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流系统的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08584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受流系统的定位装置,其组成是:a、受流系统(P)的一条供电线路(A)的始端(A1)与供电电源的一端(U1)相连,受流系统(P)的另一条供电线路(B)的末端(B2)与供电电源的另一端(U2)相连;b、一条供电线路(A)上的始端(A1)、末端(A2)与一电压测量装置(T1)的两输入端相连,另一条供电线路(B)上的始端(B1)、末端(B2)与另一电压测量装置(T2)的两输入端相连;c、一电压测量装置(T1)及另一电压测量装置(T2)的输出端与信息处理系统的输入端相连。该种装置测量方便、简单,测量结果可靠,精度高,成本低,易于维护、抗干扰性能强。(*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受流系统的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受流系统是从供电线路中获取能量并沿供电线路运动的装置,向受流系统供电的供电线路则与地面保持静止关系,受流系统受流的方式可以是接触式也可以是非接触式。通常的受流系统有磁悬浮列车、电力机车、数控机床。 受流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检测其位置。现有的检测方法有;光电感应定位、微波定位、接近传感器定位、交叉感应回线定位、GPS定位等。其中GPS定位方法成本高,且不能满足小距离的精确测距要求;而其它检测方法则必须在线路沿线每隔一定的距离布置多个传感器及相应的信号接收设备,其结构复杂,可靠性差,设备昂贵,成本高。有些传感器还需要带电工作,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维护成本。并且传感器装置是间隔布置的,得到的位置数据是不连续的,要获得较精确的位置数据,必须以增加传感器装置的数量为代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受流系统的定位装置,该种装置测量定位方便、简单,测量结果可靠,精度高,成本低,易于维护、抗干扰性能强。 本技术实现其专利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受流系统的定位装置,其组成是 a、受流系统的一条供电线路的始端与供电电源的一端相连,受流系统(P)的另一条供电线路的末端与供电电源的另一端相连; b、一条供电线路上的始端、末端与一电压测量装置的两输入端相连,另一条供电线路上的始端、末端与另一电压测量装置的两输入端相连; c、一电压测量装置及另一电压测量装置的输出端与信息处理系统的输入端相连。 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原理是 参见图1的本技术电气原理图,由于装置中供电电源的一端与一条供电线路的始端相连,供电电源的另一端与另一条供电线路的末端相连,因此当受流系统从供电线路上受流工作时,电流的方向为一条供电线路的始端流向受流系统即从图中的首端流向末端,再从受流系统流向另一条供电线路的末端即从图中L2的首端流向末端。此时,受流系统与一条供电线路的末端之间的线路中无电流通过,受流系统与另一条供电线路的始端之间的线路中也无电流通过。故当前时刻一条及另一条供电线路上两端的电压Vp、分别是受流系统与一条供电线路的始端与受流系统之间即两端之间的电压降、受流系统与另一条供电线路的末端即1^两端之间的电压降。根据欧姆定律<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formula>1^两端的电阻I^为<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formula>, L2两端的电阻R2为<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formula>再利用供电线路电阻值的计算公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formula>其中P 、 S分别为供电线路的电阻率和截面积,L为线路的长度。根据这些关系,可推导出A = JK (A + 4)。其中k为一条供电线路的始端与受流系统之间的距离,L1+L2为已、十「2知的一条或另一条供电线路始端与末端间的总距离。因此,本技术通过两个电压测量装置测得某一时刻一条和另一条供电线路上两端的电压K、、,将该两电压值K、 v2送入信息处理系统,由信息处理系统根据公式A = ^ ; (A + 4)即可计算出受流系统距离供电线路始端的距离L"也就确定了受流系统在供电线路上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装置仅需采用电缆将电源接在一条供电线路的始端和另一条供电线路的末端上,并采用两个电压测量装置测出二条供电线路两端的电压值即可由信息处理系统得出受流系统的位置。它无需在供电线路沿线布置大量的测量装置,成本低;所获取的信号不用无线传输,抗干扰性能强,可靠性高;整个装置中有线连接的电压测量装置及信号处理系统可置于室内,而无需设在室外的受流系统及供电线路旁,易于维护,并且抗干扰性能也好。 二、当采用常规的供电方法即电源两端向两条供电线路的同一端进行同位供电,则这两条供电线路流过电流的部分的长度相等,电压值也相等,无法通过两个电压值相除得到线路上有电流流过的线路部分的长度,而只能通过测试电流值在通过电流值与流过电流的线路长度关系,求出长度,而实时电流值将受到负载及接触状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这使得线路长度的测试变得几乎不可能。而本技术巧妙地通过电源两端分别向一条线路的始端及另一条供电线路的末端的错位供电方式,使两条线路上电流流过的长度不等,由其电压降产生的电压值也不相等,从而将两条供电线路两端的电压值相比即可算出线路上有电流流过的线路长度,也即受电装置的位置。从而测试结果仅与受电装置的位置有关,而与受电装置的负载变化、接入性能变化及电阻率等影响电流值的因素无关,消除了这些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其测试结果精确、可靠。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气原理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电流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一种受流系统的定位装置,其组成是 a、受流系统P的一条供电线路A的始端A与供电电源的一端^相连,受流系统P的另一条供电线路B的末端B2与供电电源的另一端U2相连; b、一条供电线路A上的始端A^末端A2与一电压测量装置1\的两输入端相连,另一条供电线路B上的始端Bp末端B2与另一电压测量装置T2的两输入端相连; c、一电压测量装置1\及另一电压测量装置T2的输出端与信息处理系统的输入端相连。 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如图1所示 由于供电电源的一端Ul与一条供电线路A的始端&相连,另一端U2与另一条供电线路B的末端B2相连,因此当受流系统P从供电线路上受流工作时,电流的方向(图中的箭头方向)为一条供电线路A的始端&流向受流系统P即从图中的首端流向末端,再从受流系统P流向另一条供电线路B的末端82即从图中L2的首端流向末端。此时,受流系统P与一条供电线路A的末端A2之间的线路中无电流通过,受流系统P与另一条供电线路B的始端B工之间的线路中也无电流通过。故电压测量装置1\、12分别测得的两条供电线路A、B上&与4、B工与B2两端的电压Vp、分别是受流系统P与一条供电线路A的始端&与受流系统P之间即两端之间的电压降、受流系统P与另一条供电线路B的末端82即L2两端之间的电压降。根据欧姆定律^ = "^,1^两端的电阻I^为《=;丄2两端的电阻R2为= ^再利用供电线路电阻值的计算公式W = ^ ,其中p 、 S分别为供电线路的电阻率和截面积,L为线路的长度。根据这些关系,可推导出^ = : (A十4)。其中Kl十 21^为一条供电线路的始端与受流系统之间的距离,L一1^为已知的一条或另一条供电线路始端与末端间的总距离。因此,本技术通过电压测量装置测出某一时刻一条和另一条供电线路上两端的电压V"、,再由信息处理系统计算即可得到受流系统P与一条供电线A始端A的距离Lp也即确定了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受流系统的定位装置,其组成是:a、受流系统(P)的一条供电线路(A)的始端(A↓[1])与供电电源的一端(U↓[1])相连,受流系统(P)的另一条供电线路(B)的末端(B↓[2])与供电电源的另一端(U↓[2])相连;b、一条供电线路(A)上的始端(A↓[1])、末端(A↓[2])与一电压测量装置(T↓[1])的两输入端相连,另一条供电线路(B)上的始端(B↓[1])、末端(B↓[2])与另一电压测量装置(T↓[2])的两输入端相连;c、一电压测量装置(T↓[1])及另一电压测量装置(T↓[2])的输出端与信息处理系统的输入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清张昆仑董金文王滢郭小舟靖永志刘放张湘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