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3462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左端油管、电机左端导油管、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电机定子轭部外表面导油槽、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电机绕组左侧端部、电机右端油管、电机右端导油管、电机右端导油管喷油口、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电机绕组右侧端部和电机导油管进油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直接油冷散热结构的电机,避免使用间接水冷而额外增加水冷套及水冷套固定套等部件,降低了体积和质量,避免间接冷却所导致的散热不足或不均匀的问题出现,且因其对电机定子轭部及绕组两侧端部设有专用冷却油管及油流道,可满足车用工况频繁变化的散热需求,同时其采用内置油管及油流道的结构方式,减少零部件数量与整体轮廓体积,增加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电驱系统
,具体为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以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鉴于当前社会环境问题,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发展是缓解能源、气候问题的有效解决问题之一,针对新能源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是其驱动核心,电机的高性能要求,以及高功率密度比的需求趋势越来越强烈。由于新能源汽车所需的车用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比要求越来越高,高功率密度比、高性能要求的适合新能源汽车复杂工况供给需求的驱动电机成为设计的趋势之一,驱动电机采用永磁结构,带载运行时会产生高损耗热量,为提高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比或是转矩质量比,降低驱动部件的损耗和有效对电机部件进行散热成为研究对象的趋势越来越强,新型的电机冷却技术引起广泛关注。由于驱动电机的高载荷运转,随性能要求提高,电机内部承受越来越大的温度极限,转子中永磁体材料一般极限温度180℃左右,具有不抗高温和高温易退磁的特性,而定子与绕组侧的温度通常是整个电机最为凸显的温度极限,温度过高会破坏绕组侧的绝缘层从而导致漏电短路等安全故障,在驱动电机设计中一般采用间接定子水冷的散热结构,目的是降低电机损耗引起高温升的破坏,但为了满足高功率密度比、有效对电机高温区域充分散热的要求,当电机达到一定的高功率密度比的要求,现有的传统冷却方式很难满足要求,即使特殊水冷结构可以满足要求,但也会带来加工精度高和装配要求高的问题,其次也会造成电机内部零部件材料要求的提升和成本提高,增加设计与样机量产匹配的难度,此外,由于散热和冷却问题而引起的电机电磁设计和控制难度,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具体驱动电机设计方案中得到综合考虑并加以解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左端油管、电机左端导油管、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电机定子轭部外表面导油槽、电机定子轭部内置轴向导油槽、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电机绕组左侧端部、电机右端油管、电机右端导油管、电机右端导油管喷油口、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和电机绕组右侧端部,所述电机左端油管和电机右端油管通过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流槽连接有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且电机左端油管和电机右端油管的内表面设置有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电机右端导油管喷油口、喷向定子外表面两侧的喷油口和定子轭部轴向导流槽,所述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和电机右端导油管喷油口直接喷油至电机绕组右侧端部和电机绕组左端端部,所述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流槽的内侧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槽,且在定子外表面两侧设置有直接喷油口,且电机定子轭部的内侧设置有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流槽,所述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流槽左右两侧的端面处分别设置有定子轭部左端喷油口和定子轭部右端喷油口,且定子轭部左端喷油口和定子轭部右端喷油口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电机绕组左端端部和电机绕组右侧端部;电机左端导油管的上端设置有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且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通过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连接有电机右端进油口,所述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的下端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口和喷向定子外表面两侧的喷油口,且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口的下端设置有定子轭部嵌入导油槽,且定子轭部嵌入导油槽两侧的定子端面处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左端喷油口和定子轭部右端喷油口,所述电机左端导油管和电机右端导油管的内侧分别均布设置有左端油管喷油口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电机绕组左侧端部通过定子轭部连接有电机绕组右侧端部,且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油槽左右两侧的端面处分别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和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所述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和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定子轭部,且定子轭部的内部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导油槽,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导油槽的外侧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槽;电机绕组左侧端部通过电机定子轭部连接有电机绕组右端端部,且电机定子绕组左侧端部和定子绕组右端端部的上端处均设置有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电机定子轭部的两侧端面处且位于电机定子轭部内置轴向导油槽的两侧设置有定子轭部两端端面喷向端部的喷油口,所述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的上端设置有电机左端导油管、电机右端导油管和电机导油管进油口,且电机左端导油管、电机右端导油管和电机导油管进油口之间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所述电机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底部的中端设置有定子轭部内轴向导油槽,且定子轭部内轴向导油槽的内表面设置有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油槽至轭部内导油口,所述电机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油槽底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喷向定子绕组端部外表面的喷油口,所述电机绕组左侧端部和电机绕组右端端部的上方设置有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且电机中心部位设置有电机转轴。优选的,所述电机左端油管与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之间还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和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流槽,且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处设置有电机右端油管,且电机左端油管和电机右端油管内侧设置有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优选的,所述电机绕组左端端部和电机绕组右侧端部的上方圆周布置有电机左端油管和电机右端油管,且电机左端油管和电机右端油管的内表面均圆周布置有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优选的,所述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与左端油管喷油口之间以及电机右端进油口与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之间均连接有电机左端导油管和电机右端导油管,且电机左端导油管和电机右端导油管的底部均设置有电机导油管底部断口处。优选的,所述电机绕组左侧端部与电机左端导油管之间以及电机绕组右端端部与电机右端导油管之间均连接有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和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且电机右端导油管和电机左端导油管在圆周底部处均设置有电机导油管底部断口处。优选的,所述电机轭部外表面导油槽内侧中间部位设置有电机轭部嵌入周向导油槽,且在轭部外表面两侧处设置有喷向电机定子轭部外表面两侧的喷油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采用直接油冷散热结构的电机,避免使用间接水冷而额外增加水冷套及水冷套固定套等部件,降低了体积和质量,避免间接冷却所导致的散热不足或不均匀的问题出现,且因其对电机定子轭部及绕组两侧端部设有专用冷却油管及油流道,可满足车用工况频繁变化的散热需求,同时其采用内置油管及油流道的结构方式,减少零部件数量与整体轮廓体积,增加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避免满额运行条件下发热部件的温升破坏危险,而且,其与传统水冷电机、不直接对绕组端部冷却结构的相比,具有体积小、功率密度大、重量轻、高散热量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机定子与绕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冷却油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定子轭部及绕组端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总体冷却结构的外轮廓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机左端油管、2定子轭部左端喷油口、3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流槽、4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槽、5电机定子轭部、6定子轭部轴向导流槽、7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流槽、8定子轭部右端喷油口、9电机右端油管、10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11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12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左端油管(1)、电机左端导油管(16)、电机定子外表面导油槽(3)、电机定子轭部导油槽(7)、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28)、电机绕组左侧端部(35)、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36)、电机轴向导油槽内置两侧喷油口(15)、电机定子轭部中间入口导油槽(31)、电机定子轭部中间部位上端入油口(20)、电机右端油管(9)、电机右端导油管(25)、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33)、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11)和电机绕组右侧端部(4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左端油管(1)和电机右端油管(9)通过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流槽(3)连接有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10),且电机左端油管(1)和电机右端油管(9)的内表面设置有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14)、电机右端导油管喷油口(11),所述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3)内表面设置有喷向定子外表面两侧的喷油口(15)和定子轭部周向导流槽(6),所述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14)和电机右端导油管喷油口(11)直接喷油至电机绕组右侧端部(12)和电机绕组左端端部(13),所述定子轭部轴向导流槽(6)的外侧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槽(4),且电机定子轭部(5)的内侧设置有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流槽(7),所述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流槽(7)左右两侧的出口处分别设置有定子轭部左端喷油口(2)和定子轭部右端喷油口(8),且定子轭部左端喷油口(2)和定子轭部右端喷油口(8)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电机绕组左端端部(13)和电机绕组右侧端部(12);电机左端导油管(16)的上端设置有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17),且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17)通过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19)连接有电机右端进油口(24),所述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19)的内侧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口(21)和喷向定子外表面两侧的喷油口(22),且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口(21)的下端设置有定子轭部嵌入导油槽(20),所述电机左端导油管(16)和电机右端导油管(25)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左端油管喷油口(18)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23)、且在底部位置设置有油管断口处(26);电机绕组左侧端部(27)通过定子轭部(30)连接有电机绕组右侧端部(34),且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油槽(32)左右两侧的出口处分别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28)和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33),所述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28)和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33)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定子轭部(30),且定子轭部(30)的内部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周向导油槽(31),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周向导油槽(31)的外侧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槽(29);电机绕组左侧端部(35)通过电机定子轭部(41)连接有电机绕组右端端部(46),且电机定子轭部(41)左右两侧的电机绕组左侧端部(35)、电机绕组右侧端部(46)的上端均设置有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36)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45),电机定子轭部(41)的内侧且位于电机轭部内侧的周导油槽(39)的两侧设置有定子轭部两端喷向绕组端部的喷油口(43),所述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36)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45)的外围部位设置有电机左端导油管(37)、电机右端导油管(47)和电机导油管进油口(44),且电机左端导油管(37)、电机右端导油管(47)和电机导油管进油口(44)之间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38),所述电机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38)内侧的中端部位设置有定子轭部内置轴向导油槽(39),且定子轭部内轴向导油槽(39)的外表面设置有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油槽至轭部内导油口(40),所述电机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油槽(38)内侧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喷向定子外表面的喷油口(42),所述电机绕组左侧端部(35)和电机绕组右端端部(46)的上方设置有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36)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45),所述电机左端导油管(37)和电机右端导油管(47)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油管断口处(49,)且电机中心部位设置有电机转轴(4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主驱动电机特殊的油冷散热结构,包括电机左端油管(1)、电机左端导油管(16)、电机定子外表面导油槽(3)、电机定子轭部导油槽(7)、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28)、电机绕组左侧端部(35)、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36)、电机轴向导油槽内置两侧喷油口(15)、电机定子轭部中间入口导油槽(31)、电机定子轭部中间部位上端入油口(20)、电机右端油管(9)、电机右端导油管(25)、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33)、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11)和电机绕组右侧端部(4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左端油管(1)和电机右端油管(9)通过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流槽(3)连接有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10),且电机左端油管(1)和电机右端油管(9)的内表面设置有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14)、电机右端导油管喷油口(11),所述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3)内表面设置有喷向定子外表面两侧的喷油口(15)和定子轭部周向导流槽(6),所述电机左端导油管喷油口(14)和电机右端导油管喷油口(11)直接喷油至电机绕组右侧端部(12)和电机绕组左端端部(13),所述定子轭部轴向导流槽(6)的外侧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槽(4),且电机定子轭部(5)的内侧设置有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流槽(7),所述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流槽(7)左右两侧的出口处分别设置有定子轭部左端喷油口(2)和定子轭部右端喷油口(8),且定子轭部左端喷油口(2)和定子轭部右端喷油口(8)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电机绕组左端端部(13)和电机绕组右侧端部(12);电机左端导油管(16)的上端设置有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17),且电机冷却油管进油口(17)通过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19)连接有电机右端进油口(24),所述定子轭部外表面轴向导油槽(19)的内侧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口(21)和喷向定子外表面两侧的喷油口(22),且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口(21)的下端设置有定子轭部嵌入导油槽(20),所述电机左端导油管(16)和电机右端导油管(25)的内表面分别设置有左端油管喷油口(18)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23)、且在底部位置设置有油管断口处(26);电机绕组左侧端部(27)通过定子轭部(30)连接有电机绕组右侧端部(34),且定子轭部内嵌轴向导油槽(32)左右两侧的出口处分别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28)和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33),所述电机定子轭部左侧喷油口(28)和电机定子轭部右侧喷油口(33)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定子轭部(30),且定子轭部(30)的内部设置有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周向导油槽(31),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周向导油槽(31)的外侧设置有电机定子轭部中间部位入油槽(29);电机绕组左侧端部(35)通过电机定子轭部(41)连接有电机绕组右端端部(46),且电机定子轭部(41)左右两侧的电机绕组左侧端部(35)、电机绕组右侧端部(46)的上端均设置有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36)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45),电机定子轭部(41)的内侧且位于电机轭部内侧的周导油槽(39)的两侧设置有定子轭部两端喷向绕组端部的喷油口(43),所述电机左端油管喷油口(36)和电机右端油管喷油口(45)的外围部位设置有电机左端导油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立军周荣晖祁坤高鹏
申请(专利权)人:浩夫尔动力总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