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的气囊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081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的气囊盖,所述气囊盖包括:盖本体;第一撕裂线,所述第一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和第二撕裂线,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所述突破线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两侧边缘的强度。

An airbag cover for automobil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irbag cover of an automobile, which comprises: a cover body; a first tear line, the first tear line extending in a semi-closed form with an opening above the cover body; and a second tear line, the second tear line extending in a semi-closed form with an opening below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ver body; wherein, the first tear line and the second tear line are the first tear line and the second tear line. A breakthrough line is formed by extending side by side in the middle of the cover body,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breakthrough lin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tear line and the second tear line on both sides of the cove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技术介绍
安全气囊是汽车上重要的被动安全性的保护系统,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有效的安全气囊在汽车相撞时能够减少头部和面部率受伤率。汽车在行驶过程只能怪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气囊盖,并迅速展开,从而在乘员的前部形成弹性气垫以吸收冲击能量。安全气囊在突破气囊盖后才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气囊盖的撕裂过程对乘员的安全性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气囊盖具有由撕裂线形成的一个突破区域,气囊盖在撕裂线最弱处为突破口将这个突破区域掀开。这种气囊盖的整个突破区域在撕裂过程中存在冲击乘员头部或面部的风险。基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气囊盖以降低气囊在突破该气囊盖时对乘员头部和面部的冲击,提升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气囊盖,该气囊盖能够降低在气囊爆破时对乘员头部和面部的冲击,提升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气囊盖,所述气囊盖包括:盖本体;第一撕裂线,所述第一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和第二撕裂线,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所述突破线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两侧边缘的强度。可选地,所述突破线包括:第一突破弧段,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具有第一曲率、并由所述盖本体的一侧边缘平滑向所述盖本体的中部延伸;第二突破弧段,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具有第二曲率,所述第二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各自对应的圆心位于所述突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平滑过渡连接、并在所述盖本体的中部平滑延伸;和第三突破弧段,所述第三突破弧段具有第三曲率,所述第三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的各自对应的圆心在所述突破线的同侧,所述第三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平滑过渡连接、并平滑延伸至所述盖本体的另一侧边缘。可选地,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两端。可选地,所述第一突破弧段的第一曲率与所述第三突破弧段的第三曲率相同。可选地,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位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中部、并以所述盖本体的中线为对称线,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所述第二厚度所在的线段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的两端。可选地,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和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所述第二厚度所在的线段之间具有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之间;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均具有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在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之间;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之间均具有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厚度在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三厚度之间。可选地,由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撕裂线的两端的线段具有第四厚度,由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撕裂线的两端的线段具有所述第四厚度,所述第四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厚度。可选地,所述第四厚度所在线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之间具有第三过渡段,所述第三过渡段的厚度在所述第三厚度和所述第四厚度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的端部均向所述盖本体的中心弯折。可选地,所述盖本体具有第一减弱区和第二减弱区,所述第一减弱区位于所述第一撕裂线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所述第二减弱区位于所述第二撕裂线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气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撕裂线的厚度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气囊盖爆破后的状态示意图。标号说明:10气囊盖;11盖本体;111第一减弱区;112第二减弱区;12第一撕裂线;121第一折弯段;13第二撕裂线;131第二折弯段;14突破线;141第一突破弧段;142第二突破弧段;143第三突破弧段;144第一过渡段;145第二过渡段;146第三过渡段;1a第一撕裂区域;2a第二撕裂区域;15车标装设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气囊盖在爆破撕裂过程中,气囊盖掀开区域容易造成乘员头部和面部受到冲击,造成人员损伤的危险,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囊盖,通过对气囊盖撕裂线的优化设计,降低气囊在突破气囊盖时对乘员头部和面部的冲击,有效提升了安全性能。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气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撕裂线的厚度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气囊盖爆破后的状态示意图。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的气囊盖10,该气囊盖10包括盖本体11、第一撕裂线12、第二撕裂线13。其中,第一撕裂线12在盖本体11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撕裂线12由位于盖本体11的上边缘的一端沿盖本体11的一侧边缘延伸、并在盖本体11的中部回绕至盖本体11的另一侧边缘,该第一撕裂线12的另一端回绕至盖本体11的上边缘以形成第一撕裂区域1a。第二撕裂线13在盖本体11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也就是说,第二撕裂线13由位于盖本体11的下边缘的一端沿盖本体11的一侧边缘延伸、并在盖本体11的中部回绕至盖本体11的另一侧边缘,第二撕裂线13的另一端回绕至盖本体11的下边缘以形成第二撕裂区域2a。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在盖本体11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14,该突破线14的强度低于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在盖本体11的两侧边缘的前度。通过上述设置,在气囊突破时,强度低的突破线14首先在盖本体11的中部出现撕裂口,由此撕开气囊盖10,从而产生两个撕裂区域,可一并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一个是由第一撕裂线12围成的第一撕裂区域1a、另一个是由第二撕裂线13围成的第二撕裂区域2a。由突破线14从盖本体11的中部撕裂开,逐渐沿着位于盖本体11的两侧边缘的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撕裂,以使第一撕裂区域1a向上方掀开、第二撕裂区域2a向下方掀开,从盖本体11的中部将撕裂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盖本体11整体突破掀开而直接冲击到人脸。进一步地,对突破线14进行优化设计,如图1和图3所示。突破线14包括第一突破弧段141、第二突破弧段142和第三突破弧段143,第一突破弧线具有第一曲率、并由盖本体11的一侧边缘平滑向盖本体11的中部延伸。第二突破弧段142具有第二曲率,第二突破弧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的气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盖(10)包括:盖本体(11);第一撕裂线(12),所述第一撕裂线(12)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和第二撕裂线(13),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撕裂线(12)和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14),所述突破线(14)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一撕裂线(12)和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两侧边缘的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气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盖(10)包括:盖本体(11);第一撕裂线(12),所述第一撕裂线(12)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和第二撕裂线(13),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撕裂线(12)和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14),所述突破线(14)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一撕裂线(12)和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两侧边缘的强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突破线(14)包括:第一突破弧段(141),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具有第一曲率、并由所述盖本体(11)的一侧边缘平滑向所述盖本体(11)的中部延伸;第二突破弧段(142),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具有第二曲率,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各自对应的圆心位于所述突破线(14)的两侧,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平滑过渡连接、并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中部平滑延伸;和第三突破弧段(143),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具有第三曲率,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的各自对应的圆心在所述突破线(14)的同侧,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平滑过渡连接、并平滑延伸至所述盖本体(11)的另一侧边缘。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的两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的第一曲率与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的第三曲率相同。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郭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