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组车辆及其主吸能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2109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动车组车辆的主吸能器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溃缩外壳;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具有至少两根可沿轴向运动的导向杆的导向机构;分别设于所述溃缩外壳的前后两端、且分别与所述导向机构的前端和后端相连的前端法兰和安装座;其中,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的固定法兰;全部所述导向杆由前至后依次套设,且位于后端的所述导向杆套设于与所述固定法兰固定的基座中;多组分别将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导向杆固定的固定部,且由前至后的不同组所述固定部的剪切力值依次增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主吸能器装置的动车组车辆。上述主吸能器装置,能够防止在受到较大横向力时单侧折弯,且减小压溃后导向杆的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车组车辆及其主吸能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动车组车辆及其主吸能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根据EN15227标准要求,动车组车辆需要满足两列车相对36km/h速度碰撞吸能要求。动车组车辆一般采用头车I位端配置自动车钩、防爬器吸能单元、主吸能器单元,中间车车端配置半自动车钩或半永久牵引杆来满足能量吸收要求。目前大部分的吸能结构方案为,为保证吸能结构在预期的方向稳定压溃吸能,一般都采用一级导向杆,如十字型材或圆柱杆或柱体进行引导变形。如此设置,一级导向需要比吸能行程更长的空间,在安装时或在发生变形时,会占用后方较大空间;此外,压溃吸能后导向杆会造成后方不能布置设备或者设备损坏,且较长的导向杆影响吸能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车组车辆及其主吸能器装置,能够防止在受到较大横向力时单侧折弯,且减小压溃后导向杆的占用空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动车组车辆的主吸能器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溃缩外壳;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具有至少两根可沿轴向运动的导向杆的导向机构;分别设于所述溃缩外壳的前后两端、且分别与所述导向机构的前端和后端相连的前端法兰和安装座;其中,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的固定法兰;全部所述导向杆由前至后依次套设,且位于后端的所述导向杆套设于与所述固定法兰固定的基座中;多组分别将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导向杆固定的固定部,且由前至后的不同组所述固定部的剪切力值依次增大。优选地,所述溃缩外壳的材质为蜂窝铝板,且所述溃缩外壳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多个包绕其四周的溃缩棱。优选地,所述前端法兰具有多个安装通孔,多个前端螺栓的螺杆分别穿过每个所述安装通孔,且与所述导向机构的前端相连;多个所述前端螺栓的头部均抵于所述前端法兰的外侧,实现所述前端法兰与所述导向机构的连接。优选地,所述安装座设有用以供所述固定法兰嵌入、且避免所述固定法兰沿轴向运动的阶梯孔,所述阶梯孔设有多个安装过孔,多个后端螺栓的螺杆分别穿过每个所述安装过孔,且与所述固定法兰相连;多个所述后端螺栓的头部均抵于所述安装座的外侧,实现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固定法兰的连接。优选地,所述导向机构具体包括两根所述导向杆,分别为位于前端的第一导向杆和位于后端的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杆中,且所述第一导向杆内部还设有沿轴向设置的加强杆,第一固定部将所述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和所述第一导向杆固定;所述第二导向杆通过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座中,且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剪切力值小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剪切力值。优选地,所述加强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导向杆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导向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导向杆的长度,所述加强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基座的轴向长度。优选地,所述基座、所述第二导向杆、所述加强杆和所述第一导向杆的横截面均呈圆形。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为沿径向分布的剪切螺栓。优选地,所述溃缩外壳的横截面呈矩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动车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主吸能器装置。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主吸能器装置,由于导向杆由前至后依次套设,且由前至后的不同组固定部的剪切力值依次增大,使得主吸能器装置在受到横向冲击力时,由于多根导向杆的存在而降低单侧折弯的可能性;同时,两根导向杆可以实现两级吸能,利用导向杆的轴向运动所产生的压溃重叠区,能够减小主吸能器装置在受到压溃后导向杆占用的空间的50%。尤其对于铰接车辆,中间车的车端为铰接转向架,无法布置车钩及其他吸能单元,只靠头车配置自动车钩和防爬器不能满足两车相对36km/s速度碰撞要求(EN15227标准及TSI要求),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吸能器装置能够较好的进行能量吸收,且结构合理,占用空间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的吸能配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主吸能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爆炸图;图4为图3中的导向机构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车辆的吸能配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主吸能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爆炸图;图4为图3中的导向机构的爆炸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主吸能器装置,其可应用于双流制铰接式城际动车组,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动车组车辆的头车布置一个自动车钩300、两个防爬器200、两个主吸能器装置100共三种吸能装置。自动车钩300采用压溃装置行程400mm,压溃触发力1300kN;防爬器200的压溃行程700mm,压溃触发力750kN/个;主吸能器装置100的行程500mm,压溃触发力750kN/个。针对主吸能器装置100,包括溃缩外壳1、导向机构5、前端法兰6和安装座4;溃缩外壳1具有内腔,内腔设置导向机构5,导向机构5包括至少两根导向杆,两根相邻的导向杆相互嵌套,且能够沿轴向运动。其中,溃缩外壳1的横截面可以呈矩形,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导向杆的个数可以为两根,也可以为三根;本文以两根为例重点描述;溃缩外壳1的前端设置前端法兰6,溃缩外壳1的后端设置安装座4。其中,本文中的前端是指以说明书附图2为例,右侧的一端即为前端,左侧的一端即为后端。前端法兰6与导向机构5的前端固定,安装座4与导向机构5的后端固定。溃缩外壳1的材质可以为蜂窝铝板,且溃缩外壳1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多个包绕其四周的溃缩棱,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对于采用蜂窝铝板的溃缩外壳1,溃缩外壳1的整体刚度较差,为了防止主吸能器装置100受到横向冲击时发生单侧折弯,影响能量吸收,需要增强主吸能器装置100的整体刚度,因此在溃缩外壳1的内部设置了导向机构5。当主吸能器装置100压溃吸能时,导向机构5会突出安装座4,占用较大的空间,为了与避免车辆其他部件干涉,需要车辆预留较大的空间用于吸能器压溃吸能。如果采用一根导向杆,主吸能器装置100压溃后,后部需要占用一倍的压溃行程,考虑司机室内部空间小,无法腾出较大空间用于主吸能器装置100的压溃,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设计结构,以减小吸能器压溃后导向杆占用的空间。由此,本专利技术设置的两根导向杆,充分利用压溃重叠区,减小吸能器压溃后导向杆占用的空间。具体来说,导向机构5包括固定法兰51,固定法兰51连接于安装座4,两根导向杆分别为第一导向杆56和第二导向杆53,第一导向杆56位于前端,第二导向杆53位于后端。参考说明书附图3与附图4,第一导向杆56套设于第二导向杆53中,且第一导向杆56内部还设有沿轴向设置的加强杆55,第一固定部54将第二导向杆53、加强杆55和第一导向杆56三者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动车组车辆的主吸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的溃缩外壳(1);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具有至少两根可沿轴向运动的导向杆的导向机构(5);分别设于所述溃缩外壳(1)的前后两端、且分别与所述导向机构(5)的前端和后端相连的前端法兰(6)和安装座(4);其中,所述导向机构(5)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座(4)的固定法兰(51);全部所述导向杆由前至后依次套设,且位于后端的所述导向杆套设于与所述固定法兰(51)固定的基座(511)中;多组分别将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导向杆固定的固定部,且由前至后的不同组所述固定部的剪切力值依次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动车组车辆的主吸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的溃缩外壳(1);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具有至少两根可沿轴向运动的导向杆的导向机构(5);分别设于所述溃缩外壳(1)的前后两端、且分别与所述导向机构(5)的前端和后端相连的前端法兰(6)和安装座(4);其中,所述导向机构(5)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座(4)的固定法兰(51);全部所述导向杆由前至后依次套设,且位于后端的所述导向杆套设于与所述固定法兰(51)固定的基座(511)中;多组分别将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导向杆固定的固定部,且由前至后的不同组所述固定部的剪切力值依次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吸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外壳(1)的材质为蜂窝铝板,且所述溃缩外壳(1)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多个包绕其四周的溃缩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吸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法兰(6)具有多个安装通孔,多个前端螺栓(7)的螺杆分别穿过每个所述安装通孔,且与所述导向机构(5)的前端相连;多个所述前端螺栓(7)的头部均抵于所述前端法兰(6)的外侧,实现所述前端法兰(6)与所述导向机构(5)的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吸能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4)设有用以供所述固定法兰(51)嵌入、且避免所述固定法兰(51)沿轴向运动的阶梯孔,所述阶梯孔设有多个安装过孔,多个后端螺栓(2)的螺杆分别穿过每个所述安装过孔,且与所述固定法兰(51)相连;多个所述后端螺栓(2)的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匡希超帅纲要岳译新黄豪罗宝苏永章曾文娟刘旭李涛佘江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