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682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涉及汽车设备的技术领域,包括后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后防撞梁本体通过吸能盒与车身的后端连接,且沿着后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间的宽度逐渐增大;通过后防撞梁本体中部宽两端窄的结构,以及配合吸能盒的作用,可以比在低速碰撞时能够起很好的防撞作用;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低速碰撞中白车身,后背门容易损坏不利于维修,后防撞梁结构无法满足RCAR要求,以及满足同等性能需增加零件,增加成本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后防撞梁的强度,防止在低速碰撞中车身及后背门损坏;满足了同等性能无需增加零件,降低了物料成本,结构及成型简单,减轻了重量,同时减少了工艺程序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中拥有车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而乘用车辆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关注,尤其在缺少安全系统配置的情况下,整车结构安全性能,更显得的尤为重要。在汽车的低速追尾碰撞过程中,后防撞梁结构可以通过进行变形,吸收能量,从而减少了碰撞能量对白车身以及后背门的一个冲击,降低对车身的损害,现在车型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更加挑战了工程的可实现行。现有技术中的后防撞梁结构,通过后防撞梁本体的变形可以在低速追尾碰撞过程中,降低碰撞能量对白车身以及后背门的一个冲击,保护了车辆。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后防撞梁结构,由于结构和成本的限定,使得目前在产车型普遍无法满足RCAR要求,低速碰撞过程中容易导致白车身及后背门损坏,维修成本高。其中,RCAR是指《汽车碰撞的安全性》为汽车吸能部件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丰富了汽车低速碰撞的内容,为减少震害中的碰撞损失以及维修成本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并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存在类似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根据汽车修理研究协会法规,对安装了碳钢和铝合金吸能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后防撞梁本体通过所述吸能盒与车身的后端连接,且沿着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间的宽度逐渐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后防撞梁本体通过所述吸能盒与车身的后端连接,且沿着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间的宽度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通过钣金冲压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截面形状呈“U”型,且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开口向所述车身的后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开口处设置有向外弯折而成的翻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翻边设置为用于过渡缓冲的圆弧凹槽。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淑丹郭迎庆王磊李立友丁智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