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9390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右上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出液管,且冷却液出液管与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伸缩杆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层,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活动安装有冷凝管,所述壳体的左侧联通有冷却液进管,所述冷凝管的左侧顶端连通有进气软管,所述冷凝管的左侧内表面活动安装有第一止回球,所述冷凝管的管内活动安装有位于第一止回球下方的第二止回球,所述第二止回球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弹簧。该气体冷凝器,通过气体在冷凝管中冷凝时,液体由重力流入储液室,避免了液体直接与空气接触,储液室处开设的出液孔可以放出液体,未冷凝完的气体累积进入增大了冷凝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体冷凝器
本技术涉及冷凝器
,具体为一种气体冷凝器。
技术介绍
冷凝器是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汽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冷凝器工作过程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温度都是较高的,发电厂要用许多冷凝器使涡轮机排出的蒸汽得到冷凝,在冷冻厂中用冷凝器来冷凝氨和氟利昂之类的制冷蒸汽,石油化学工业中用冷凝器使烃类及其他化学蒸汽冷凝,在蒸馏过程中,把蒸汽转变成液态的装置也称为冷凝器,所有的冷凝器都是把气体或蒸汽的热量带走而运转的。气体冷凝器,是利用液体熔沸点的温度差来实现分离,在单次循环中很难实现完全的分离,往往需要多次的循环,目前市场上的气体冷凝器大多不能实现多次循环,故而提出一种气体冷凝器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冷凝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能实现多次循环的问题。实现上述气体多次循环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体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右上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出液管,且冷却液出液管与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内表面活动套接有伸缩杆,所述支撑杆通过固定螺钉与伸缩杆螺纹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层,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活动安装有冷凝管,所述壳体的右侧底部固定安装有储液室,所述储液室的右侧外表面开设有出液孔,所述壳体的左侧联通有冷却液进管,所述冷凝管的左侧顶端连通有进气软管,所述冷凝管的左侧内表面活动安装有第一止回球,所述冷凝管的管内活动安装有位于第一止回球下方的第二止回球,所述第二止回球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调节螺杆,所述冷凝管上开设有出气口。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分支有四个,左右交错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一止回球所需的压力小于第二止回球所需的压力。优选的,出液孔处固定安装有水阀。优选的,所述冷凝管的倾斜角度不小于十度且内表面光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气体冷凝器,通过气体在冷凝管中冷凝时,液体由重力流入储液室,短时间内存放液体,避免了液体直接与空气接触,储液室处开设的出液孔可以放出液体,有未冷凝完的气体会积累在冷凝管中,当压力一定时,通过第一止回阀再次进入冷凝管中,再次冷凝,多次未冷凝完的气体的累积进入增大了冷凝的效率,通过第二止回球将多次累积的未冷凝完的气体排出,避免了冷凝管中压力过高而导致冷凝失败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旋转调节螺杆来调节第二止回球所需要的压力,满足多种气体冷凝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一种气体冷凝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一种气体冷凝器图1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一种气体冷凝器图1所示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壳体;2-冷却液出液管;3-支撑架;4-储液室;5-出液孔;6-冷却液进管;7-冷凝管;8-进气软管;9-第一止回球;10-调节螺杆;11-弹簧;12-第二止回球;13-出气口;14-伸缩杆;15-橡胶层;16-固定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气体冷凝器,包括壳体1,壳体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出液管2,壳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3,支撑杆3的分支有四个,左右交错分布,支撑杆3的内表面活动套接有伸缩杆14,支撑杆3通过固定螺钉16与伸缩杆14螺纹连接,伸缩杆14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层15,支撑杆3的外表面活动安装有冷凝管7,冷凝管7的倾斜角度不小于十度且内表面光洁,壳体1的右侧底部固定安装有储液室4,气体在冷凝管7中冷凝时,液体由重力流入储液室4,方便了液体的存放,避免了液体直接与空气接触,储液室4处开设的出液孔5可以放出液体,出液孔5处固定安装有水阀,储液室4的右侧外表面开设有出液孔5,壳体1的左下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冷却液进管6,冷凝管7的左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进气软管8,冷凝管7的左侧内表面活动安装有第一止回球9,第一止回球9所需的压力小于第二止回球12所需的压力,有未冷凝完的气体会积累在冷凝管7中,当压力一定时,通过第一止回阀9再次进入冷凝管7中,再次冷凝,多次未冷凝完的气体的累积进入,增大了再次冷凝的效率,所述冷凝管7的管内活动安装有位于第一止回球9下方的第二止回球12,第二止回球12将多次累积的未冷凝完的气体排出,避免了冷凝管7中压力过高而导致冷凝失败的问题,第二止回球12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弹簧11,弹簧1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调节螺杆10,旋转调节螺杆10来调节第二止回球12所需要的压力,满足多种气体冷凝的情况,冷凝管7上开设有出气口13。工作原理:该气体冷凝器在使用时,通过气体进入冷凝管7冷凝,液体由重力流入储液室4,短时间内存放液体,未冷凝完的气体累积之后通过第一止回球9并再次冷凝,当压力过高时,通过第二止回球12来卸载压力,通过调节伸缩杆14的长度来安装。综上所述,通过气体在冷凝管7中冷凝时,液体由重力流入储液室4,短时间内存放液体,避免了液体直接与空气接触,储液室4处开设的出液孔5可以放出液体,有未冷凝完的气体会积累在冷凝管7中,当压力一定时,通过第一止回球9再次进入冷凝管7中,再次冷凝,多次未冷凝完的气体的累积进入增大了冷凝的效率,通过第二止回球12将多次累积的未冷凝完的气体排出,避免了冷凝管7中压力过高而导致冷凝失败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旋转调节螺杆10来调节第二止回球12所需要的压力,满足多种气体冷凝的情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冷凝器,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出液管(2),且冷却液出液管(2)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所述壳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的内表面活动套接有伸缩杆(14),所述支撑杆(3)通过固定螺钉(16)与伸缩杆(14)螺纹连接,所述伸缩杆(14)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层(15),所述支撑杆(3)的外表面活动安装有冷凝管(7),所述壳体(1)的右侧底部固定安装有储液室(4),所述储液室(4)的右侧开设有出液孔(5),所述壳体(1)的左侧连通有冷却液进管(6),所述冷凝管(7)的左侧顶端连通有进气软管(8),所述冷凝管(7)的管内活动安装有第一止回球(9),所述冷凝管(7)的管内活动安装有位于第一止回球(9)下方的第二止回球(12),所述第二止回球(12)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弹簧(11),所述弹簧(1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调节螺杆(10),所述冷凝管(7)上开设有出气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冷凝器,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冷却液出液管(2),且冷却液出液管(2)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所述壳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的内表面活动套接有伸缩杆(14),所述支撑杆(3)通过固定螺钉(16)与伸缩杆(14)螺纹连接,所述伸缩杆(14)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层(15),所述支撑杆(3)的外表面活动安装有冷凝管(7),所述壳体(1)的右侧底部固定安装有储液室(4),所述储液室(4)的右侧开设有出液孔(5),所述壳体(1)的左侧连通有冷却液进管(6),所述冷凝管(7)的左侧顶端连通有进气软管(8),所述冷凝管(7)的管内活动安装有第一止回球(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树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力沃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