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流装置及一种无轨电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4097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受流装置,包括五连杆机构和集电头,五连杆机构包括底座、转动杆、拉杆、上杆和下杆,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底座和拉杆铰接,上杆的一端与拉杆铰接,上杆的外延端设有集电头,下杆的两端分别与上杆和底座铰接,下杆连接有动力驱动装置以带动下杆绕底座转动以带动集电头沿靠近或远离供电轨的方向移动。应用该受流装置,通过动力驱动装置带动下杆沿底座转动,使得与下杆连接的上杆向上移动,进而带动与上杆连接的拉杆绕与转动杆的铰接点旋转,通过上述五连杆结构将集电头与站台的接触运动分解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进而保证受流装置与站台平稳接触,减少受流装置对站台支架的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受流装置及一种无轨电车
本技术涉及无轨电车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受流装置,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受流装置的无轨电车。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储能式电动公交车辆应运而生,所谓储能式电动公交车辆是指使用超级电容来存储电能作为动力进行牵引,采用车顶受流器受流及回流,并利用乘客在站台上下车的几十秒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充电,一次充电可保证储能式电动公交车辆运行至下一站再进行充电。在现有的受流器中,比较典型的是采用四杆结构和曲柄滑块结构实现受流器升起,受流器首先升起和然后横向移动与供电轨接触,将供电轨的电流传送到公交车上,如下图1、2所示。该产品不足是弹簧拉杆结构重量大,结构布置比较复杂。受流器弓头部分与站台接触时有冲击,降低产品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流装置,以解决现有受流器弓头与站台接触时有冲击、降低产品寿命且结构复杂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受流装置的无轨电车。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受流装置,包括五连杆机构和集电头,所述五连杆机构包括底座、转动杆、拉杆、上杆和下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上杆的一端与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上杆的外延端设有所述集电头,所述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杆和所述底座铰接,所述下杆连接有动力驱动装置以带动所述下杆绕所述底座转动以带动所述集电头沿靠近或远离供电轨的方向移动。优选地,所述底座与所述转动杆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集电头水平运动时所述拉杆带动所述转动杆转动压缩所述弹性件。优选地,所述上杆和所述集电头铰接固定,所述上杆和所述集电头间设有用于补偿所述受流装置与供电轨间相对误差的弹性补偿件。优选地,所述动力驱动装置具体为气缸,所述气缸的伸出端与所述下杆铰接连接。优选地,所述弹性件具体为弹簧。一种受流装置,包括五连杆机构和集电头,所述五连杆机构包括底座、转动杆、拉杆、上杆和下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上杆的一端与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上杆的外延端设有所述集电头,所述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杆和所述底座铰接,所述下杆连接有动力驱动装置以带动所述下杆绕所述底座转动以带动所述集电头沿靠近或远离供电轨的方向移动。应用本技术提供的受流装置,通过动力驱动装置带动下杆沿底座转动,使得与下杆连接的上杆向上移动,进而带动与上杆连接的拉杆绕与转动杆的铰接点旋转,实现设置在上杆的外延端的集电头的垂直向上运动,当动力驱动装置继续带动下杆绕底座旋转时,通过拉杆带动转动杆绕底座旋转,实现集电头的水平运动,通过上述五连杆结构将集电头与站台的接触运动分解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进而保证受流装置与站台平稳接触,减少受流装置对站台支架的冲击。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无轨电车,包括电车本体,该无轨电车包括上述任一种受流装置,该受流装置设置在电车本体的上方,由于上述的受流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受流装置的无轨电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受流装置的降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受流装置的升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供电轨1、固定支架2、动力驱动装置3、弹性件4、转动杆5、拉杆6、上杆7、集电头8、下杆9、底座10。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受流装置,以解决现有受流器弓头与站台接触时有冲击、降低产品寿命且结构复杂的问题。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受流装置的降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受流装置的升弓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受流装置,包括五连杆机构和集电头8,五连杆机构包括底座10、转动杆5、拉杆6、上杆7和下杆9,转动杆5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0和拉杆6铰接,上杆7的一端与拉杆6铰接,上杆7的外延端设有集电头8,下杆9的两端分别与上杆7和底座10铰接,下杆9连接有动力驱动装置3以带动下杆9绕底座10转动以带动集电头8沿靠近或远离供电轨1的方向移动。在站台一侧一般设有与集电头8配合的固定支架2和供电轨1,动力驱动装置3可优选为液压缸、油缸或气缸等,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自行设置相应的动力驱动装置3,动力驱动装置3的一端与底座10铰接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下杆9,通过动力驱动装置3带动,下杆9绕底座10旋转,带动与下杆9铰接的上杆7移动,上杆7的外延端设有集电头8,二者优选为铰接固定,上杆7带动集电头8向上运动且上杆7的一端与拉杆6铰接,故带动拉杆6绕其与转动杆5的铰接点转动,完成集电头8的向上运动,当集电头8沿固定支架2横向移动时,动力驱动装置3继续带动下杆9绕底座10转动,拉杆6带动转动杆5绕底座10转动,至集电头8与供电轨1接触,将供电轨1的电能通过受流器传输至车辆,实现受流。应用本技术提供的受流装置,通过动力驱动装置3带动下杆9沿底座10转动,使得与下杆9连接的上杆7向上移动,进而带动与上杆7连接的拉杆6绕与转动杆5的铰接点旋转,实现设置在上杆7的外延端的集电头8的垂直向上运动,当动力驱动装置3继续带动下杆9绕底座10旋转时,通过拉杆6带动转动杆5绕底座10旋转,实现集电头8的水平运动,通过上述五连杆结构将集电头8与站台的接触运动分解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进而保证受流装置与站台平稳接触,减少受流装置对站台支架的冲击。具体的,底座10与转动杆5间连接有弹性件4,集电头8水平运动时拉杆6带动转动杆5转动压缩弹性件4。当动力驱动装置3驱动下杆9转动时,五杆结构向上运动,转动杆5在弹性件4的作用下,保持静止,集电头8实现向上运动,当集电头8沿固定支架2横向移动时,动力驱动装置3驱动下杆9继续转动,拉杆6作用在转动杆5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4对转动杆5的作用力,直至集电头8与供电轨1接触。弹性件4可具体为弹簧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进行设置。进一步地,上杆7和集电头8铰接固定,上杆7和集电头8间设有用于补偿受流装置与供电轨1间相对误差的弹性补偿件,弹性补偿件优选为橡胶弹性补偿件,以在受流装置与供电轨1接触时减少冲击,且使得集电头8与供电轨1能够稳定接触,保证受流效果。在一种实施例中,动力驱动装置3具体为气缸,气缸的伸出端与下杆9铰接连接,如图1所示,受流装置安装在车顶,当车辆进站时,气缸左端同期,驱动下杆9顺时针转动,驱动五杆结构向上运动,转动杆5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当集电头8接近站台支架时,气缸从右端通气,气缸实现制动,集电头8与固定支架2缓慢接触,减少受流器对站台支架的冲击。当集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五连杆机构和集电头,所述五连杆机构包括底座、转动杆、拉杆、上杆和下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上杆的一端与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上杆的外延端设有所述集电头,所述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杆和所述底座铰接,所述下杆连接有动力驱动装置以带动所述下杆绕所述底座转动以带动所述集电头沿靠近或远离供电轨的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五连杆机构和集电头,所述五连杆机构包括底座、转动杆、拉杆、上杆和下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上杆的一端与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上杆的外延端设有所述集电头,所述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杆和所述底座铰接,所述下杆连接有动力驱动装置以带动所述下杆绕所述底座转动以带动所述集电头沿靠近或远离供电轨的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转动杆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集电头水平运动时所述拉杆带动所述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丰张彦林林平彭宝林熊玉玲周洁陈敏坚李军孙宁王秋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