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芬专利>正文

一种管材表面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6760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材表面处理领域,具体涉及管材表面处理方法,夹持机构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一段时间后,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第一支撑部和切换过程中会同时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随后夹持机构继续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第一、第二支撑部切换夹持待处理管材后,第一支撑部和待处理管材A之间的接触面就显露出来,夹持机构继续携带待处理管材A继续行走,第一支撑部和待处理管材A之间的夹持点也就得到了表面处理,从而避免夹持盲点。待处理管材A的外表面始终处于显露状态,可以充分进行表面处理,提高了管材表面处理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材表面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材表面处理领域,具体涉及管材表面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管材在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随着用途的不断延伸,对管材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些特殊工作场合,管材必须具备超强的耐腐蚀性能、耐磨性能、附着性能等等。而管材这些性能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能,同时取决于材料的表面性能。所以需要会对管材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管材表面处理需要使用专用夹具固定,那么夹具和管材的接触面就成了盲点,处理后的管材仍然存在少量缺陷,影响了管材的整体质量。造成管材局部抗点腐蚀等能力大大下降,缩短了管材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表面处理质量高,杜绝夹持盲点的管材表面处理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管材表面处理方法,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a、将待处理管材A放置在输送平台上的分料盘内;b、推料单元将分料盘内的待处理管材A推送至转运机构;c、夹持机构移动至转运机构上方,并将外套筒插入待处理管材A;d、夹持机构的动力源驱动第一支撑部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随后转运机构撤离;e、夹持机构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一段时间后,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第一支撑部和切换过程中会同时抵靠在待处理管材管腔内壁上,随后夹持机构继续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f、表面处理工序完成后,夹持机构携带待处理管材A从处理液池中提出,并且将处理后的待处理管材A放置在转运机构上,夹持机构的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依次与待处理管材A分离,然后外套筒从待处理管材A中抽离;g、夹持机构移动至与转运机构避让位置;h、转运机构将处理后的待处理管材A转运至下一工序。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第一、第二支撑部切换夹持待处理管材后,第一支撑部和待处理管材A之间的接触面就显露出来,夹持机构继续携带待处理管材A继续行走,第一支撑部和待处理管材A之间的夹持点也就得到了表面处理,从而避免夹持盲点。再加上第一、第二支撑部与待处理管材A的接触面位于管材内腔中,待处理管材A的外表面始终处于显露状态,可以充分进行表面处理,提高了管材表面处理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2、3是上料机构和转运机构的配合状态图;图4、5是转运机构和夹持机构的配合状态图;图6是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夹持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外套筒和挤压头的配合状态图;图9是外套筒和挤压头三种不用配合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0是转运机构两种不同截面尺寸状态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管材表面处理方法,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a、将待处理管材A放置在输送平台11上的分料盘12内;b、推料单元13将分料盘12内的待处理管材A推送至转运机构20)中;c、夹持机构30移动至转运机构20)上方,并将外套筒31插入待处理管材A;d、夹持机构30的动力源驱动第一支撑部34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随后转运机构20撤离;e、夹持机构30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一段时间后,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35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第一支撑部34和切换过程中会同时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随后夹持机构30继续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f、表面处理工序完成后,夹持机构30携带待处理管材A从处理液池中提出,并且将处理后的待处理管材A放置在转运机构20上,夹持机构30的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35、第一支撑部34依次与待处理管材A分离,然后外套筒31从待处理管材A中抽离;g、夹持机构30移动至与转运机构20避让位置;h、转运机构20将处理后的待处理管材A转运至下一工序。所述的转运机构20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待处理管材A的圆形或矩形的管状区域B,管状区域B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管状区域B的截面尺寸略大于待处理管材A的外径,多个管状区域B组成方格状,夹持机构30上设置多个矩阵状布置的外套筒31,外套筒31的个数和位置均与管状区域B对应。所述的夹持机构30固定在水平移动机构上,夹持机构30包括固定单元36和用于驱动固定单元36上下移动的驱动单元60,固定单元36上设置有多个外套筒31,多个外套筒31呈矩阵状分布,其位置、数量均与转运机构20的管状区域B对应。所述的转运机构20还包括翻转单元40,翻转单元40驱动转运机构20水平放置或是竖直放置,当转运机构20水平放置时管状区域B的管长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布置且管状区域B开口朝向上料机构10;当转运机构20竖直放置时,管状区域B的管长方向沿着竖直方向布置且矩形管状区域B开口朝上。所述的夹持机构30还包括设置在外套筒31内腔中的挤压头32,挤压头32固接驱动单元60,驱动单元60驱动挤压头32上下移动,第一支撑部34和第二支撑部35沿着外套筒31的筒长方向自上而下间隔布置,外套筒31的筒壁上设置有供第一支撑部34和第二支撑部35穿过的孔/缺口33,该孔/缺口33连通外套筒31内外壁,第一支撑部34/第二支撑部35的一端抵靠在挤压头32上,另一端呈自由悬伸状,所述的挤压头32上设有用于挤压第一支撑部34/第二支撑部35的凸部321和用于避让第一支撑部34的凹部322,其中凹部322位于上方,凸部321位于下方,所述的凸部321的竖向尺寸大于第一支撑部34和第二支撑部35之间的间距。所述的夹持机构30共设有两个且呈上下布置,两个夹持机构30上的外套筒31位置一一对应,位于上方的夹持机构30为上夹持机构30a,位于下方的夹持机构30为下夹持机构30b,下夹持机构30b的驱动单元60固定在上夹持机构30a的顶部,下夹持机构30b的固定板361和驱动板37均通过吊杆38固连下夹持机构30b的驱动单元60上;所述的步骤d中,待转运机构20撤离后,下夹持机构30b的驱动单元60驱动下夹持机构30b的外套筒31插入待处理管材A的下端管腔内,随后驱动单元60驱动下夹持机构30b的第一支撑部34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所述的步骤e中,夹持机构30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一段时间后,上夹持机构30a和下夹持机构30b上的动力源均驱动其上的第二支撑部35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步骤a和b中所述的分料盘12包括置于输送平台11上的浅口底盘121和盖在浅口底盘121上的振动盖板122,所述的振动盖板122上设有多个等间距布置得弧形凹槽123,弧形凹槽123的槽长方向垂直于输送平台11的输送方向,弧形凹槽123的截面为小半圆结构,弧形凹槽123的槽口朝下,且槽口宽度尺寸和待处理管材A的尺寸吻合,所述的振动盖板122边振动边盖在浅口底盘121上。所述的转运机构20由两组梳齿板20a垂直插接组成,所述的梳齿板包括梳齿底板21和多个梳齿22,多个梳齿22呈矩阵状间隔布置在梳齿底板21上,两组梳齿板上的梳齿垂直交叉插置后构成多个截面面积相等的矩形腔,转运机构20还包括托板23,托板23覆盖在矩形腔的一端,托板23固接在齐相邻的梳齿底板21上,托板23和矩形腔围合构成管状区域B。所述的梳齿22的截面为凸轮或偏心轮,梳齿22铰接固定在梳齿底板21上,梳齿22的转轴连接动力源,所述的每一根梳齿22的转轴上均设置有蜗轮23,每一行梳齿22的蜗轮23均通过同一根蜗杆24进行驱动,多根蜗杆24呈一排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材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a、将待处理管材A放置在输送平台(11)上的分料盘(12)内;b、推料单元(131)将分料盘(12)内的待处理管材A推送至转运机构(20)中;c、夹持机构(30)移动至转运机构(20)上方,并将外套筒(31)插入待处理管材A;d、夹持机构(30)的动力源驱动第一支撑部(34)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随后转运机构(20)撤离;e、夹持机构(30)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一段时间后,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35)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第一支撑部(34)和切换过程中会同时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随后夹持机构(30)继续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f、表面处理工序完成后,夹持机构(30)携带待处理管材A从处理液池中提出,并且将处理后的待处理管材A放置在转运机构(20)上,夹持机构(30)的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35)、第一支撑部(34)依次与待处理管材A分离,然后外套筒(31)从待处理管材A中抽离;g、夹持机构(30)移动至与转运机构(20)避让位置;h、转运机构(20)将处理后的待处理管材A转运至下一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材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a、将待处理管材A放置在输送平台(11)上的分料盘(12)内;b、推料单元(131)将分料盘(12)内的待处理管材A推送至转运机构(20)中;c、夹持机构(30)移动至转运机构(20)上方,并将外套筒(31)插入待处理管材A;d、夹持机构(30)的动力源驱动第一支撑部(34)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随后转运机构(20)撤离;e、夹持机构(30)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一段时间后,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35)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第一支撑部(34)和切换过程中会同时抵靠在待处理管材A管腔内壁上,随后夹持机构(30)继续携带待处理管材A在处理液池中行走;f、表面处理工序完成后,夹持机构(30)携带待处理管材A从处理液池中提出,并且将处理后的待处理管材A放置在转运机构(20)上,夹持机构(30)的动力源驱动第二支撑部(35)、第一支撑部(34)依次与待处理管材A分离,然后外套筒(31)从待处理管材A中抽离;g、夹持机构(30)移动至与转运机构(20)避让位置;h、转运机构(20)将处理后的待处理管材A转运至下一工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材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运机构(20)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待处理管材A的圆形或矩形的管状区域B,管状区域B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管状区域B的截面尺寸略大于待处理管材A的外径,多个管状区域B组成方格状,夹持机构(30)上设置多个矩阵状布置的外套筒(31),外套筒(311)的个数和位置均与管状区域B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材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持机构(30)固定在水平移动机构上,夹持机构(30)包括固定单元(36)和用于驱动固定单元(36)上下移动的驱动单元(60),固定单元(36)上设置有多个外套筒(31),多个外套筒(31)呈矩阵状分布,其位置、数量均与转运机构(20)的管状区域B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材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运机构(20)还包括翻转单元(40),翻转单元(40)驱动转运机构(20)水平放置或是竖直放置,当转运机构(20)水平放置时管状区域B的管长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布置且管状区域B开口朝向上料机构(10);当转运机构(20)竖直放置时,管状区域B的管长方向沿着竖直方向布置且矩形管状区域B开口朝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材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持机构(30)还包括设置在外套筒(31)内腔中的挤压头(32),挤压头(32)固接驱动单元(60),驱动单元(60)驱动挤压头(32)上下移动,第一支撑部(34)和第二支撑部(35)沿着外套筒(31)的筒长方向自上而下间隔布置,外套筒(31)的筒壁上设置有供第一支撑部(34)和第二支撑部(35)穿过的孔/缺口(33),该孔/缺口(33)连通外套筒(31)内外壁,第一支撑部(34)/第二支撑部(35)的一端抵靠在挤压头(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芬
申请(专利权)人:郭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