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8454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为克服现有技术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踏板感觉与传统车辆不一致、与ABS、ESP厂商联合开发难的问题,其包括制动操纵机构(1)、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与液压调节单元(9);制动操纵机构(1)包括储液罐(5)与制动主缸(7);储液罐(5)出液口f与出液口r和制动主缸(7)的前腔与后腔管路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通过储液罐(5)出液口e与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接口C管路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中制动主缸(7)出液口A和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与液压调节单元(9)管路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中制动主缸(7)的出液口B与液压调节单元(9)进液口F管路连接。

A Brake Energy Recover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rake energy recovery devic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of complicated technical structure, difficult control, inconsistent pedal feeling with traditional vehicles and difficult joint development with ABS and ESP manufacturers, the device comprises a brake control mechanism (1), an active pedal travel simulator (8) and a hydraulic regulating unit (9), a brake control mechanism (1) including a liquid storage tank (5) and a brake main cylinder (7). The outlet F of the liquid storage tank (5)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chamber and the rear chamber pipeline of the outlet R and the main brake cylinder (7). The brake control mechanism (1)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face C of the active pedal travel simulator (8) through the outlet e of the liquid storage tank (5); the brake control mechanism (1)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let A of the main brake cylinder (7) and the active pedal travel simulator (8) with the hydraulic regulating unit (9) pipeline; and the brake control mechanism (1) is braked. The outlet B of the main cylinder (7)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let F pipeline of the hydraulic regulating unit (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及纯电动车辆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更确切的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全球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各大厂商都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行驶里程和降低能耗而推出了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制动能量回收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在制动过程中需要保证制动安全性,保证踏板感觉,合理的分配制动力,对制动力进行精准的控制。现有的制动系统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故而有必要在原有的制动系统上加以改进,实现再生制动过程中制动力协调功能和踏板感觉模拟功能。经检索有以下几个专利申请与本技术相关:一.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1856653U,公告日2011.06.08,专利技术名称为《汽车再生制动系统与液压制动系统协调控制装置》,申请号为201020564251.X。该专利技术设计的协调控制装置包括制动模式切换控制器,工作模式切换阀和管路液压模拟器,ABS液压调节单元等。在制动过程中,通过控制工作模式切换阀控制制动液流向实现制动能量回收。该专利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ABS液压调节单元无法对轮缸主动增压,管路液压模拟器只能在小强度制动条件下,模拟踏板反馈的感觉,存储一定量的制动液。在大强度的制动条件下,只能采用传统液压制动模式,能量回收能力有限。二.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3241228A,公告日为2013.08.14,专利技术名称为《带有踏板行程模拟器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申请号为201310147745.6,该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踏板行程模拟器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旨在克服电动和纯电动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回收能量时踏板感觉和传统车辆不一致的问题。该专利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需要控制的电磁阀较多,控制难度大,且不同电机制动能力下,踏板感觉不一致,并且需要ESP厂商配合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且踏板感觉与传统车辆不一致、与ABS、ESP厂商联合开发困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带有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的制动能量回收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制动操纵机构、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与液压调节单元;所述的制动操纵机构包括储液罐与制动主缸;所述的储液罐的出液口f与出液口r分别采用管路和制动主缸的前腔进液口与后腔进液口相连接,制动操纵机构通过储液罐的出液口e采用制动软管与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的接口C连接;制动操纵机构中的制动主缸的前腔出液口A和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的接口D与液压调节单元的进液口E制动管路连接,制动操纵机构中的制动主缸的后腔出液口B与液压调节单元的进液口F制动管路连接。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制动操纵机构包括制动踏板、踏板位移传感器、真空助力器与电动真空泵;所述的制动踏板安装在车厢内驾驶员前部下方,制动踏板中旋转部分的顶端通过销轴固定在踏板支架上,踏板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上,制动踏板中旋转部分的中端左侧面与真空助力器中的真空助力器前端顶杆的右端面接触连接,踏板位移传感器固定在与车身连接的踏板支架上,踏板位移传感器的活动臂与制动踏板中的旋转部分连接,真空助力器通过法兰盘固定于车身上,电动真空泵安装在发动机舱中,电动真空泵的p口利用真空软管与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口连接,电动真空泵的a口与大气连接,储液罐安装在制动主缸的上方,储液罐的出液口f与出液口r分别采用管路和制动主缸的前腔进液口与后腔进液口连接。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包括模拟器进液电磁阀、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端盖、模拟器单向阀、模拟器柱塞泵、模拟器电机、增压电磁阀、橡胶块、第二弹簧座、第二活塞、第一弹簧座、第一活塞、模拟器缸体与主缸压力传感器;所述的模拟器单向阀的p口与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的C口采用液压管路连接,模拟器柱塞泵的p口与模拟器单向阀的a口采用液压管路连接,模拟器柱塞泵的a口与模拟器主动增压腔的内螺纹通孔K1、内螺纹通孔K2采用液压管路连接,增压电磁阀的a口与模拟器单向阀的p口采用管路连接,增压电磁阀的p口与模拟器柱塞泵的a口采用液压管路连接,模拟器进液电磁阀的a口与模拟器缸体的右侧孔K3采用液压管路连接,主缸压力传感器与模拟器进液电磁阀的p口采用液压管路连接,模拟器电机与模拟器柱塞泵采用联轴器连接,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依次安装在中间孔与左侧孔中,第一弹簧座、第二弹簧座分别和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中心处焊接在一起,第一弹簧座、第一活塞、第二弹簧座与第二活塞的回转轴线共线;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分别安装于第一弹簧座与第二弹簧座上,第一弹簧的左端面与第二活塞的右端面相接触,第一弹簧的右端面与第一活塞的左端面相接触,第二弹簧左端面与端盖的右端面相接触,第二弹簧的右端面与第二活塞的左端面相接触,橡胶块与端盖的右端面采用热粘合剂连接,橡胶块与第二弹簧座的回转轴线共线。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模拟器缸体为圆筒类结构件,沿模拟器缸体的中轴线加工有三段式圆柱形的阶梯孔,三段式阶梯孔的直径从左到右依次递减,其中右侧孔K3为模拟器缸体的进出油孔,且加工成内螺纹孔;模拟器缸体的左侧端面上加工有四个均布的用来连接固定端盖的圆柱形内螺纹孔;模拟器缸体左侧孔的孔壁的左右两端加工有两圆柱形的为模拟器主动增压腔进出油的内螺纹通孔K1与内螺纹通孔K2。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液压调节单元包括左前轮进液电磁阀、左前轮单向阀、前轴低压蓄能器、左前轮出液电磁阀、左前轮压力传感器、前轴回油柱塞泵、右前轮单向阀、右前轮进液电磁阀、右前轮出液电磁阀、右前轮压力传感器、前轴进液电磁阀、前轴单向阀、回油电机、左后轮单向阀、左后轮进液电磁阀、左后轮压力传感器、左后轮出液电磁阀、后轴低压蓄能器、后轴回油柱塞泵、右后轮压力传感器、右后轮出液电磁阀、右后轮单向阀、右后轮进液电磁阀;所述的前轴进液电磁阀的p口、前轴单向阀的a口一同和液压调节单元的E口液压管路连接,前轴进液电磁阀的a口、前轴单向阀的p口一同与前轴回油柱塞泵的a口液压管路连接;左前轮进液电磁阀的p口、左前轮单向阀的a口,右前轮进液电磁阀的p口、右前轮单向阀的a口一同与前轴回油柱塞泵的a口液压管路连接,左前轮进液电磁阀的a口、左前轮单向阀的的p口、左前轮压力传感器一同与左前轮出液电磁阀的a口液压管路连接,右前轮进液电磁阀的a口、右前轮单向阀的p口、右前轮压力传感器一同与右前轮出液电磁阀的a口液压管路连接,左前轮出液电磁阀的p口、右前轮出液电磁阀的p口、前轴低压蓄能器通过单向阀一同和前轴回油柱塞泵的p口液压管路连接;左后轮进液电磁阀的p口、左后轮单向阀的a口、右后轮进液电磁阀的p口、右后轮单向阀的a口一同与后轴回油柱塞泵的a口液压管路连接;左后轮进液电磁阀的a口、左后轮单向阀的p口、左后轮压力传感器一同与左后轮出液电磁阀的a口液压管路连接,右后轮进液电磁阀的a口、右后轮单向阀的p口、右后轮压力传感器一同与右后轮出液电磁阀的a口液压管路连接,左后轮出液电磁阀的p口、右后轮出液电磁阀的p口、后轴低压蓄能器通过单向阀一同与后轴回油柱塞泵的p口液压管路连接,回油电机的两输出端分别采用联轴器和前轴回油柱塞泵、后轴回油柱塞泵的输入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制动操纵机构(1)、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与液压调节单元(9);所述的制动操纵机构(1)包括储液罐(5)与制动主缸(7);所述的储液罐(5)的出液口f与出液口r分别采用管路和制动主缸(7)的前腔进液口与后腔进液口相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通过储液罐(5)的出液口e采用制动软管与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的接口C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中的制动主缸(7)的前腔出液口A和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的接口D与液压调节单元(9)的进液口E制动管路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中的制动主缸(7)的后腔出液口B与液压调节单元(9)的进液口F制动管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制动操纵机构(1)、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与液压调节单元(9);所述的制动操纵机构(1)包括储液罐(5)与制动主缸(7);所述的储液罐(5)的出液口f与出液口r分别采用管路和制动主缸(7)的前腔进液口与后腔进液口相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通过储液罐(5)的出液口e采用制动软管与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的接口C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中的制动主缸(7)的前腔出液口A和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的接口D与液压调节单元(9)的进液口E制动管路连接,制动操纵机构(1)中的制动主缸(7)的后腔出液口B与液压调节单元(9)的进液口F制动管路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动操纵机构(1)包括制动踏板(2)、踏板位移传感器(3)、真空助力器(4)与电动真空泵(6);所述的制动踏板(2)安装在车厢内驾驶员前部下方,制动踏板(2)中旋转部分的顶端通过销轴固定在踏板支架上,踏板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上,制动踏板(2)中旋转部分的中端左侧面与真空助力器(4)中的真空助力器前端顶杆的右端面接触连接,踏板位移传感器(3)固定在与车身连接的踏板支架上,踏板位移传感器(3)的活动臂与制动踏板(2)中的旋转部分连接,真空助力器(4)通过法兰盘固定于车身上,电动真空泵(6)安装在发动机舱中,电动真空泵(6)的p口利用真空软管与真空助力器(4)的真空口连接,电动真空泵(6)的a口与大气连接,储液罐(5)安装在制动主缸(7)的上方,储液罐(5)的出液口f与出液口r分别采用管路和制动主缸(7)的前腔进液口与后腔进液口连接。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包括模拟器进液电磁阀(17)、第一弹簧(19)、第二弹簧(21)、端盖(22)、模拟器单向阀(23)、模拟器柱塞泵(24)、模拟器电机(25)、增压电磁阀(26)、橡胶块(27)、第二弹簧座(28)、第二活塞(29)、第一弹簧座(30)、第一活塞(31)、模拟器缸体(32)与主缸压力传感器(33);所述的模拟器单向阀(23)的p口与主动式踏板行程模拟器(8)的C口采用液压管路连接,模拟器柱塞泵(24)的p口与模拟器单向阀(23)的a口采用液压管路连接,模拟器柱塞泵(24)的a口与模拟器主动增压腔(20)的内螺纹通孔K1、内螺纹通孔K2采用液压管路连接,增压电磁阀(26)的a口与模拟器单向阀(23)的p口采用管路连接,增压电磁阀(26)的p口与模拟器柱塞泵(24)的a口采用液压管路连接,模拟器进液电磁阀(17)的a口与模拟器缸体(32)的右侧孔K3采用液压管路连接,主缸压力传感器(33)与模拟器进液电磁阀(17)的p口采用液压管路连接,模拟器电机(25)与模拟器柱塞泵(24)采用联轴器连接,第一活塞(31)与第二活塞(29)依次安装在中间孔与左侧孔中,第一弹簧座(30)、第二弹簧座(28)分别和第一活塞(31)与第二活塞(29)中心处焊接在一起,第一弹簧座(30)、第一活塞(31)、第二弹簧座(28)与第二活塞(29)的回转轴线共线;第一弹簧(19)与第二弹簧(21)分别安装于第一弹簧座(30)与第二弹簧座(28)上,第一弹簧(19)的左端面与第二活塞(29)的右端面相接触,第一弹簧(19)的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初亮王引航许炎武姜雲崧孙成伟李亚丽于鑫洋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