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3574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2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属于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包括车身部(10)、中间支撑部(11)以及底座(12),其中,由所述车身部(10)、所述中间支撑部(11)以及所述底座(12)围成能够至少容纳电机、单片机以及电池的容纳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框架由位于上方的车身部、中间支撑部以及底座形成用于容纳电机和单机片的容纳腔,从而形成至少容纳电机和单机片的车身框架,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车身框架适用于无油箱和排气管的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车身框架。

A Motorcycle Body Frame and Motorcyc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otorcycle body fram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otorcycle accessories.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body part (10), an intermediate support part (11) and a base (12), in which the body part (10),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part (11) and the base (12) are enclosed to accommodate at least motors, microcontrollers and batteries. The body fram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composed of the upper body part, the middle support part and the base to form a housing chamber for accommodating the motor and the single chip, thereby forming a body frame for accommodating at least the motor and the single chip. The body fram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suitable for the design of the fuel tank-free and exhaust pipe, and is a new type of motorcycle body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及摩托车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
技术介绍
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的骨架和部件装配的基体,它将整车的各个系统有机的连接起来。摩托车根据车辆类型、总体尺寸及布置、发动机的型式及排量、外观涉及特点、制造工艺水平、安全性、经济性等因数所采用的车身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差别。目前,按照车架的结构形状主要分为:摇篮式车架、跨接菱形式车架、脊梁式车架、低跨式车架、组合摇臂式车架等。但是目前的车架结构均需要考虑到发动机油箱和排气管安装及布置,因此对于不需要油箱和排气管的车型,目前的上述车架均是不合适的。因此,需要一种适用于无油箱和排气管的摩托车车型上的车架结构。同时近年来,对车辆的轻量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车身框架即满足轻量化要求又满足具有较高的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无油箱和排气管的摩托车车型上的摩托车车身框架,本技术的车身框架由位于上方的车身部、中间支撑部以及底座形成用于容纳电机和单机片的容纳腔,从而形成至少容纳电机和单机片的车身框架,而且本技术车身框架适用于无油箱和排气管的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车身框架。具体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包括车身部、中间支撑部以及底座,其中,由所述车身部、所述中间支撑部以及所述底座围成能够至少容纳电机、单片机以及电池的容纳腔。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车身部围成所述容纳腔的顶部,所述车身部包括头管、自头管向车身后部延伸的车身主框架以及自头管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撑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底端通过枢轴固定至所述中间支撑部。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车身部还包括自所述车身主框架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是由自车身主框架分别向下延伸并在远离所述主框架的末端相交的第一分支杆和第二分支杆构成;所述车身部还包括第三支撑梁,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梁是由自车身主框架向车身后下方延伸的第三分支杆以及自所述第三分支杆的末端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车身主框架相交的第四分支杆构成,所述第四分支杆与所述车身主框架相交后继续向后上方延伸。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间支撑部围成所述容纳腔的四周侧壁,所述中间支撑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竖壁和第二竖壁,在所述第一竖壁和第二竖壁的朝向车身前部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架。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间支撑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撑部后方的电机座,所述电机座通过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一竖壁和所述第二竖壁的后下方连接端连接,所述电机座的上部自与所述第二连接架的连接处呈弧形结构向后上方延伸。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机座的下部连接竖板,并且,所述电机座设置于所述竖板的后方,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竖板同轴的设置于所述竖板的前方。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中间支撑部的下部,所述底座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竖板和底板,其中,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竖板以及底板围成开口向上的第二容纳腔,其中,第二连接架的远离电机座的一端固定至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间支撑部的第一竖壁和第二竖壁的底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底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为自一固定点分别向后延伸的两支撑杆组成。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包括前述的摩托车车身框架;前摇臂,所述前腰臂的后端固定至所述车身框架上;转向连板,所述转向连板固定至所述车身框架的第一竖壁和第二竖壁上,并且,所述转向连板的顶端与车身部的头管固定连接;后摇臂,所述后摇臂的前端固定至所述车身框架上。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包括车身部、中间支撑部以及底座,其中,由所述车身部、所述中间支撑部以及所述底座围成能够至少容纳电机、单片机以及电池的容纳腔。从而本技术的车身框架无需仅围绕电机设计,在第一容纳腔内可以用于容纳单机片等其他连接装置,使整个摩托车车身构造更佳合理、紧凑,并且框架结构也不会增加车身的重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摩托车车身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摩托车车身框架的车身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摩托车车身框架的中间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摩托车车身框架的中间支撑部中竖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摩托车车身框架的中间支撑部中电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摩托车车身框架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车身部;11-中间支撑部;12-底座;13-电机座;101-头管;102-车身主框架;103-第一支撑梁;104-第二支撑梁;105-第三支撑梁;1021-第一连接杆;1022-第二连接杆;1023-第三连接杆;1041-第一分支杆;1042-第二分支杆;1051-第三分支杆;1052-第四分支杆;111-第一竖壁;111’-第二竖壁;112-第一连接架;113-第二三角架;1111-第一支撑臂;1112-第二支撑臂;1113-第三支撑臂;1114-第四支撑臂;1115-第五支撑臂;1116-第六支撑臂;1117-第七支撑臂;1118-第八支撑臂;1119-第九支撑臂;1120-相交点;1121-第十支撑臂;131-第二连接架;132-竖板;133-第一电机框架;134-第二电机框架;121-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底板;124-加强件;140-第一三角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摩托车使用时的方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点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摩托车车身框架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摩托车车身框架包括车身部10、中间支撑部11以及底座12。其中,由车身部10、中间支撑部11以及底座12围成能够至少容纳电机、单片机以及电池的容纳腔。因此,本技术车身框架结构比较紧凑、合理,能够适用于无油箱和排烟管的摩托车,具有能够支撑电机、固定电池,并且在容纳腔内部安装单机片的功能,使整个车身框架更为紧凑,结构更佳。进一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部(10)、中间支撑部(11)以及底座(12),其中,由所述车身部(10)、所述中间支撑部(11)以及所述底座(12)围成能够至少容纳电机、单片机以及电池的容纳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部(10)、中间支撑部(11)以及底座(12),其中,由所述车身部(10)、所述中间支撑部(11)以及所述底座(12)围成能够至少容纳电机、单片机以及电池的容纳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部(10)围成所述容纳腔的顶部,所述车身部(10)包括头管(101)、自所述头管(101)向车身后部延伸的车身主框架(102)以及自所述头管(101)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撑梁(103),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梁(103)的底端通过枢轴固定至所述中间支撑部(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部(10)还包括自所述车身主框架(102)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梁(104),所述第二支撑梁(104)是由自车身主框架(102)分别向下延伸并在远离所述主框架(102)的末端相交的第一分支杆(1041)和第二分支杆(1042)构成;所述车身部(10)还包括第三支撑梁(105),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梁(105)是由自车身主框架(102)向车身后下方延伸的第三分支杆(1051)以及自所述第三分支杆(1051)的末端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车身主框架(102)相交的第四分支杆(1052)构成,所述第四分支杆(1052)与所述车身主框架(102)相交后继续向后上方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部(11)围成所述容纳腔的四周侧壁,所述中间支撑部(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竖壁(111)和第二竖壁(111’),在所述第一竖壁(111)和第二竖壁(111’)的朝向车身前部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架(11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部(1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撑部(11)后方的电机座(13),所述电机座(13)通过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特睿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