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卸荷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8600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阀体领域,公开了车用卸荷阀,其包括阀结构、控制结构及工作管路,控制结构通过管路与阀结构连接作用于阀结构的活塞以对活塞施加压力,工作管路上设有两个开口,第一开口与阀结构的开口端连接,第二开口处设有一个带有活塞的腔室,控制结构包括泵和控制阀,泵上设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与控制阀连接,控制阀上设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与阀结构连接,腔室的内设有与控制阀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控制结构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工作管路中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到控制阀,控制阀处控制管路的连通与截断,从而对阀结构内的活塞施加压力以控制活塞的移动,实现阀结构的开启与关闭,工作管路的压力进行调节以达到卸荷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卸荷阀
本技术涉及汽车阀体领域,尤其涉及了车用卸荷阀。
技术介绍
汽车的液压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往往压力不同,以实现各种不同工作,例如在装载机的液压系统中,存在转向液压系统和工作液压系统,相对而言,液压系统的压力有时会根据刚走状况而变化,合流车用卸荷阀将转向系统的液压油引入到工作液压系统中,以满足工作装置快速的移动;当工作液压系统中要求高压低流量时,合流车用卸荷阀将工作液压系统与转向系统隔离,将转向系统通过油箱回路进行卸荷,现有的车用卸荷阀大多只能按照一定的压力进行卸荷,无法对预设压力进行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车用卸荷阀。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车用卸荷阀,其包括阀结构、控制结构及工作管路,控制结构通过管路与阀结构连接作用于阀结构的活塞以对活塞施加压力,工作管路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阀结构的开口端连接,第二开口处设有一个腔室,腔室内设有活塞,控制结构包括泵和控制阀,泵上设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与控制阀连接,控制阀上引出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第二管道与阀结构连接,第三管道的端部设有储液容器,第一管道上还还设有储能器和第四管道,第四管道与腔室连接,第四管道上设有止回阀,腔室的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阀通过电源线连接,控制结构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工作管路中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到控制阀,控制阀处控制管路的连通与截断,从而对阀结构内的活塞施加压力以控制活塞的移动,实现阀结构的开启与关闭,工作管路的压力进行调节以达到卸荷的目的。作为优选,阀结构包括本体,本体底部设有进口,本体的侧面设有出口,进口与出口间设有用于连通和截断进口与出口间通道的活塞,活塞的顶部设有密闭腔,第二管道的端部伸入到密闭腔内。作为优选,控制阀为电子控制阀,正常状态下其将第三管道关闭。作为优选,腔室内的活塞包括顶面板、底面板和连接杆,顶面板的侧壁与腔室密封接触,底面板与第二开口的侧壁紧密接触,顶面板的表面积是底面板面积的8倍,顶面板的顶部空间内为液体。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手段,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控制结构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工作管路中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到控制阀,控制阀处控制管路的连通与截断,从而对阀结构内的活塞施加压力以控制活塞的移动,实现阀结构的开启与关闭,工作管路的压力进行调节以达到卸荷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工作管路、2—阀结构、21—阀结构内的活塞、22—密闭腔、23—进口、24—出口、25—施压液、30—第四管道、301—止回阀、31—泵、32—第一管道、33—储能器、34—控制阀、35—第二管道、36—第三管道、37—储液容器、38—电源线、39—腔室内的活塞、391—顶面板、392—连接杆、393—底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车用卸荷阀,其包括阀结构2、控制结构及工作管路1,控制结构通过管路与阀结构2连接作用于阀结构2的活塞21以对活塞21施加压力,工作管路1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阀结构2的开口端连接,第二开口处设有一个腔室,腔室内设有活塞39,控制结构包括泵31和控制阀34,泵31上设有第一管道32,第一管道32与控制阀34连接,控制阀34上引出第二管道35和第三管道36,第二管道35与阀结构2连接,第三管道36的端部设有储液容器37,第一管道32上还还设有储能器33和第四管道30,第四管道30与腔室连接,第四管道30上设有止回阀301,腔室的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阀34通过电源线38连接,控制结构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工作管路1中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到控制阀34,控制阀34处控制管路的连通与截断,从而对阀结构2内的活塞施加压力以控制活塞的移动,实现阀结构2的开启与关闭,工作管路1的压力进行调节以达到卸荷的目的。阀结构2包括本体,本体底部设有进口23,本体的侧面设有出口24,进口23与出口24间设有用于连通和截断进口23与出口24间通道的活塞,活塞的顶部设有密闭腔22,第二管道35的端部伸入到密闭腔22内,密闭腔22内充有施压液25。控制阀34为电子控制阀34,其具体为电子式方向控制阀34,正常状态下其将第三管道36关闭。腔室内的活塞39包括顶面板391、底面板393和连接杆392,顶面板391的侧壁与腔室密封接触,底面板393与第二开口的侧壁紧密接触,顶面板391的表面积是底面板393面积的8倍,顶面板391的顶部空间内为液体。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专利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用卸荷阀,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阀结构、控制结构及工作管路,控制结构通过管路与阀结构连接作用于阀结构的活塞以对活塞施加压力,工作管路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阀结构的开口端连接,第二开口处设有一个腔室,腔室内设有活塞,控制结构包括泵和控制阀,泵上设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与控制阀连接,控制阀上引出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第二管道与阀结构连接,第三管道的端部设有储液容器,第一管道上还还设有储能器和第四管道,第四管道与腔室连接,第四管道上设有止回阀,腔室的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阀通过电源线连接,控制结构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工作管路中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到控制阀,控制阀处控制管路的连通与截断,从而对阀结构内的活塞施加压力以控制活塞的移动,实现阀结构的开启与关闭,工作管路的压力进行调节以达到卸荷的目的。

【技术特征摘要】
1.车用卸荷阀,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阀结构、控制结构及工作管路,控制结构通过管路与阀结构连接作用于阀结构的活塞以对活塞施加压力,工作管路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阀结构的开口端连接,第二开口处设有一个腔室,腔室内设有活塞,控制结构包括泵和控制阀,泵上设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与控制阀连接,控制阀上引出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第二管道与阀结构连接,第三管道的端部设有储液容器,第一管道上还还设有储能器和第四管道,第四管道与腔室连接,第四管道上设有止回阀,腔室的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阀通过电源线连接,控制结构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工作管路中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到控制阀,控制阀处控制管路的连通与截断,从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子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