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0941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缓冲吸能装置,包括防护板;导向框架,紧固连接于防护板的一侧;安装座,套设于导向框架上且可沿导向框架作轴向滑动;以及吸能元件,防护板、导向框架与安装座围合形成有容置腔,吸能元件填充于容置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导向框架与吸能元件配合,导向框架既可作为吸能元件的防护壳体又可作为引导吸能元件叠缩变形方向的导向件,通过导向框架将吸能元件套设在内,以防止吸能元件因受到垂直于轴向的垂向承载而发生破坏,并且吸能元件只能沿导向框架后退的方向进行叠缩变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缓冲吸能装置无法兼顾垂向承载和避免在铝蜂窝材料内部开孔的技术问题,使得吸能元件的变形稳定可控,无需额外增加导向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吸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被动安全防护装置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缓冲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缓冲吸能装置作为保护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终极卫士,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车辆、高层建筑电梯井等领域。目前,由于铝蜂窝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吸能比高、变形可控等优点,因此被作为吸能元件广泛地应用在缓冲吸能装置中,但是,由于发生撞击时,缓冲吸能装置所受的冲击力往往不是沿其轴向传递,这样容置导致铝蜂窝材料发生倾斜影响其吸能效果,因此通常需要在缓冲吸能装置上装配导向结构,常见导向结构有圆管内导式和内置十字导向架式两种。然而,圆管内导向缓冲吸能装置存在垂向承载能力弱、铝蜂窝材料内部开孔导致强度降低等问题;内置十字导向架缓冲吸能装置则需要多个蜂窝填充,强度降低且组装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吸能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缓冲吸能装置无法兼顾垂向承载和避免在铝蜂窝材料内部开孔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缓冲吸能装置,包括:防护板;导向框架,紧固连接于所述防护板的一侧;安装座,套设于所述导向框架上且可沿所述导向框架作轴向滑动;以及吸能元件,所述防护板、所述导向框架与所述安装座围合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吸能元件填充于所述容置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框架包括基架,以及自所述基架向外延伸且间隔围设于所述吸能元件外周的至少二边框,所述安装座包括与所述吸能元件的一端抵顶且具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二通孔的基座,所述边框穿设于所述通孔内。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还包括自所述基座向外延伸且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定位套筒,所述定位套筒围绕于所述基架的外周。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吸能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定位套筒和所述基架的剪切销钉。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板、所述导向框架、所述吸能元件与所述安装座同轴。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框架还包括位于所述边框的末端且连接相邻二所述边框的加强板。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板的背对于所述导向框架所在侧的一侧面上凸设有多个防爬齿。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吸能装置还包括贴覆于所述吸能元件外侧且封盖于相邻二所述边框的间隔处的蒙皮。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吸能装置还包括包裹于所述边框外周的蒙皮。进一步地,所述蒙皮的表面冲压有沿轴向平行排列的多个皱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导向框架与吸能元件配合,导向框架既可作为吸能元件的防护壳体又可作为引导吸能元件叠缩变形方向的导向件,通过导向框架将吸能元件套设在内,以防止吸能元件因受到垂直于轴向的垂向承载而发生破坏,并且吸能元件只能沿导向框架后退的方向进行叠缩变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缓冲吸能装置无法兼顾垂向承载和避免在铝蜂窝材料内部开孔的技术问题,使得吸能元件的变形稳定可控,无需额外增加导向结构,进而降低了缓冲吸能装置的整体重量和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压缩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中吸能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中导向框架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中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缓冲吸能装置、10—防护板、20—导向框架、30—安装座、40—吸能元件、50—蒙皮、21—基架、22—边框、23—加强板、31—基座、32—定位套筒、33—止挡凸台、100—防爬齿、200—容置腔、210—第二安装孔、310—通孔、320—第一安装孔、500—褶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轴向”为缓冲吸能装置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进行说明。该缓冲吸能装置1包括防护板10、导向框架20、安装座30以及吸能元件40,其中,防护板10用于首先承受撞击,导向框架20紧固连接在防护板10的一侧,安装座30用于连接被防护物,安装座30套设于导向框架20上,并且安装座30可沿导向框架20作轴向滑动,防护板10、导向框架20与安装座30围合形成有容置腔200,吸能元件40填充在容置腔200内。具体地,吸能元件40为薄壁金属蜂窝件,由多个轴线相互平行的薄壁金属蜂窝芯拼接形成,并且吸能元件40的轴线与防护板10垂直,吸能元件40的一端与防护板10抵顶,吸能元件40的另一端与安装座30抵顶,导向框架20包裹在吸能元件40的外周。使用时,缓冲吸能装置1通过安装座30紧固连接在汽车、列车、电梯等被防护物的前后两端或底端上,当发生碰撞时,防护板10首先接受撞击,接着防护板10在轴向的外力作用下抵顶导向框架20和吸能元件30,并且驱使导向框架20整体沿安装座30向被防护物内部后退,吸能元件40在防护板10和安装座30的夹持下,通过自身叠缩变形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直至将碰撞所产生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吸能元件40的变形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1,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导向框架20与吸能元件40配合,导向框架20既可作为吸能元件40的防护壳体又可作为引导吸能元件40叠缩变形方向的导向件,通过导向框架20将吸能元件40套设在内,以防止吸能元件40因受到垂直于轴向的垂向承载而发生破坏,并且吸能元件40只能沿导向框架20后退的方向进行叠缩变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缓冲吸能装置无法兼顾垂向承载和避免在铝蜂窝材料内部开孔的技术问题,使得吸能元件40的变形稳定可控,无需额外增加导向结构,进而降低了缓冲吸能装置1的整体重量和生产成本。优选地,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缓冲吸能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防护板10、上述导向框架20、上述吸能元件40与上述安装座30同轴。即防护板10、导向框架20、吸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板;导向框架,紧固连接于所述防护板的一侧;安装座,套设于所述导向框架上且可沿所述导向框架作轴向滑动;以及吸能元件,所述防护板、所述导向框架与所述安装座围合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吸能元件填充于所述容置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板;导向框架,紧固连接于所述防护板的一侧;安装座,套设于所述导向框架上且可沿所述导向框架作轴向滑动;以及吸能元件,所述防护板、所述导向框架与所述安装座围合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吸能元件填充于所述容置腔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框架包括基架,以及自所述基架向外延伸且间隔围设于所述吸能元件外周的至少二边框,所述安装座包括与所述吸能元件的一端抵顶且具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二通孔的基座,所述边框穿设于所述通孔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还包括自所述基座向外延伸且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定位套筒,所述定位套筒围绕于所述基架的外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能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定位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保君曹杨军褚凌慧钟波钟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