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遮光膜及组装方法、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技术

技术编号:199022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遮光膜及组装方法、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将该复合遮光膜设置成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并分别在基材层下表面对应设有第一遮光层或第二遮光层,在第一基材层上还设有逼空区域,第二基材层覆盖在该逼空区域位置,并且第二遮光层从逼空区域中外露,两个基材层之间通过可拆装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装配时,可以将两层基材拆分开,分别针对于模组中的光学膜片组上不同的位置进行遮光处理,由于将不同位置的遮光层分开了设置,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准点进行粘合组装,从而解决了装配困难,容易出现组装偏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遮光胶对光学膜片组的遮光效果,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同时也降低了遮光胶的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遮光膜及组装方法、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遮光膜及组装方法、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全面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显示屏显示区域的占比越来越高,对于光学膜片的遮光胶的安装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目前的背光模组的显示区域上还设置了用于安装摄像头通孔区域,该区域也是需要进行遮光处理。针对于目前的这种背光结构,其遮光胶的安装方式是将所有的遮光胶按照对应的位置设置在一张PET膜材上,具体如图1所示,然后选择粘贴基准点进行粘贴,但是这种一体的遮光胶结构,遮光胶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是对于手机上的摄像头位置,由于精度和偏差的因缘,会导致其应用在不同的手机或者背光模组上粘合时,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贴歪贴斜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遮光膜及组装方法、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一体遮光胶,在安装时容易出现偏位,影响模组的光学效果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遮光膜,所述复合遮光膜包括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上设有逼空区域,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材片的下表面的第一遮光条;所述第二基材片覆盖于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处,且在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下表面中与所述逼空区域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遮光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条位于所述逼空区域内,且所述第二遮光条的最大面积小于所述逼空区域的面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与所述第二基材片之间还设有粘贴层,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基材片和所述第二基材片的粘合固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逼空区域的设置位置为与背光模组上摄像头对应的位置,且其形状与所述摄像头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遮光条穿过所述逼空区域粘贴与所述摄像头的边缘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均为一个时,所述第二基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粘贴层将所述第二遮光条固定在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第二基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粘贴层分别将不同形状的所述第二遮光条粘合于形状对应的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为一个时,所有的所述第二基材片一次从下往上依次叠放设置,且在除了设于最上面的一个所述第二基材片之外的其他第二基材片上均还设有第二逼空区域,所述第二基材片上的第二遮光条从所述第二逼空区域中裸露出来。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复合遮光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内设置有如上所述的显示组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复合遮光膜的组装方法,所述复合遮光膜包括设有逼空区域和第一遮光条的第一基材片,以及设有第二遮光条的第二基材片,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复合遮光膜的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相互分离;以所述第一基材片为基准,将所述第一基材片贴附在背光模组上,且所述第一遮光条分别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框体和光学膜片组粘合,使得所述背光模组的通孔通过所述逼空区域裸露出来;以所述第二基材片上的第二遮光条为基准,将所述第二遮光条穿过所述逼空区域贴附在所述通孔的位置上;通过设于所述第二基材片表面上的粘贴层将其粘合在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遮光膜及组装方法、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终端,将该复合遮光膜设置成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并分别在基材片下表面对应设有第一遮光条或第二遮光条,在第一基材片上还设有逼空区域,第二基材片覆盖在该逼空区域位置,并且第二遮光条从逼空区域中外露,两个基材片之间通过可拆装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装配时,可以将两层基材拆分开,分别针对于模组中的光学膜片组上不同的位置进行遮光处理,由于将不同位置的遮光条分开了设置,使得在装配时其工序更加简单,同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准点进行粘合组装,从而解决了装配困难,容易出现组装偏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遮光胶对光学膜片组的遮光效果,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效果,同时也降低了遮光胶的消耗。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遮光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遮光膜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基材片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材片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遮光膜的组装方法流程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遮光条的装配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遮光条的装配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遮光膜的另一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遮光胶的结构在组装时,容易造成装配位置偏移,而导致影响背光的光效果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有一个分层设置的复合遮光膜的背光模组。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框体11、设有通孔的光学膜片组12和复合遮光膜13;其中光学膜片组12设置在所述框体11内,并通过复合遮光膜13进行组装固定以及遮光处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合遮光膜13包括第一基材片131、第二基材片132,以及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基材片131和第二基材片132下表面的第一遮光条133和第二遮光条134,其中在第一基材片131上还设置有逼空区域136,所述第二基材片132覆盖于所述逼空区域136的位置上,并且第二遮光条134从所述逼空区域136中裸露出来,便于工作人员在粘贴时的对准操作,具体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合遮光膜13的第一遮光条133设于所述第一基材片131的外边缘位置,在组装时,所述第一遮光条133分别与所述框体11和光学膜片组12的外边缘粘合,将所述光学膜片组12固定于所述框体11内;所述第二遮光条134分别与所述通孔的边缘粘合。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遮光条133仅设置于第一基材片131上,并且用于对所述光学膜片12的边缘区域进行遮光处理,所述第二遮光条134仅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132上,并且用于对光学膜片组12中的通孔位置的边缘进行遮光处理。在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组12具体指的以下几种光学膜片:1、棱镜片:分为上棱镜片和下棱镜片两种,主要区别为基材上微结构方向的不同,为了提高正面辉度。其中棱镜片的主要材质为在PET基材上涂布覆盖锯齿状或波浪状的PMMA微结构。2、增亮片:借由光的折射与反射来达到凝聚光线、修正光的方向,提高正面辉度,以增加光线自扩散片射出后的使用效益,使能整体的背光模组的辉度提高60%-100%以上。其中增亮片主要以多元酯或聚碳酸酯为材料,其表面结构一般为棱形柱体或半圆柱体。3、扩散片:提供一个均匀的面光源,具体通过当微粒子分散在树指层之间时,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遮光膜包括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上设有逼空区域,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材片的下表面的第一遮光条;所述第二基材片覆盖于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处,且在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下表面中与所述逼空区域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遮光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遮光膜包括第一基材片和第二基材片;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上设有逼空区域,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材片的下表面的第一遮光条;所述第二基材片覆盖于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处,且在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下表面中与所述逼空区域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第二遮光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条位于所述逼空区域内,且所述第二遮光条的最大面积小于所述逼空区域的面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材片与所述第二基材片之间还设有粘贴层,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基材片和所述第二基材片的粘合固定。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逼空区域的设置位置为与背光模组上摄像头对应的位置,且其形状与所述摄像头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二遮光条穿过所述逼空区域粘贴与所述摄像头的边缘位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均为一个时,所述第二基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粘贴层将所述第二遮光条固定在所述逼空区域的位置上。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遮光膜,其特征在于,若在设置所述第二基材片和所述逼空区域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第二基材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片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粘贴层分别将不同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远江杨秀清陈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