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256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8:4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板以及功能组件,承重板设置于承重架上,功能组件设置于承重架中且至少被承重板部分覆盖,承重板用于支撑传送带,承重板覆盖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开口,以至少部分暴露功能组件。本申请通过承重架顶部的承重板支撑传送带,以免传送带松弛影响传动效率;另外本申请的承重板上设有开口,可以通过开口对传送带内部的部件进行维护,提高搬运器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
本申请涉车辆搬运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
技术介绍
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是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结果,立体停车设备的发展在国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30~40年的历史,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均已获得了成功。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机械立体停车设备,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程。由于很多新建小区内住户与车位的配比为1:1,为了解决停车位占地面积与住户商用面积的矛盾,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存取车成为了制约立体车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车辆搬运器性能的高低则决定了存取车效率。目前的车辆搬运器没有针对传送带皮带支撑和对传送带内部结构维护的结构,使得传送带容易松弛,传送带内部的结构不易维护,进而影响搬运器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及搬运器,能够提高搬运器的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板以及功能组件,承重板设置于承重架上,功能组件设置于承重架中且至少被承重板部分覆盖,承重板用于支撑传送带,承重板覆盖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开口,以至少部分暴露功能组件。其中,承重架包括多条相互垂直的主梁和次梁,次梁搭载在主梁上,以形成网格状的承重架,次梁平行于承重架的平移方向,功能组件包括多个与主梁平行的传动轴和滚动装置,传动轴用于滚动装置转动,进而带动承重架平移,传动轴与次梁铰接,承重板的开口位于传动轴与次梁铰接处的上方,以将传动轴与次梁的铰接处暴露。其中,传动轴上设有同步卡槽,相邻的传动轴上的同步卡槽通过同步带连接,开口位于同步卡槽的上方,以将同步卡槽暴露。其中,同步带的下方设有滚筒,滚筒用于支撑同步带,开口位于滚筒的上方。其中,承重架靠近承重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凸起部,承重板靠近承重架的一侧设有多个与凸起部对应的凹槽,凸起部嵌入凹槽。其中,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位于承重架两侧且相互平行的挡边梁和支撑梁,挡边梁与主梁垂直,挡边梁与支撑梁的两端分别沿相互背离的方向突出承重架的两端,挡边梁与支撑梁的两端用于承载传送带的皮带轴。其中,承重板的两侧与挡边梁和支撑梁通过螺接的方式连接,承重板上设有通孔,承重板通过通孔与承重架螺纹连接。其中,挡边梁与支撑梁的高度高于承重板的上表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搬运器,搬运器包括以上的传送带支撑组件。其中,搬运器包括传送带,传送带的皮带主动轴和皮带从动轴分别位于承重架的两端,且传送带的皮带主动轴和皮带从动轴的各一端分别与承重架两侧的挡边梁与支撑梁的一端连接,各另一端与承重架两侧的挡边梁与支撑梁的另一端连接,传送带的皮带包覆承重架和皮带主动轴和皮带从动轴。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板以及功能组件,承重板设置于承重架上,功能组件设置于承重架中且至少被承重板部分覆盖,承重板用于支撑传送带,承重板覆盖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开口,以至少部分暴露功能组件。本申请通过承重架顶部的承重板支撑传送带,以免传送带松弛影响传动效率;另外本申请的承重板上设有开口,可以通过开口对传送带内部的部件进行维护,提高搬运器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搬运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搬运器搬运车辆时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搬运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搬运器在第二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搬运器中第一传送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搬运器中第三传送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搬运器在第一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搬运器在第三驱动装置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图1是本申请搬运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搬运器搬运车辆时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搬运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1包括搬运器主体2、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以及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分别位于搬运器主体2的两端,且分别与搬运器主体2活动连接。搬运器主体2用以承载车辆5,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用以与搬运器主体2配合以将车辆5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主体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以及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以及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对称分布,搬运器1可以通过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搬运器主体2的配合将车辆5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也可以通过通过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和搬运器主体2的配合将车辆5从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一侧搬运至搬运器主体2,即车辆5可以从搬运器1的任一端进入,避免搬运器1调整位置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了搬运器1的效率。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搬运器1只包括搬运器主体2和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不设置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即车辆5只能从搬运器主体2的一侧进入,但由于少了一个轮胎夹持装置,可以减小搬运器1的体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轮胎夹持装置的个数和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器主体2包括位于左右两侧且相互平行的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的运输方向与车辆进出搬运器1的方向平行。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可以为传送带或履带等装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在第一运输带21的方向上靠近或远离搬运器主体2。进一步的,轮胎夹持装置3的两侧上设有夹持臂31,夹持臂31的位置与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对应。两个夹持臂31在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靠近或远离搬运器主体2时,分别靠近或远离搬第一运输带21和第二运输带22,配合以夹持或松开车辆5的两侧轮胎51。在两个夹持臂31和第一运输带21以及第二运输带22配合以夹持轮胎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搬运器主体2相互靠近,通过两个夹持臂31和第一运输带21以及第二运输带22配合,将轮胎51搬运至第一运输带21以及第二运输带22上。第二轮胎夹持装置4的结构与工作方式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输带21包括长度相同的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二传送带212,第一传送带211和第二传送带212的传送方向位于同一直线,第一传送带211位于第二传送带212的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第二运输带22包括长度相同的第三传送带221和第四传送带222,第三传送带221和第四传送带222的传送方向位于同一直线,第三传送带221位于第四传送带222靠近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输带21分别由两个传送带组成,因此,当车辆5从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处进入搬运器主体2时,则是由第一轮胎夹持装置3和第一传送带211以及第三传送带221的配合将车辆5搬运至搬运器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板以及功能组件,所述承重板设置于所述承重架上,所述功能组件设置于所述承重架中且至少被所述承重板部分覆盖,所述承重板用于支撑传送带,所述承重板覆盖所述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开口,以至少部分暴露所述功能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送带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支撑组件包括承重架、承重板以及功能组件,所述承重板设置于所述承重架上,所述功能组件设置于所述承重架中且至少被所述承重板部分覆盖,所述承重板用于支撑传送带,所述承重板覆盖所述功能组件的位置设有开口,以至少部分暴露所述功能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架包括多条相互垂直的主梁和次梁,所述次梁搭载在所述主梁上,以形成网格状的所述承重架,所述次梁平行于所述承重架的平移方向,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多个与所述主梁平行的传动轴和滚动装置,所述传动轴用于所述滚动装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承重架平移,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次梁铰接,所述承重板的所述开口位于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次梁铰接处的上方,以将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次梁的铰接处暴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带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上设有同步卡槽,相邻的所述传动轴上的所述同步卡槽通过同步带连接,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同步卡槽的上方,以将所述同步卡槽暴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带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的下方设有滚筒,所述滚筒用于支撑所述同步带,所述开口位于所述滚筒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架靠近所述承重板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昊马杏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怡丰智能车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