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强型防撞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8583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强型防撞杆,其结构包括侧面板、固定螺丝、底部多重保护装置、面板、连接杆、透气孔、第一防撞杆、安装定位块、上部块,在结构上设置了底部多重保护装置,第一防撞杆设于连接杆前方,上部块与连接杆为一体化结构,第一防撞杆在遇到冲击时,当力传给底部多重保护装置时,缓冲垫进行初步削减力,两侧弹簧分散两侧的力,中心弹簧将力通过垫板传给中心抗撞器,再经过主板块上的尾部弹簧进行主体削减冲击力,两个弹力球其弹性形变较大,也能很好的承受的冲击力,冲压块是底部多重保护装置最后的保障措施,在与防撞的物品连接部位增设缓冲连接,对主体结构能起到整体保护及抗撞击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强型防撞杆
本技术是一种加强型防撞杆,属于防撞杆领域。
技术介绍
侧围结构的耐撞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驾驶人员的安全,侧门防撞杆与B柱直接影响着侧围的耐撞性能,即防撞杆以及B柱是为了提高抗侵入能力而设计出来的,汽车车门防撞杆以及B柱可以在碰撞中减轻侧围变形的程度,起到了有利的保护作用。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721081733.8的一种加强型防撞杆,包括防撞杆加强结构以及B柱加强结构,防撞杆加强结构包括前门防撞杆以及后门防撞杆,B柱加强结构包括第一个B柱外板、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第一个B柱外板具有能够供前门防撞杆以及后门防撞杆分别卡入的两个卡槽,前门防撞杆、后门防撞杆、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围合成能够抗弯吸能的第一腔室,但是该现有技术在与防撞的物品连接部位往往直接连接,难以对主体结构进行整体保护及抗撞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强型防撞杆,以解决现有在与防撞的物品连接部位往往直接连接,难以对主体结构进行整体保护及抗撞击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加强型防撞杆,其结构包括侧面板、固定螺丝、底部多重保护装置、面板、连接杆、透气孔、第一防撞杆、安装定位块、上部块,所述侧面板右表面与连接杆左表面相焊接,所述面板背面与底部多重保护装置正面相贴合,所述透气孔贯穿于第一防撞杆上,所述第一防撞杆设于连接杆前方,所述上部块与连接杆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底部多重保护装置包括壳体、滑轨、齿条、齿轮、两侧弹簧、缓冲垫、中心弹簧、弹力球、垫板、中心抗撞器、冲压块、主板块、尾部弹簧,所述壳体内表面与滑轨上表面相贴合,所述齿条与齿轮相啮合,所述两侧弹簧右侧与缓冲垫左侧相连接,所述弹力球位于缓冲垫左侧,所述垫板右端与中心弹簧左端相连接,所述中心抗撞器左侧与主板块右侧相贴合,所述冲压块左侧与壳体内表面相粘合,所述尾部弹簧右侧与主板块左侧相连接,所述缓冲垫位于连接杆后方。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螺丝与面板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正面焊接于第一防撞杆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撞杆上表面与安装定位块下表面相贴合。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定位块为长方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为铝合金制成,具有良好的抗撞性。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共设有2个。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加强型防撞杆,在结构上设置了底部多重保护装置,第一防撞杆在遇到冲击时,当力传给底部多重保护装置时,缓冲垫进行初步削减力,两侧弹簧分散两侧的力,中心弹簧将力通过垫板传给中心抗撞器,再经过主板块上的尾部弹簧进行主体削减冲击力,两个弹力球其弹性形变较大,也能很好的承受的冲击力,冲压块是底部多重保护装置最后的保障措施,在与防撞的物品连接部位增设缓冲连接,对主体结构能起到整体保护及抗撞击的作用。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加强型防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加强型防撞杆底部多重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侧面板-1、固定螺丝-2、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面板-4、连接杆-5、透气孔-6、第一防撞杆-7、安装定位块-8、上部块-9,壳体-301、滑轨-302、齿条-303、齿轮-304、两侧弹簧-305、缓冲垫-306、中心弹簧-307、弹力球-308、垫板-309、中心抗撞器-310、冲压块-311、主板块-312、尾部弹簧-31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强型防撞杆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侧面板1、固定螺丝2、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面板4、连接杆5、透气孔6、第一防撞杆7、安装定位块8、上部块9,所述侧面板1右表面与连接杆5左表面相焊接,所述面板4背面与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正面相贴合,所述透气孔6贯穿于第一防撞杆7上,所述第一防撞杆7设于连接杆5前方,所述上部块9与连接杆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包括壳体301、滑轨302、齿条303、齿轮304、两侧弹簧305、缓冲垫306、中心弹簧307、弹力球308、垫板309、中心抗撞器310、冲压块311、主板块312、尾部弹簧313,所述壳体301内表面与滑轨302上表面相贴合,所述齿条303与齿轮304相啮合,所述两侧弹簧305右侧与缓冲垫306左侧相连接,所述弹力球308位于缓冲垫306左侧,所述垫板309右端与中心弹簧307左端相连接,所述中心抗撞器310左侧与主板块312右侧相贴合,所述冲压块311左侧与壳体301内表面相粘合,所述尾部弹簧313右侧与主板块312左侧相连接,所述缓冲垫306位于连接杆5后方,所述固定螺丝2与面板4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5正面焊接于第一防撞杆7上,所述第一防撞杆7上表面与安装定位块8下表面相贴合,所述安装定位块8为长方体结构,所述连接杆5为铝合金制成,具有良好的抗撞性,所述连接杆5共设有2个。本专利所说的齿轮304指的是齿轮是指轮缘上有齿轮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所述弹力球308,其主体由橡胶制成,具有极高的弹力,形状多为球状。在进行使用时,第一防撞杆7在遇到冲击时,当力传给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时,缓冲垫306进行初步削减力,两侧弹簧305分散两侧的力,中心弹簧307将力通过垫板309传给中心抗撞器310,再经过主板块312上的尾部弹簧313进行主体削减冲击力,两个弹力球308其弹性形变较大,也能很好的承受的冲击力,冲压块311是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最后的保障措施。本技术解决了在与防撞的物品连接部位往往直接连接,难以对主体结构进行整体保护及抗撞击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在结构上设置了底部多重保护装置,第一防撞杆在遇到冲击时,当力传给底部多重保护装置时,缓冲垫进行初步削减力,两侧弹簧分散两侧的力,中心弹簧将力通过垫板传给中心抗撞器,再经过主板块上的尾部弹簧进行主体削减冲击力,两个弹力球其弹性形变较大,也能很好的承受的冲击力,冲压块是底部多重保护装置最后的保障措施,在与防撞的物品连接部位增设缓冲连接,对主体结构能起到整体保护及抗撞击的作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强型防撞杆,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侧面板(1)、固定螺丝(2)、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面板(4)、连接杆(5)、透气孔(6)、第一防撞杆(7)、安装定位块(8)、上部块(9),所述侧面板(1)右表面与连接杆(5)左表面相焊接,所述面板(4)背面与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正面相贴合,所述透气孔(6)贯穿于第一防撞杆(7)上,所述第一防撞杆(7)设于连接杆(5)前方,所述上部块(9)与连接杆(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包括壳体(301)、滑轨(302)、齿条(303)、齿轮(304)、两侧弹簧(305)、缓冲垫(306)、中心弹簧(307)、弹力球(308)、垫板(309)、中心抗撞器(310)、冲压块(311)、主板块(312)、尾部弹簧(313),所述壳体(301)内表面与滑轨(302)上表面相贴合,所述齿条(303)与齿轮(304)相啮合,所述两侧弹簧(305)右侧与缓冲垫(306)左侧相连接,所述弹力球(308)位于缓冲垫(306)左侧,所述垫板(309)右端与中心弹簧(307)左端相连接,所述中心抗撞器(310)左侧与主板块(312)右侧相贴合,所述冲压块(311)左侧与壳体(301)内表面相粘合,所述尾部弹簧(313)右侧与主板块(312)左侧相连接,所述缓冲垫(306)位于连接杆(5)后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型防撞杆,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侧面板(1)、固定螺丝(2)、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面板(4)、连接杆(5)、透气孔(6)、第一防撞杆(7)、安装定位块(8)、上部块(9),所述侧面板(1)右表面与连接杆(5)左表面相焊接,所述面板(4)背面与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正面相贴合,所述透气孔(6)贯穿于第一防撞杆(7)上,所述第一防撞杆(7)设于连接杆(5)前方,所述上部块(9)与连接杆(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底部多重保护装置(3)包括壳体(301)、滑轨(302)、齿条(303)、齿轮(304)、两侧弹簧(305)、缓冲垫(306)、中心弹簧(307)、弹力球(308)、垫板(309)、中心抗撞器(310)、冲压块(311)、主板块(312)、尾部弹簧(313),所述壳体(301)内表面与滑轨(302)上表面相贴合,所述齿条(303)与齿轮(3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忠核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龙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