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名称为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属于无碴轨道施工配套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它主要是解决现有碴轨道施工设备已不能用于无碴轨道施工中混凝土养护的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是:包括由门架、支撑架、支撑杆和走行轮构成的可移动帐篷骨架,其中,支撑架固定连接在各相邻的门架的中下部,支撑杆固定连接在各相邻的门架的上部,走行轮固定在门架的下端;在可移动帐篷骨架的顶部及侧部固定有保温篷布,在高门架的篷布内形成工作帐篷,在低门架的篷布内形成养护帐篷;在工作帐篷内设有喷雾系统;在养护帐篷内设有喷水系统、暖风机和通风机;在整个帐篷内设有照明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用于便于浇注机牵引并可沿轨道纵向自由移动的混凝土养护帐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碴轨道施工配套机械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无碴轨道混凝土养护帐篷,特别是一种便于浇注机牵引并可沿轨道纵向自由移动的混凝土养护帐篷。
技术介绍
面对国内日益严峻的铁路客运形势,目前的有碴轨道设施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因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的运输需求,这就亟待有一种更加快捷的运输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无碴轨道客运专线的引进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碴轨道不同于有碴轨道的地方在于其轨枕下面不需要铺设道碴,而采用轨枕和现浇的混凝土结合为一体的方式,避免了列车高速行驶时,碎石被卷起的危险,并使列车行驶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无碴轨道完全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对国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它的每个施工环节都有与之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措施,因此原来用于有碴轨道施工的技术和设备已不能继续适用于无碴轨道的施工,所以必须要对应这种特殊的施工工艺,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施工设备。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就是其中之一。无碴轨道的施工设备都是为了达到道床板的设计要求而设计的,其结构设计应能满足道床板施工的工况条件,并且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应当相当紧密。因此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的设计必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首先帐篷必须能够沿着轨道方向自由移动;其次帐篷必须有坚固的内部结构以给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内部可操作的空间和抵御环境因素的影响;再次必须和其他的轨道设备和设施有很好的衔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无碴轨道道床板新浇混凝土进行防雨、遮阳、保温、通风和保持表面湿润养护的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其特征是:包括由门架、支撑架、支撑杆和走行轮构成的可移动帐篷骨架,其中,门架为两组-->高低不同的门字型支架,支撑架固定连接在各相邻的门架的中下部,支撑杆固定连接在各相邻的门架的上部,走行轮固定在门架的下端;在可移动帐篷骨架的顶部及侧部固定有保温篷布,在高门架的篷布内形成工作帐篷,在低门架的篷布内形成养护帐篷;在工作帐篷内设有喷雾系统;在养护帐篷内设有喷水系统、暖风机和通风机;在整个帐篷内设有照明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门架下部的内侧设有侧向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门架是由两侧的立柱和固定在两立柱上部的人字梁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整个帐篷长200米,其中,工作帐篷高度为3米、长度为40米,养护帐篷高度为2.3米、长度为160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可移动帐篷骨架结构由钢材构件拼接而成;门架是由用矩形钢管制成立柱和人字梁通过法兰板用螺丝连接在一起;支撑杆是用圆形钢管制成,利用在端头装上的插销与人字梁相连,与人字梁一起形成帐篷的上部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保温篷布采用双层铁道部D型篷布,中间夹有保温棉毯;篷布与钢架采用扎带绑紧,篷布搭接处采用紧固带绕进帐篷内侧固定在支撑架上收紧,每块篷布中间设有可通过紧固钩固定在地锚上的防风固定带。本专利技术由于把门架、支撑架、支撑杆、侧向轮、走行轮、蓬布、喷水喷雾系统、照明系统、暖风机和通风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能够满足养护需要的移动式帐篷。门架、支撑架和支撑杆一起构成了整个帐篷的骨架结构;侧向轮和走行轮构成的移动装置使得帐篷能在纵向模板上移动;篷布起到了保温和防雨的作用;喷水喷雾系统用于对新浇混凝土进行表面湿润;照明系统是供施工人员在夜间施工使用;暖风机和通风机用于调节帐篷内部温度。整个帐篷能够沿着轨道方向自由移动,便于浇注机牵引,还有坚固的内部结构以给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内部可操作的空间和抵御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结构设计应能满足道床板施工的工况条件,达到防雨、遮阳、保温、通风和保持表面湿润的要求。本专利技术具有在随浇注机牵引而移动的同时对无碴轨道道床板新浇混凝土进行防雨、遮阳、保温、通风和保持表面湿润养护的特点。本专利技术主要用于便于浇注机牵引并可沿轨道纵向自由移动的混凝土养护-->帐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移动式帐篷的左视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整个移动式帐篷的大体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整个移动式帐篷过渡段结构图;图4是图3的正视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门架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支撑架侧向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支撑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侧向轮和走行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的组成:如图1、2所示,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主要由10个部分组成,即:门架1、支撑架2、支撑杆3、侧向轮4、走行轮5、蓬布6、喷水喷雾系统7、照明系统8、暖风机9和通风机10。另外,如图3所示,在纵向,该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分为两段,前面一段为40米长、3米高的工作帐篷11,后面一段为160米长、2.3米高的养护帐篷12。工作帐篷11的作用是给暖风机和通风机的使用和施工人员的内部操作提供一个较大的空间;后面设置养护帐篷12是因为那时已不再进行人工作业,因而养护帐篷12的内部尺寸较工作帐篷11小,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还减小了移动时的负荷,增强了帐篷的稳定性,而且还提高了其保温、保湿性能。二、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各结构构件1、门架1如图5所示,门架1按其功能区分,可分为一般型、过渡型和牵引型。其中,一般型主要由人字梁13、上横梁14、螺栓15、连接法兰16、角筋17、立柱18、支撑耳19、侧向法兰21和底部法兰22组成;过渡型与一般型的不同之处在于立柱18一侧的支撑耳19变成了连接耳20,其余结构完全相同;而牵引型与一般型的不同之处在于立柱18一侧上面的支撑耳19变成了牵引耳23,-->下面的支撑耳19去掉。一般型用于2.3米高的养护帐篷12和3米高的工作帐篷11的中间部分,过渡型和牵引型则用于3米高的工作帐篷11的前端和后端。门架1是该移动式养护帐篷的主要支撑结构,为了减轻帐篷的重量,使帐篷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高效率、轻便地移动,门架的主要结构都是采用矩形钢管焊接而成。其中,人字梁13和立柱18是门架1最主要的两个构件。人字梁13主要由矩形钢管焊接而成,位于门架结构的最上部,架构在两立柱18之间,与两立柱18通过连接法兰16用螺栓15连接,巩固了整个门架1结构,以及使帐篷上部形成了横坡。立柱18的主体由矩形钢管构成,其它构件直接焊接在立柱18上。连接法兰16焊接在立柱18上端;角筋17焊接在立柱18和连接法兰16之间;侧向法兰21焊接在立柱18下端侧面内侧;支撑耳19焊接在立柱18纵向的两个侧面上,便于与相邻的门架1相连接;连接耳20焊接在立柱18纵向的一个侧面上,在工作帐篷11与养护帐篷12连接处起着过渡连接的作用;牵引耳23是焊接在立柱18纵向的一个侧面的上部。门架1左右两根立柱18上各焊接一个,便于浇注机牵引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移动。2、支撑架2如图6、7所示,支撑架4主要由夹板一24、横杆25、斜撑一26、斜撑二27和夹板二28五大构件组成,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销轴将门架纵向连接起来,使整个帐篷结构稳定,拆卸方便。3、支撑杆3如图8所示,支撑杆3主要由钢管29和插销30构成,其布置在帐篷的顶部,架接在两门架1的人字梁13之间。在每一节钢架顶部设置有五根支撑杆将篷布撑起来,以免篷布塌陷,引起积水,同时保证帐篷的整体美观。4、侧向轮4如图9所示,侧向轮4通过转动销31连接在侧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其特征是:包括由门架(1)、支撑架(2)、支撑杆(3)和走行轮(5)构成的可移动帐篷骨架,其中,门架(1)由两组高低不同的门字型支架组合而成,支撑架(2)固定连接在各相邻的门架(1)的中下部,支撑杆(3)固定连接在各相邻的门架(1)的上部,走行轮(5)固定在门架(1)的下端;在可移动帐篷骨架的顶部及侧面固定有保温篷布(6),和高门架搭配在一起形成工作帐篷(11),和低门架搭配在一起形成养护帐篷(12);在工作帐篷(11)内设有喷雾系统;在养护帐篷(12)内设有喷水系统;暖风机(9)和通风机(10)放置在轨道小车上在帐篷内自由移动;在整个帐篷内设有照明系统(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其特征是:包括由门架(1)、支撑架(2)、支撑杆(3)和走行轮(5)构成的可移动帐篷骨架,其中,门架(1)由两组高低不同的门字型支架组合而成,支撑架(2)固定连接在各相邻的门架(1)的中下部,支撑杆(3)固定连接在各相邻的门架(1)的上部,走行轮(5)固定在门架(1)的下端;在可移动帐篷骨架的顶部及侧面固定有保温篷布(6),和高门架搭配在一起形成工作帐篷(11),和低门架搭配在一起形成养护帐篷(12);在工作帐篷(11)内设有喷雾系统;在养护帐篷(12)内设有喷水系统;暖风机(9)和通风机(10)放置在轨道小车上在帐篷内自由移动;在整个帐篷内设有照明系统(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其特征是:在所述的门架(1)下部的内侧设有侧向轮(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混凝土养护帐篷,其特征是:所述的门架(1)是由两侧的立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俊新,李春晖,向友仁,刘军,周聪,汪同莲,刘道宽,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