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叠合柱、钢筋混凝土柱及装配式建筑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1283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预制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柱及钢筋混凝土柱。所述预制叠合柱,包括壳体和钢筋骨架;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空腔,所述钢筋骨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壳体的外壁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柱生产过程中,在钢筋骨架的内侧支模方便、简单、快捷,能够实现对壳体的一次性浇筑,无需分步进行,不仅能保障壳体的厚度一致,还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批量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叠合柱、钢筋混凝土柱及装配式建筑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预制件
,特别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柱、钢筋混凝土柱及装配式建筑体。
技术介绍
混凝土叠合柱是一种通过预制柱体四周外侧混凝土层,并围合形成中心用于现场浇筑施工混凝土浇筑腔。目前,传统叠合柱中的主要缺点为,由于空腔内的箍筋,导致无法安装内部模板,难于生产,主要生产方式有离心法和四边逐一分别浇筑法,其中离心法需要专用的离心机且容易在离心过程中因离心不均导致薄弱层,为了保证叠合柱的四周外侧混凝土层的厚度一致采用四边逐一分别浇筑法,四边逐一分别浇筑法则需要逐一浇筑柱子的四个边,且待每边浇筑混凝土达到硬化强度后才可浇筑下一面,费时、费工,不利于工厂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柱、钢筋混凝土柱及装配式建筑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叠合柱生产费时、费工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柱,包括:壳体和钢筋骨架;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空腔,所述钢筋骨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壳体的外壁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体积不小于所述预制叠合柱总体积的50%。进一步地,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纵筋以及沿所述纵筋的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纵筋连接的多个箍筋组件;每个所述箍筋组件均包括外围箍筋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围箍筋的靠近所述空腔的一侧的内围箍筋。进一步地,所述外围箍筋以及所述内围箍筋均至少为四边形;所述外围箍筋的每条边上至少设有一个所述内围箍筋的顶角。进一步地,所述外围箍筋为四边形,所述内围箍筋为四边形,所述内围箍筋的四个顶点一一位于所述外围箍筋的四个边的中点。进一步地,所述外围箍筋为四边形,所述内围箍筋为八边形,所述内围箍筋中的间隔设置的四个边与所述外围箍筋的四个边一一重合。进一步地,所述外围箍筋为正方形,所述内围箍筋为正八边形。进一步地,所述外围箍筋为正方形,所述内围箍筋的与所述外围箍筋的一个角对应的边长投影至所述外围箍筋边长上的长度与所述外围箍筋的边长之比不大于0.35。进一步地,所述纵筋与所述箍筋组件焊接。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柱,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柱。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体,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柱。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柱,钢筋骨架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与壳体的外壁之间,则钢筋骨架完全包裹在壳体的内部,不伸出壳体外,则钢筋骨架呈中空环形,其内侧为完全空腔,不存在妨碍整个内模板或者内模芯设置的阻挡物。则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叠合柱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直接在钢筋骨架的内侧设置完整的内模板或者设置完整内模芯,在钢筋骨架的外侧设置外模板,完整的内模板或者设置完整内模芯能够与外模板构成一次性建筑生成壳体的模具。直接向内模板与外模板之间或者内模芯与外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将钢筋骨架包裹住的壳体,待壳体硬化后去除内模板或者抽去模芯,壳体的内壁围成用于现场浇筑施工混凝土的空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叠合柱生产过程中,在钢筋骨架的内侧支模方便、简单、快捷,能够实现对壳体的一次性浇筑,无需分步进行,不仅能保障壳体的厚度一致,还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批量化生产。再有,在施工过程中,预制叠合柱的壳体充当了柱的浇筑模板,从而无需对柱进行大量支模,无需大量钢筋绑扎,进而大大节省劳动力,提高施工效率,节约耗材、减少扬尘和建筑垃圾;现场浇筑施工混凝土使预制叠合柱、以及板连接贯通成整体,结构受力性能与普通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当,强度高,整体性能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在工厂中对叠合柱进行预制,则易保障叠合柱表面平整度、垂直度,施工质量好,能够保障后期现场浇筑施工混凝土形成柱的强度和质量;预制叠合柱的壳体内形成空腔则预制叠合柱的整体重量轻,方便运输。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柱的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柱的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预制叠合柱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壳体;20-钢筋骨架;30-空腔;21-纵筋;22-箍筋组件;221-外围箍筋;222-内围箍筋;100-预制叠合柱;200-施工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柱的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预制叠合柱的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预制叠合柱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柱,包括壳体10和钢筋骨架20;壳体10内形成有空腔50,钢筋骨架20设置在壳体10的内壁与壳体10的外壁之间。本实施例中,成品预制叠合柱中,钢筋骨架20设置在壳体10的内壁与壳体10的外壁之间,则钢筋骨架20完全包裹在壳体10的内部,不伸出壳体10外,则钢筋骨架20呈中空环形,其内侧为完全空腔,不存在妨碍整个内模板或者内模芯设置的阻挡物。则本实施例提供的叠合柱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直接在钢筋骨架20的内侧设置完整的内模板或者设置完整内模芯,在钢筋骨架20的外侧设置外模板,完整的内模板或者设置完整内模芯能够与外模板构成一次性建筑生成壳体10的模具。直接向内模板与外模板之间或者内模芯与外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将钢筋骨架20包裹住的壳体10,待壳体10硬化后去除内模板或者抽去模芯,壳体10的内壁围成用于现场浇筑施工混凝土200的空腔50。本实施例提供的预制叠合柱生产过程中,在钢筋骨架20的内侧支模方便、简单、快捷,能够实现对壳体10的一次性浇筑,无需分步进行,不仅能保障壳体10的厚度一致,还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批量化生产。再有,在施工过程中,预制叠合柱的壳体10充当了柱的浇筑模板,从而无需对柱进行大量支模,无需大量钢筋绑扎,进而大大节省劳动力,提高施工效率,节约耗材、减少扬尘和建筑垃圾;现场浇筑施工混凝土200使预制叠合柱、以及板连接贯通成整体,结构受力性能与普通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当,强度高,整体性能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在工厂中对叠合柱进行预制,则易保证叠合柱表面平整度、垂直度,施工质量好,能够保障后期现场浇筑施工混凝土200形成柱的强度和质量;预制叠合柱的壳体10内形成空腔则预制叠合柱的整体重量轻方便运输。其中,壳体10的外形可以呈三角形、矩形、菱形、椭圆形或者圆形等。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空腔的体积不小于预制叠合柱总体积的50%。本实施例中,空腔50的体积不小于预制叠合柱总体积的50%,现场浇筑施工混凝土200的体积大于整个柱的体积的50%,则预制叠合柱的重量轻,运输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纵筋21的数量纵筋21的数量以及设置方式均可以根据具体建筑情况来设置。例如纵筋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叠合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钢筋骨架;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空腔,所述钢筋骨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壳体的外壁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叠合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钢筋骨架;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空腔,所述钢筋骨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壳体的外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体积不小于所述预制叠合柱总体积的50%。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预制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骨架包括纵筋以及沿所述纵筋的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纵筋连接的多个箍筋组件;每个所述箍筋组件均包括外围箍筋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围箍筋的靠近所述空腔的一侧的内围箍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叠合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箍筋以及所述内围箍筋均至少为四边形;所述外围箍筋的每条边上至少设有一个所述内围箍筋的顶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叠合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伯禹王洪强曹计栓李伟马荣全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