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拉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47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行李箱拉杆结构,包括有一握把装置,该握把装置包括有一握把座,该握把座内设有一按钮,该按钮两端传动连结有一连接件;一拉杆装置,其包括相套接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及第四管体,其中该第一管体套设连结于该握把座;一闭锁装置,包括有一弹跳闭锁机构及拉伸闭锁机构,该弹跳闭锁机构包括有一弹跳闭锁座及滑块,其中该弹跳闭锁座销接于该第一管体,其内设有一弹跳抵块及弹簧,该弹跳抵块受该弹簧推顶而抵锁于该第二管体的一定位卡孔,而该滑块设于该弹跳闭锁座内,其一端连结于该连接件;该拉伸闭锁机构包括有一第一闭锁座、第二闭锁座及滑杆,该第一闭锁座销接于该第二管体,该第二闭锁座销接于该第三管体底缘。(*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行李箱拉杆结构,尤指一种藉由按钮的按压而提供一向上的拉力以解除扣锁,进而使行李箱的拉杆握把弹跳出而供使用,且更适用于多节式拉杆组合的行李箱拉杆结构。
技术介绍
常用行李箱为了使用的方便,于拉杆管体内设有一弹跳装置,使当行李箱握把欲行握持时,按压行李箱握把上端的按钮,即可藉该弹跳装置的弹性推抵而使握把从握把凹座内弹出,以供拉取使用,相关习用技术有公告第295827号专利案等。再者,现代人因公务或出国旅游的机率高,而行李箱即是一极佳携带工具,但一般登机所用行李箱有一定的尺寸规定,对于不适合离身或托运物品常以较小行李箱装箱而随身携带方便登机,然而,由于较小行李箱受限于拉杆长度,一般两节式拉杆拉伸后的长度仍太短,不便行李箱的提携使用,而必需改用多节式拉杆组合,但由于多节式连杆的机构连结及相互连动卡制解锁的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常用两节式拉杆的握把按压弹跳机构无法适用,而必需重新设计以求突破。因此,本创作人鉴于常用握把拉杆弹跳技术使用上的限制,本技术人即着手研发其解决方案,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更具实用性及便利性的行李箱拉杆结构,遂经多时构思而有本技术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行李箱拉杆结构,其能藉握把按钮的按压而连动握把及拉杆向上弹起,进而方便行李箱的提携使用者。本技术的再一目是提供一种行李箱拉杆结构,其特别适用于多节式拉杆组合的行李箱,确保多节式行李箱其握把按压弹跳功能的使用者。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行李箱拉杆结构,是以向上的作用力来控制行李箱拉杆内的闭锁装置,而能避免行李箱因重落时所产生的握把非预期弹跳现象,进而确保行李箱使用状态的稳定控制。本技术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及功效,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一握把装置,包括有一握把座,该握把座内设有一按钮,该按钮两端传动连结有一连接件;一拉杆装置,包括相套接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及第四管体,其中该第一管体是套设连结于该握把座;一闭锁装置,包括有一弹跳闭锁机构及拉伸闭锁机构,该弹跳闭锁机构包括有一弹跳闭锁座及滑块,其中该弹跳闭锁座是梢接于该第一管体,其内设有一弹跳抵块及弹簧,该弹跳抵块是受该弹簧推顶而抵锁于该第二管体的一定位卡孔,而该滑块是设于该弹跳闭锁座内,其一端连结于该连接件;该拉伸闭锁机构包括有一第一闭锁座、第二闭锁座及滑杆,该第一闭锁座是梢接于该第二管体,其内至少容设有一抵块及弹簧,该抵块是受该弹簧推顶而抵锁于该第三管体的一定位卡孔;该第二闭锁座是梢接于该第三管体底缘,其内容设有一抵块及弹簧,其中该抵块是可抵锁于该第四管体的一定位卡孔;该滑杆设于该第一闭锁座内,其设有一枢接于该第二管体的椭状通孔;一弹跳装置,设于该第四管体内,其包括有一弹簧及弹跳抵杆,该弹跳抵杆是受该弹簧的抵顶而抵于该第二闭锁座的底缘。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藉握把按钮的按压而连动握把及拉杆向上弹起,方便行李箱的提携使用者,确保多节式行李箱其握把按压弹跳功能的使用者,避免行李箱因重落时所产生的握把非预期弹跳现象,进而确保行李箱使用状态的稳定控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组合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按压弹跳操作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拉杆拉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兹列举本技术之一较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2及图3,本技术行李箱拉杆结构包括有一握把装置10,拉杆装置20、闭锁装置30及弹跳装置40,该握把装置10包括有一握把座11,该握把座11底缘设有二基管111,其内设有一容室112,该容室112内设有定位构件113等,用以定位设置一弹簧12、按钮13及枢设二传动件14,其中该按钮13两端是触动连接该传动件14,该传动件14上设有一定位孔141,用以被一结合定位于该握把座11上方的握把盖15的定位柱151所贯穿定位,该握把盖15上设有一凹穴152,用以供该按钮13的凸伸容设,而该传动件14的外端连结有一连接件16,该连接件16为一刚性杆体,其另端是经由该基管111而进入该拉杆装置20内。该拉杆装置20包括两侧相枢设套接而呈管径渐宽的第一管体21、第二管体22、第三管体23及第四管体24,其中该第一管体21套设连结于该基管111,而该第二、三、四管体22、23、24的顶缘套设有一管套头221、231、241,且其上设有相应梢孔、定位卡孔(后详述)。该闭锁装置30包括有一弹跳闭锁机构31及拉伸闭锁机构34,该弹跳闭锁机构31包括有一弹跳闭锁座32及滑块33,其中该弹跳闭锁座32包括有一通孔321、上壳座322及下壳座323,该上壳座322是以插梢51梢接于该第一管体21底缘的梢孔211,并使该第一管体21底端抵于该下壳座323,该下壳座323设有一抵室324,用以容置一弹跳抵块325及弹簧326,而该滑块33设于该弹跳闭锁座32的通孔321内,其顶端连结于该连接件16,而该滑块33与弹跳抵块325间设有接触抵顶设置的推滑斜面331、3251,并使该弹跳抵块325受该弹簧326推顶而抵锁于该第二管体22的定位卡孔222。该拉伸闭锁机构34包括有一第一闭锁座35、第二闭锁座36及滑杆37,该第一闭锁座35包括有一通孔351、上壳座352及下壳座353,该上壳座352是以插梢52梢接于该第二管体22底缘的梢孔223,并使该第二管体22底端抵于该下壳座353,该下壳座353设有第一抵室354及第二抵室355,分别用以容置相抵顶的一抵块356、弹簧357及抵块358、弹簧359,其中该抵块356、358并设有一V状滑面3561、3581,且该抵块358是受该弹簧359推顶而抵锁于该第三管体23的定位卡孔232。该第二闭锁座36是梢接于该第三管体23底缘的梢孔233,其包括有一通孔361及抵室362,该抵室362容置有相抵接的一抵块座363、抵块364及弹簧365,其中该抵块座363并设有一斜面366,而该抵块364抵锁于该第四管体24的定位卡孔242。该滑杆37设于该第一闭锁座35的通孔351内,其设有一椭状通孔371,用以枢接于该第二管体22的梢孔223,该滑杆37上并设有第一斜面372及第二斜面373,该第一、二斜面372、373分别对应运作于该抵块356、358的V状滑面3561、3581,另,该滑杆37的末端设有一端斜面374,该端斜面374深入该第二闭锁座36内而对应运作于该抵块363的斜面366。该弹跳装置40设于该第四管体24的底端,其包括有一弹跳座41、弹簧42及弹跳抵杆43,其中该弹跳抵杆43受该弹簧42的抵顶,其顶端抵于该第二闭锁座36的底缘。请一并参阅图3、4,当按压该按钮13时,将相继连动按钮13两端的传动件14而使该连接件16、滑块33向上拉引,而该弹跳闭锁机构31的弹跳抵块325被该滑块33的推滑斜面331所推顶而内缩,并解除对该第二管体22的定位卡孔222的抵制,此时由于该弹跳闭锁座32的解除扣锁连带解除对该滑杆37的抵制,因此使该第二闭锁座36的弹簧365得以推动该抵块座363而使该抵块364解除对第四管体24的定位卡孔242的抵制,并使该弹跳装置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李箱拉杆结构,其特征在于:一握把装置,该握把装置包括一握把座,该握把座内设有一按钮,该按钮两端传动连结有一连接件;一拉杆装置,该拉杆装置包括相套接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及第四管体,其中该第一管体套设连结于该握把 座;一闭锁装置,该闭锁装置包括一弹跳闭锁机构及拉伸闭锁机构,该弹跳闭锁机构包括一弹跳闭锁座及滑块,其中该弹跳闭锁座梢接于该第一管体,其内设有一弹跳抵块及弹簧,该弹跳抵块受该弹簧推顶而抵锁于该第二管体的一定位卡孔,而该滑块设于该弹跳闭 锁座内,其一端连结于该连接件;该拉伸闭锁机构包括一第一闭锁座、第二闭锁座及滑杆,该第一闭锁座梢接于该第二管体,其内至少容设有一抵块及弹簧,该抵块受该弹簧推顶而抵锁于该第三管体的一定位卡孔;该第二闭锁座梢接于该第三管体底缘,其内容设有一抵块及弹簧,其中,该抵块可抵锁于该第四管体的一定位卡孔;该滑杆设于该第一闭锁座内,设有一枢接于该第二管体的通孔;一弹跳装置,该弹跳装置设于该第四管体内,包括一弹簧及弹跳抵杆,该弹跳抵杆受该弹簧的抵顶而抵于该第二闭锁座的底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哲宏
申请(专利权)人: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