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用于例如卡车和公共汽车的重载车辆的已知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具有多个带束层的带束被设置为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胎体的胎冠部更靠外侧,以提高耐久性、保持轮胎在充满高内压时的轮胎形状以及通过控制径向生长而提升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2014189243A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的增加导致对节省燃料的轮胎的要求更高。然而,在上述具有多个带束层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滚动阻力可能会因带束层产生的重量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控制能量损耗来减小滚动阻力并提高燃料效率。鉴于这些情况,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滚动阻力被减小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问题的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概述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包括:胎体,其包括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环形地延伸的胎体主体,以及从该胎体主体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内到外在胎圈部处折回的胎体折回部;以及倾斜带束,其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胎体的胎冠部更靠外侧并且包括第一带束层和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第一带束层更靠内侧的第二带束层,第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包括:胎体,其包括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环形地延伸的胎体主体,以及从该胎体主体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内到外在胎圈部处折回的胎体折回部;以及倾斜带束,其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胎体的胎冠部更靠外侧,并且包括第一带束层和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第一带束层更靠内侧的第二带束层,第一带束层的增强元件和第二带束层的增强元件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以5°至30°的倾斜角度延伸,使得第一带束层的增强元件与第二带束层的增强元件交叉,其中胎体折回部在轮胎径向方向上的外边缘被定位为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更靠内侧;并且其中第一带束层的增强元件和第二带束层的增强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6.20 JP 2016-1214491.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包括:胎体,其包括在一对胎圈部之间环形地延伸的胎体主体,以及从该胎体主体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内到外在胎圈部处折回的胎体折回部;以及倾斜带束,其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胎体的胎冠部更靠外侧,并且包括第一带束层和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第一带束层更靠内侧的第二带束层,第一带束层的增强元件和第二带束层的增强元件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以5°至30°的倾斜角度延伸,使得第一带束层的增强元件与第二带束层的增强元件交叉,其中胎体折回部在轮胎径向方向上的外边缘被定位为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更靠内侧;并且其中第一带束层的增强元件和第二带束层的增强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d为0.64mm或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还包括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倾斜带束更靠外侧的胎面,其中胎面的厚度为20mm至35m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还包括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倾斜带束更靠外侧的单层的外带束层,其中外带束层的增强元件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带束层的增强元件和第二带束层的增强元件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度;并且其中第一带束层的增强元件和外带束层的增强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da为0.7mm或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还包括在轮胎径向方向上比倾斜带束更靠内侧的单层的内带束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