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汤文健专利>正文

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2741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包括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绿化种植盘和外排水管;所述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的内端侧边处通过混凝土镶嵌固定有两个对称的中防护板,且两个所述中防护板之间为混凝土渠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述各种结构相互配合综合实现了一种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人行道的构造设置,通过人行道路透水砖路面铺设厚度为6CM,且人行道路透水砖路面下方依次铺设有3CM中砂找平层、10CM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以及10CM的路基配碎石,从而使得人行道能够达到70%以上的透水率,并且能够营造低碳环保的自然生活环境,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保持地面良好的透水性、保湿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道路排水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也是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环节,如专利申请书CN201710481788.6中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渗滤排放结构;包括人行道,所述人行道由多层透水结构依次铺设构成,人行道的外侧浇筑有挡土墙,挡土墙的下方埋设有“U”形的排水沟,排水沟的开口与人行道的底层透水结构相对,且排水沟与人行道之间设有透水墙;所述挡土墙上穿设有隔水机构,隔水机构的下端穿设于透水墙和排水沟之间,隔水机构的下端部上设有过滤层;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可更换土工布滤层的不锈钢隔水机构,配合人行道铺设的透水层构成渗滤排放组合,使过量雨水透过U形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包括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稀桨封层,粗粒式沥青混合料,乳化沥青稀桨封层,透水垫层,水泥稳定碎石,路基配碎石,人行道路透水砖路面,中砂找平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人行道路面排水层,人行道下水口,下水管,分隔绿化带,缓冲储水槽,中防护板,防护格栅,支撑板,路牙石,混凝土渠道,导流体,渠内排水管,对接透水垫层,渠内排水口,漩涡排水口,弧形排水桥,过滤柱,绿化种植盘和外排水管;所述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的内端侧边处通过混凝土镶嵌固定有两个对称的中防护板,且两个所述中防护板之间为混凝土渠道;所述混凝土渠道的底部平面上通过混...

【技术特征摘要】
1.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包括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稀桨封层,粗粒式沥青混合料,乳化沥青稀桨封层,透水垫层,水泥稳定碎石,路基配碎石,人行道路透水砖路面,中砂找平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人行道路面排水层,人行道下水口,下水管,分隔绿化带,缓冲储水槽,中防护板,防护格栅,支撑板,路牙石,混凝土渠道,导流体,渠内排水管,对接透水垫层,渠内排水口,漩涡排水口,弧形排水桥,过滤柱,绿化种植盘和外排水管;所述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的内端侧边处通过混凝土镶嵌固定有两个对称的中防护板,且两个所述中防护板之间为混凝土渠道;所述混凝土渠道的底部平面上通过混凝土嵌封有与绿化种植盘相互间隔的渠内排水口;所述渠内排水口的底部与渠内排水管相连通;所述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的两侧与人行道路透水砖路面相交处通过混凝土固定连接有路牙石,且路牙石下方的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中埋设有漩涡排水口,并且漩涡排水口的下端又与埋设在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中的外排水管相连通;所述人行道路透水砖路面的外侧为人行道路面排水带,且人行道路面排水带的结构为人行道下水口和分隔绿化带相互间隔排列的方式;所述人行道下水口的下端与埋设在人行道路面排水带土层中的下水管相连通;所述下水管的下端连接在外排水管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的铺设厚度为4CM,且车行道排水沥青路面的下方依次铺设有0.5CM的稀桨封层、8CM的粗粒式沥青混合料、0.6CM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文健
申请(专利权)人:汤文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