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的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421357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2 2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属于城市道路排水及雨水利用技术领域,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路面维持不变,在机动车道外侧沿道路平牙处和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道路平牙处均设置集水边沟,在集水边沟上覆盖缝隙盖板;沿集水边沟的每隔五至六米设置清淤井,集水边沟与圆形渗蓄水罐、方形渗蓄水罐之间分别通过斜向的收集管连接,集水边沟通过溢流管连接市政雨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系统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不改变既有下水系统,有效减轻下游排水负担,避免路面初期雨水污染对下游水体的污染,不对既有路面及乔木种植造成扰动,施工便捷,无需封闭道路,不对交通造成干扰,节约水资源,具备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道路排水及雨水利用
,具体涉及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技术背景近年来,强降雨导致的道路积水是影响行人出行、甚至危及城市交通安全的顽疾,在我国城市具有普遍性,一方面,传统的沥青或水泥路面地表排水只能通过雨水口进行,耗时较长且容易产生气阻,排水不畅导致路面积水,不仅会造成车辆轮胎打滑成为安全隐患,积水较多地段,严重地还会造成车辆泡水报废,污染物溢出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城市道路绿地灌溉需求量大,然而传统排水系统与道路绿化灌溉系统缺少关联,降雨积水不能很好应用与灌溉绿化,造成资源浪费。如何解决城市道路积水和道路绿地缺水的两难境地,成为当代城市道路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现有技术中,针对既有城市道路路面完整且交通流量较大,不适宜进行路面改造的城市路段,解决路面积水的改造方式对现状道路扰动较大,如加粗传统排水管道的改造方式不仅会破坏既有路面,导致工程量大,也需要封闭路面进行施工,对日常交通秩序造成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针对既有城市道路路面完整且交通流量较大,不适宜进行路面改造的城市路段,解决道路排水的同时,将雨水就地收集至侧分带、人行道下存储渗透,补充道路绿地的灌溉用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的施工方法。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既有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所述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路面维持不变,在所述的机动车道外侧沿道路平牙处和所述的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道路平牙处均设置集水边沟,在集水边沟上覆盖缝隙盖板;沿集水边沟每隔五至六米设置清淤井,清淤井与集水边沟连通,在清淤井的上方覆盖清淤井盖板;机动车道外侧沿道路平牙处的每个清淤井处设有配合使用的圆形渗蓄水罐,圆形渗蓄水罐埋设在侧分带的既有乔木之间;非机动车道外侧与人行道相接处沿道路平牙处的每个清淤井处设有配合使用的方形渗蓄水罐,方形渗蓄水罐埋设在人行道的既有乔木之间;集水边沟与圆形渗蓄水罐、方形渗蓄水罐之间分别通过斜向的收集管连接,在与集水边沟相接处的收集管口处设有截污篮;所述的集水边沟通过溢流管连接市政雨水管。所述的缝隙盖板为矩形盖板,在缝隙盖板两短边均分别开有深度为20mm,长度为200mm的凹槽,相邻两块缝隙盖板拼接时,相邻缝隙盖板的凹槽对接形成宽度为40mm的棱形缝隙,雨水通过棱形缝隙汇入集水边沟。所述的集水边沟为外径长度为900mm、宽度为300mm、深度为350mm的U型沟,集水边沟壁厚50mm;所述的缝隙盖板厚度为120mm,长度为900mm、宽度为300mm;在所述的缝隙盖板的两长边均开有50mm宽直角槽。所述的集水边沟沟体纵向搭接采用企口设计,集水边沟底部纵向一侧外突40mm,另一侧内凹40mm,形成企口。所述的清淤井深度为650mm、宽度为300mm、长度为900、壁厚为50mm;所述的清淤井盖板为混凝土材质,厚度为120mm、长度为900mm、宽度为300mm;在所述的清淤井盖板上开有三排五纵,共十五个直径50mm的圆孔。所述的收集管为内径100mm塑料管,收集管距离清淤井井底200mm;所述的溢流管为管径40mm塑料管,溢流管距离集水边沟上口20mm。所述的圆形渗蓄水罐外径为1200mm,高度为1200mm;方形渗蓄水罐外径长宽均为1200mm,高为1500mm;在所述的圆形渗蓄水罐和方形渗蓄水罐外周均分别包裹设置50mm厚粒径15~25mm碎石层。所述的集水边沟、缝隙盖板、清淤井、圆形渗蓄水罐和方形渗蓄水罐均为混凝土材质。所述的截污篮为半球形PE挂篮,截污篮挂篮口设十字形挂钩。所述的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在既有机动车道外侧沿道路平牙处埋放集水边沟和清淤井的施工步骤;在侧分带既有乔木之间埋放圆形渗蓄罐的施工步骤;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道路平牙处埋放集水边沟和清淤井的施工步骤;在人行道既有乔木之间埋放方形渗蓄罐的施工步骤。所述的机动车道外侧沿道路平牙处埋放集水边沟和清淤井及在侧分带下埋放圆形蓄水罐的施工步骤如下:1)揭开现有机动车道外侧沿道路路牙,下挖350mm深沟槽,每株乔木之间对应的位置下挖650mm深沟槽;2)将预制的集水边沟和清淤井依次放入沟槽内;3)植树挖坑机首先在侧分带的乔木间打洞,两个乔木之间打一个洞,洞与清淤井位置相对应洞口之间距离5-6m,洞口直径为1300mm的圆形,深1800mm,并将洞口与机动车道相接一侧的土壤取出;4)在所打洞口底部铺设50mm厚粒径15~25mm碎石层;5)植树挖坑机将圆形渗蓄水罐置入洞中,将收集管安装至圆形渗蓄水罐与清淤井之间,周边填充50mm厚粒径15~25mm碎石层;6)在50mm厚粒径15~25mm碎石层上方铺设厚度为500mm的土壤;7)覆土后进行植被种植,圆形渗蓄水罐的安装能够补充侧分带乔木主要根系所能到达土层的含水量;所述的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道路平牙处埋放集水边沟和清淤井及在人行道下埋放方形蓄水罐的施工步骤如下:1)揭开既有非机动车道外侧沿道路路牙,下挖350mm深沟槽,每株乔木之间对应的位置下挖650mm深沟槽;2)将预制的集水边沟和清淤井依次放入沟槽内;3)在人行道乔木之间,揭开既有人行道道板,下挖洞口尺寸为1200mm*1200mm,深1800mm,并将洞口与非机动车道相接一侧的土壤取出;4)在所打洞口底部铺设50mm厚粒径15~25mm碎石层;5)植树挖坑机将方形渗蓄水罐置入洞中,将收集管安装至方形渗蓄水罐与清淤井之间,周边填充50mm厚粒径15~25mm碎石层;6)在50mm厚粒径15~25mm碎石层上方铺设厚度为500mm的土壤;7)在覆土中进行植被种植,方形渗蓄水罐的安装能够补充人行道乔木主要根系所能到达土层的含水量。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具备以下优势:(1)减轻市政排水压力,雨水收集量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0%,可抵御30年一遇的暴雨不积水;(2)道路绿化大乔木无需调整,仅就灌木栽植段与人行道局部微调;(3)不改变现有路面,故无需封闭施工,具有施工便捷、对于交通影响低的优势;(4)不改变既有下水系统,通过增设雨水滞留装置,有效避免或减少进入下水管网的雨水量,解决城市道路积水问题;(5)可以有效避免路面初期雨水污染对下游水体的污染;(6)道路雨水通过横坡就近排入集水边沟,可保证路面无积水;(7)消解了道路路面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雨水就地存储,为下游排水减轻负担;(8)解决了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并降低了清洁车辆的支出和水资源的消耗;(9)结合渗透性储水罐等,收集存储雨水,增大了雨水回渗土壤的比例;(10)系统完成了对侧分带植被的自组织灌溉,降低了人工灌溉的成本,节约了水资源;(11)土壤灌溉更加彻底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少量的人工浇灌和降雨很难使水到达一定深度的土层,这不利于乔木根系的生长,本工程系统的渗透式灌溉可以有效补充乔木主要根系所能到达土层的含水量;(12)均匀分布的独立渗储水罐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的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既有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13)、非机动车道(15)和人行道(1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动车道(13)、非机动车道(15)和人行道(16)路面维持不变,在所述的机动车道(13)外侧沿道路平牙处和所述的非机动车道(15)与人行道(16)之间道路平牙处均设置集水边沟(1),在集水边沟(1)上覆盖缝隙盖板(2);沿集水边沟(1)每隔五至六米设置清淤井(3),清淤井(3)与集水边沟(1)连通,在清淤井(3)的上方覆盖清淤井盖板(4);机动车道(13)外侧沿道路平牙处的每个清淤井(3)处设有配合使用的圆形渗蓄水罐(7),圆形渗蓄水罐(7)埋设在侧分带的既有乔木之间;方形渗蓄水罐(9)埋设在人行道(16)的既有乔木之间;集水边沟(1)与圆形渗蓄水罐(7)、方形渗蓄水罐(9)之间分别通过斜向的收集管(5)连接,在与集水边沟(1)相接处的收集管(5)口处设有截污篮(6);所述的集水边沟(1)通过溢流管(8)连接市政雨水管(10)。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既有城市道路包括机动车道(13)、非机动车道(15)和人行道(1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动车道(13)、非机动车道(15)和人行道(16)路面维持不变,在所述的机动车道(13)外侧沿道路平牙处和所述的非机动车道(15)与人行道(16)之间道路平牙处均设置集水边沟(1),在集水边沟(1)上覆盖缝隙盖板(2);沿集水边沟(1)每隔五至六米设置清淤井(3),清淤井(3)与集水边沟(1)连通,在清淤井(3)的上方覆盖清淤井盖板(4);机动车道(13)外侧沿道路平牙处的每个清淤井(3)处设有配合使用的圆形渗蓄水罐(7),圆形渗蓄水罐(7)埋设在侧分带的既有乔木之间;方形渗蓄水罐(9)埋设在人行道(16)的既有乔木之间;集水边沟(1)与圆形渗蓄水罐(7)、方形渗蓄水罐(9)之间分别通过斜向的收集管(5)连接,在与集水边沟(1)相接处的收集管(5)口处设有截污篮(6);所述的集水边沟(1)通过溢流管(8)连接市政雨水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缝隙盖板(2)为矩形盖板,在缝隙盖板(2)两短边均分别开有深度为20mm,长度为200mm的凹槽,相邻两块缝隙盖板(2)拼接时,相邻缝隙盖板(2)的凹槽对接形成宽度为40mm的棱形缝隙,雨水通过棱形缝隙汇入集水边沟(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边沟(1)为外径长度为900mm、宽度为300mm、深度为350mm的U型沟,集水边沟(1)壁厚50mm;所述的缝隙盖板(2)厚度为120mm,长度为900mm、宽度为300mm;在所述的缝隙盖板(2)的两长边均开有50mm宽直角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边沟(1)沟体纵向搭接采用企口设计,集水边沟(1)底部纵向一侧外突40mm,另一侧内凹40mm,形成企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淤井(3)深度为650mm、宽度为300mm、长度为900、壁厚为50mm;所述的清淤井盖板(4)为混凝土材质,厚度为120mm、长度为900mm、宽度为300mm;在所述的清淤井盖板(4)上开有三排五纵,共十五个直径50mm的圆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管(5)为内径100mm塑料管,收集管(5)距离清淤井(3)井底200mm;所述的溢流管(8)为管径40mm塑料管,溢流管(8)距离集水边沟(1)上口2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形渗蓄水罐(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玉宁成实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