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2144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其可在不必使装置外形大型化的情况下抑制进气不良导致的冷却不良,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固定发热体的框架(10)和固定于框架(10)上的罩部件(20),由框架(10)和罩部件(20)构成壳体(2)。在框架(10)上一体形成有散热片(30),用于向散热片(30)送出冷却风的风扇(60)被容纳在壳体(2)中。在壳体(2)的底面(2A),在与风扇(6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进气口(81),而且,在壳体(2)的第一侧面(2E)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2),在第二侧面(2F)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3)。

Motor control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otor control device, which can suppress the bad cooling caused by bad air intake and the damage caused by heat or bad movement without having to make the shape of the device large. The motor control device (1) has a frame (10) with a fixed heating body and a cover component (20) fixed on the frame (10), and a shell (2) is composed of a frame (10) and a cover component (20). A radiator (30) is formed on the frame (10), and a fan (60) for delivering cooling air to the radiator (30) is accommodated in the housing (2). On the bottom (2A) of the shell (2), a first air inlet (81) is formed opposite to the fan (60), and a second air inlet (82) is formed on the first side (2E) of the shell (2) and a second air inlet (83) is formed on the second side (2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机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用于冷却发热体的风扇的电动机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倒相器装置或伺服放大器等电子设备内置有在电流流通时形成高温的电子零件等发热体,因此具备冷却用的风扇。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种电子设备。专利文献1的电子设备将覆盖装置的侧面的壳体的一部分(罩板)设为向内侧凹陷的形状,将风扇进气口设于后退到比装置的外形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即使电子设备的侧面与其它物体的侧面抵接,风扇进气口也不会被堵塞,所以能够在将其它物体放置于电子设备的附近的状态下进行进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54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风扇进气口只有与风扇对置的一处。因此,如果不能确保来自该进气口的进气,就不能送出冷却风。因此,必须要在装置外面形成凹部,且在凹部内形成进气口,因此,装置外形会大型化。在装置外表面未形成有凹部的情况下,只有一处的进气口有可能会被堵塞,有可能不能充分地送出冷却风。因此,不能充分冷却形成高温的电子零件等发热体,有可能产生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不使装置外形大型化的情况下抑制进气不足导致的冷却不良,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控制伺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发热体;支承所述发热体的框架;向形成于所述框架上的散热片送出冷却风的风扇;以及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罩部件,所述框架及所述罩部件构成容纳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风扇的壳体,所述壳体具备底面及顶面、背面、侧面,在所述壳体上,在与所述风扇对置的面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且在所述侧面、所述背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风扇位于进气侧的第二进气口。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容纳发热体及风扇的壳体上,形成有与风扇对置的第一进气口,而且,在壳体的侧面、背面及顶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第二进气口。这样,如果具备第二进气口,即使在第一进气口被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第二进气口进气。另外,不需要为了确保来自第一进气口的进气而在形成第一进气口的面上形成凹部来在第一进气口的外侧确保空间。另外,由于第二进气口相对于风扇位于进气侧,因此,能够向风扇的进气侧供给空气。因此,可以减少进气不足导致的冷却不良产生的可能性,而不必使装置外形大型化。因此,能够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二进气口形成于所述侧面。这样,即使在壳体的底面和背面被设置面等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第二进气口进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发热体是发热电子零件。电动机控制装置具备因电流流通而形成高温的发热电子零件。例如,包含用于生成电动机驱动电流的IGBT晶体管等开关元件或将开关元件和控制IC等模块化形成的IPM(智能功率模块)。另外,电动机控制装置也可以具备再生电流流通的再生电阻。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通过冷却用的风扇将来自这种发热电子零件的发热高效地放出,因此,能够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在本专利技术中,理想的是,在相对于所述散热片在所述底面一侧配置所述风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进气口形成于所述底面,所述第二进气口相对于所述风扇形成于所述底面一侧的位置。这样,从第一进气口进气时,能够从壳体的底面进气并从底面侧朝向顶面送风来冷却散热片。另外,从第二进气口进气时,也能够与相对于风扇从底面侧进气并从第一进气口进气的情况同样地送风。在本专利技术中,理想的是,所述散热片沿来自所述风扇的所述冷却风的送风方向延伸,所述风扇设于从所述送风方向观察至少一部分与散热片重叠的位置。这样,能够高效地冷却散热片。因此,不需要进行风扇的高速化或大型化,能够实现风扇的小型化以及耗电量的减少及降噪。在本专利技术中,理想的是,所述框架具备固定所述发热体的框架本体,所述散热片向所述框架本体的固定所述发热体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沿着所述散热片形成有所述冷却风通过的送风路,所述送风路的一端在所述风扇所在的一侧开口,所述送风路的另一端在所述风扇的相反侧开口。这样,通过设置冷却风通过的送风路,可以统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另外,通过使送风路在风扇的相反侧开口,可以在风扇的相反侧排出冷却风。因此,能够使冷却风有效地流通,可以提高冷却效率。在本专利技术中,理想的是,所述散热片具备相对于所述风扇配置于送出所述冷却风的一侧的散热片本体和从所述散热片本体沿着所述风扇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这样,可以增大散热片的表面积,且能够利用风扇的侧方的空间进行散热。另外,由于是以环绕冷却风不接触的风扇的侧方的空间的方式设置突出部,所以能够从风扇的侧方的空间沿着突出部将空气吸引到散热片本体侧。因此,可以提高冷却效率。在本专利技术中,理想的是,在所述底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散热用的孔。这样,能够从散热用的孔通过自然散热进行冷却。在本专利技术中,理想的是,所述框架具备构成所述背面的背面板,在所述背面板的所述底面一侧的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固定部,在所述罩部件上,在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第二进气口在所述凹部内开口。这样,由于可经由背面板将电动机控制装置固定在支承部件上,所以能够将电动机控制装置设置成稳定的状态。另外,由于仅将固定螺丝固定于背面板的固定部即可,所以构造简单,容易进行固定作业。另外,不仅可以将固定部的周围的空间作为固定作业用的空间,而且还可以用作进气用的空间。因此,对装置的小型化有利。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容纳发热体及风扇的壳体上形成有与风扇对置的第一进气口,而且,在壳体的侧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第二进气口。这样,如果具备第二进气口,即使在第一进气口被堵塞的情况下,也可以从第二进气口进气。另外,不需要为了确保来自第一进气口的进气而在形成第一进气口的面上形成凹部来在第一进气口的外侧确保空间。而且,第二进气口相对于风扇位于风扇的相反侧,因此,能够向风扇的进气侧供给空气。因此,可以减少进气不足导致的冷却不良产生的可能性而不必使装置外形大型化。因此,能够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附图说明图1是从前表面侧(斜右上方)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前表面侧(斜右下方)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从前表面侧(斜左上方)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斜左上方)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从第一罩部件这一侧观察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发热体相对于框架的固定状态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电动机控制装置、2…壳体、2A…底面、2B…顶面、2C…前表面、2D…背面、2E…第一侧面、2F…第二侧面、10…框架、11…框架本体、12…背面板、13…钩、14…固定部、15…凸台部、16…凸台部、17…发热体固定面、18…上框架、19…下框架、20…罩部件、21…第一罩部件、22…第二罩部件、23…第三罩部件、24…连接器部、25…开闭盖、26…散热孔、27、28…卡合孔、30…散热片、31…散热片本体、32…突出部、39…送风路、40…第一基板、42…IPM、50…散热片、60…风扇、61…框体、81…第一进气口、82、83…第二进气口、141、142…固定部、171…凸台部、211…侧板部、212…上板部、213…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控制伺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发热体;支承所述发热体的框架;向形成于所述框架上的散热片送出冷却风的风扇;以及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罩部件,所述框架及所述罩部件构成容纳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风扇的壳体,所述壳体具备底面及顶面、背面、侧面,在所述壳体上,在与所述风扇对置的面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且在所述侧面、所述背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风扇位于进气侧的第二进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30 JP 2017-1288031.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控制伺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发热体;支承所述发热体的框架;向形成于所述框架上的散热片送出冷却风的风扇;以及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罩部件,所述框架及所述罩部件构成容纳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风扇的壳体,所述壳体具备底面及顶面、背面、侧面,在所述壳体上,在与所述风扇对置的面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且在所述侧面、所述背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风扇位于进气侧的第二进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口形成于所述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是发热电子零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散热片在所述底面一侧配置所述风扇,所述第一进气口形成于所述底面,所述第二进气口相对于所述风扇形成于所述底面一侧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沿来自所述风扇的所述冷却风的送风方向延伸,所述风扇设于从所述送风方向观察至少一部分与散热片重叠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具备固定所述发热体的框架本体,所述散热片向所述框架本体的固定所述发热体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沿着所述散热片形成有所述冷却风通过的送风路,所述送风路的一端在所述风扇所在的一侧开口,所述送风路的另一端在所述风扇的相反侧开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具备相对于所述风扇配置于送出所述冷却风的一侧的散热片本体和从所述散热片本体沿着所述风扇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髙木元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