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5019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0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向料棒中接种香菇菌种时,料棒每2400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
,尤其是涉及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
技术介绍
香菇是好气性真菌,其生长活动需要充足的氧气,才能保证自身的活力而增强代谢能力,形成旺盛的生长机制。若营养生长长期缺氧,就会阻碍菌丝体呼吸代谢的正常进行,抑制香菇菌丝体的发育,诱导杂菌发生而造成香菇烂棒。因此,对袋栽香菇实施刺孔增氧技术措施,可大大增强菌丝体的生长活力和代谢能力,促进菌丝体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转化和吸收作用。袋栽香菇技术又称代料香菇栽培技术。河南省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该项技术,并迅速发展成为具有河南特色的大袋小拱棚开口出菇的栽培技术。在这项技术的接种制棒发菌管理环节中,早形成了一套刺孔管理技术,即“三次刺孔法:待发菌块直径10cm左右时,用牙签一样粗细的竹针第一次刺孔;待发菌块菌丝即将连接时用织衣针一样粗细的竹针第二次刺孔;待发菌透料时,用筷子一样粗细的竹针刺孔,这次刺孔又称“转色孔”。如上文所述,刺孔的作用在于改善菌棒透气状况,加快发菌进程,并满足菌棒转色和菌丝生理成熟的需要。因为菌棒的菌丝生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菌棒转色,这三者既要求一定的温度条件,又要求一定的透气性。然而生产实践证明,长期以来,这套刺孔管理技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第一、二次刺孔,稍有不慎会触及新料,导致污染发生杂菌,发菌失败;二是第三次刺孔,虽已发菌透料,但因刺孔过多过深,会导致高温烧菌,轻者减产,严重者烂棒失收。综上,传统刺孔栽培技术容易引入外在风险,导致生产不可控。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不刺孔的栽培手段代替了传统刺孔栽培技术,因此具有省时省工、无安全隐患、稳产性好、产量高等优点。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向料棒中接种香菇菌种时,料棒每2400cm2的栽培表面积内设有12~14个接种穴位;并且在所述接种后的培养管理过程中不刺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穴位实现了增氧目的,该手段代替了传统技术中的刺孔手段,在后续培养管理中无需刺孔,因此不会引入刺孔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稳产性,同时能够提高产量、缩短工时。因此,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的香菇生产技术生产效益更高,在市场上更具有吸引力。本专利技术在接种时,穴位的数量是相对栽培表面积而言,栽培表面积越大,接种穴位相应增多;栽培表面积减小,接种穴位相应减少。但单位表面积内接种的穴位数量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若穴位数过少,则持续供给氧的量减少,不利于香菇菌丝生长。若穴位数过多,则培养基质的保水性急速降低,也不利于香菇菌丝生长。经考察,单位表面积内接种的穴位数量需控制在本专利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内。此外,以上栽培方法还可从其他方面改进,具体如下。优选地,每个所述接种穴位的直径为2~3cm,优选2.5~3cm。由于每个接种穴位即为一个供氧口,因此穴位的尺寸也对香菇菌的繁殖生长有影响。经考察,每个所述接种穴位的直径为2~3cm时,栽培时间更短,生物学效率也更高。更优选的直径为2.5~3cm。优选地,向料棒中接种香菇菌种时,料棒每2400cm2的栽培表面积内设有12~13个接种穴位。优选地,所述接种穴位的分布方式为:行等间距排布、列等间距排布或圆周上均匀分布。以上分布均为规则性分布,有利于控制产品品质的一致性,避免同一批次栽培的香菇质量差异过大。优选地,每个所述接种穴位的深度为2.5~3.5cm,优选3~3.5cm。经考察,每个所述接种穴位的深度为2.5~3.5cm时,栽培时间更短,生物学效率也更高。更优选的深度为3~3.5cm。优选地,所述接种时所用的培养基基质主要由以下成分组成:按重量份数计,木屑70~90份、麦麸15~25份、石膏0.5~1.5份。以上培养基基质的配方简单,成本低,取材容易,对于批量化生产香菇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优选地,所述培养基主要由以下成分组成:按重量份数计,木屑70~80份、麦麸20~25份、石膏0.5~1份。优选地,所述培养基基质的含水量为50%~60%,优选55%~60%。基质的含水量影响到装袋后料棒的透气性,不可过湿,以50%~60%为宜,更优选55%~60%。优选地,所述接种之前,还对所述培养基进行灭菌;所述灭菌的方法优选为:将培养基基质加热至98~100℃,保持12小时以上。严格的灭菌可以提高稳产性,做到从源头切断生产污染。优选地,所述香菇菌株为雨花5号。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适宜各种型号的香菇菌种,例如雨花5号或L808。优选地,所述接种为秋季8月中旬至9月中旬。本专利技术的栽培方法更适宜秋季的栽培,秋季栽培时通常秋末冬初即可出菇。需注意出菇过程中,采取泡水和注水方法,要使培养基达到一定的含水量,不可偏干。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达到了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以不刺孔栽培手段代替了传统刺孔栽培手段,不仅解决了刺孔引入安全风险的问题,而且提高了产量、生产效率、生物学效率;因此,相比传统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先进性,对市场更具吸引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视为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实施例1供试菌株:雨花5号。试验处理和方法1、采用折径21cm×60cm×0.005cm塑料袋。常规法接种,采用大袋小棚层架式出菇模式,开口破膜出菇。供试配方为木屑79%、麦麸20%、石膏1%。按供试配方准备主辅料,拌料、装袋后常压蒸汽灭菌。接种穴(打穴器陀螺形,直径2.5cm,深3cm)采用12穴,后期培养管理中不刺孔。记录接种速度、不刺孔节省用工、首采日期、头茬生物学效率、二茬生物学效率、三茬生物学效率和总生物学效率。2、栽培季节安排按豫南通常秋栽代料香菇,定于9月16日制棒接种,年前转色成熟并开始出菇,翌年5月出菇结束。3、制棒按培养基配方(供试配方为木屑79%、麦麸20%、石膏1%)称取原辅材料放入搅拌机加水搅拌均匀,达到含水量适宜。采用折径21cm×60cm×0.005cm塑料袋。培装袋要求密实,长短和每棒湿重要相同。装袋后常压蒸汽灭菌,以料温为准,当下部(由下往上第二层)料温达100℃时,保持12h停火,再焖4h出锅。从点火至停火22~28h。装袋、灭菌要在同一天进行,以减少操作造成的误差。4、接种培养操作技术接种箱消毒后无菌操作接种。接种按试验设计进行养。接种穴(打穴器陀螺形,直径2.5cm,深3cm)采用12穴,接种后空调室或塑料棚培养。5、菌棒培养料棒接种后根据发菌动态,进行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既要观测气温,又要观测料温6、出菇管理秋末冬初至翌年3月15日,这个低温季节菌棒带袋开口出菇,菇棚不遮荫,以接纳太阳能增温;3月15日以后菇棚要遮荫降温,并对菌棒实施脱袋后出菇管理。出菇过程中,采取泡水和注水方法,要使菌棒达到一定的含水量,不可偏干。7、采收当子实体8分成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料棒中接种香菇菌种时,料棒每2400cm2的栽培表面积内设有12~14个接种穴位;并且在所述接种后的培养管理过程中不刺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代料栽培香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料棒中接种香菇菌种时,料棒每2400cm2的栽培表面积内设有12~14个接种穴位;并且在所述接种后的培养管理过程中不刺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接种穴位的直径为2~3cm,优选2.5~3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料棒中接种香菇菌种时,料棒每2400cm2的栽培表面积内设有12~13个接种穴位;所述接种穴位的分布方式为:行等间距排布、列等间距排布或圆周上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接种穴位的深度为2.5~3.5cm,优选3~3.5cm。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时所用的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应香龚凤萍竹玮段庆虎尹川川上官端琳张宗源黄本良胡臣学王庆志
申请(专利权)人: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