺栓、滑动板、楔块;所述的滑动板分别与小拖带轮支撑座与大齿轮支撑座实现滑动连接,楔块分别与小拖带轮支撑座与大齿轮支撑座实现滑动连接,张紧螺栓与滑动板实现转动连接,张紧螺栓与楔块实现螺纹连接,实现对履带的张紧功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移动系统具有前后、左右、上下对称的结构,在狭小或者复杂的地形中具有更好的通过性,新型履带组件的设计可以实现不同地形下的多种移动方式,减少了对控制系统的依赖性,提高了移动系统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的整体三维图;图2履带组件三维图;图3张紧机构三维图;图4轮式移动示意图;图5履带式移动示意图;图6翻转式移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两个相同的车架A、B,四个相同的履带组件C、D、E、F;前车架A、后车架B通过中间转轴G实现转动连接;第一与第二履带组件C、D分别与前车架A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第三与第四履带组件E、F分别与后车架B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前车架A上布置有两个电机A-1、A-2,后车架B上布置有两个电机B-1、B-2,四个电机A-1、A-2、B-1、B-2分别驱动第一到第四履带组件实现移动系统的移动及越障。如图2所示,所述的第一履带组件C包括:履带C-a、中心轴C-b、小拖带轮C-c、大齿轮C-d、支撑杆C-e、小拖带轮支撑座C-f、履带张紧结构C-g、大齿轮支撑座C-h;大齿轮C-d与大齿轮支撑座C-h实现转动连接,小拖带轮C-c与小拖带轮支撑座C-f实现转动连接,支撑杆C-e与小拖带轮支撑座C-f实现固定连接,小拖带轮支撑座C-f与大齿轮支撑座C-h通过履带张紧结构C-g实现滑动连接,履带C-a与小拖带轮C-c、大齿轮C-d分别实现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一履带组件C通过第一履带组件C上的中心轴C-b与前车架A上的电机A-1相连接,并与前车架A实现转动连接。第二至第四履带组件D、E、F与第一履带组件C的外形、机械结构以及装配方式完全相同。通过上述连接,完成第一履带组件C至第四履带组件F的组装。如图3所示,所述的履带张紧结构C-g包括:张紧螺栓C-g-1、滑动板C-g-2、楔块C-g-3;所述的滑动板C-g-2分别与小拖带轮支撑座C-f与大齿轮支撑座C-h实现滑动连接,楔块C-g-3分别与小拖带轮支撑座C-f与大齿轮支撑座C-h实现滑动连接,张紧螺栓C-g-1与滑动板C-g-2实现转动连接,张紧螺栓C-g-1与楔块C-g-3实现螺纹连接,实现对履带的张紧功能。所述的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可以实现轮式、履带式和翻转式三种移动方式。如图4所示,当移动系统在平地上移动时,履带组件与地面之间为线接触,可将履带组件视为轮子,实现轮式移动。如图5所示,当移动系统遇到较小的障碍时,履带组件在履带的牵引力作用下通过障碍物,实现履带式移动。如图6所示,当移动系统遇到较高的障碍物时,受到障碍物的阻挡,在电机的驱动力作用下翻转通过障碍物,实现翻转式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其特点在于:该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包括前车架(A)、后车架(B)、布置在前车架上的第一履带组件(C)与第二履带组件(D)和布置在后车架上的第三履带组件(E)与第四履带组件(F);前车架(A)、后车架(B)通过中间转轴(G)实现转动连接;第一与第二履带组件(C、D)分别与前车架(A)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第三与第四履带组件(E、F)分别与后车架(B)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全车前后、左右、上下均对称布置。前车架(A)上布置有两个电机(A‑1、A‑2),后车架(B)上布置有两个电机(B‑1、B‑2),四个电机(A‑1、A‑2、B‑1、B‑2)分别驱动第一到第四履带组件实现移动系统的移动及越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其特点在于:该新型履带式越障移动系统包括前车架(A)、后车架(B)、布置在前车架上的第一履带组件(C)与第二履带组件(D)和布置在后车架上的第三履带组件(E)与第四履带组件(F);前车架(A)、后车架(B)通过中间转轴(G)实现转动连接;第一与第二履带组件(C、D)分别与前车架(A)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第三与第四履带组件(E、F)分别与后车架(B)的两端实现转动连接;全车前后、左右、上下均对称布置。前车架(A)上布置有两个电机(A-1、A-2),后车架(B)上布置有两个电机(B-1、B-2),四个电机(A-1、A-2、B-1、B-2)分别驱动第一到第四履带组件实现移动系统的移动及越障。2.根据权利要求1描述的一种新型履带式移动系统,其特点在于:所述的第一履带组件(C)包括:履带(C-a)、中心轴(C-b)、小拖带轮(C-c)、大齿轮(C-d)、支撑杆(C-e)、小拖带轮支撑座(C-f)、履带张紧结构(C-g)、大齿轮支撑座(C-h);大齿轮(C-d)与大齿轮支撑座(C-h)实现转动连接,小拖带轮(C-c)与小拖带轮支撑座(C-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燕安王硕成俊霖张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