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扭杆卡扣及汽车行李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0865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6: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李箱扭杆卡扣及汽车行李箱。行李箱扭杆卡扣包括本体;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内表面均为圆柱面,第一弹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弹边和第二弹边限定出第一开口;第二弹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三弹边和第四弹边限定出第二开口,第一弹边和第三弹边均连接在本体上;第三弹片的首端连接在本体上,第三弹片的末端搭接在第二弹边上;第四弹片的首端连接在本体上,第四弹片的末端搭接在第四弹边上。汽车行李箱包括两个同向延伸的扭杆和行李箱扭杆卡扣,两个扭杆分别限定在第一弹片内和第二弹片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行李箱扭杆卡扣及汽车行李箱,提高了扭杆卡扣的兼容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扭杆卡扣的降噪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李箱扭杆卡扣及汽车行李箱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行李箱扭杆卡扣及汽车行李箱。
技术介绍
目前,扭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车辆行李箱的开启驱动机构,扭杆的数量一般为两个,两个扭杆和衣帽架通过扭杆卡扣分离开,避免三者相互接触,消除碰撞异响。现有技术中,扭杆卡扣与扭杆为间隙配合,专利技术人在实现专利技术创造的过程中发现,扭杆卡扣和两个扭杆的配合方式存在改进点:若间隙过小,扭杆卡扣上一个卡接口只能与一种尺寸的扭杆相适配,生产成本有待降低,扭杆卡扣的兼容性有待提高;若间隙过大,扭杆卡扣上的卡接口与扭杆之间的空隙较大,存在发生相互碰撞产生异响的情况,扭杆卡扣的降噪性能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行李箱扭杆卡扣及汽车行李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扭杆卡扣的兼容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扭杆卡扣的降噪性能。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行李箱扭杆卡扣,包括:本体;均为弧形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内表面均为内凹的圆柱面,所述第一弹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弹边和第二弹边限定出所述第一弹片上沿轴向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弹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三弹边和第四弹边限定出所述第二弹片上沿轴向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弹边和所述第三弹边均连接在所述本体上。可选地,所述行李箱扭杆卡扣还包括均为条形的第三弹片和第四弹片,所述第三弹片的首端连接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三弹片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内并搭接在所述第二弹边上;所述第四弹片的首端连接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四弹片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内并搭接在所述第四弹边上。可选地,所述第三弹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三弹片的首端到所述第三弹片的末端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第四弹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四弹片的首端到所述第四弹片的末端的方向逐渐增加。可选地,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弹片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弹边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槽边,所述第二弹片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三弹边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的槽边。可选地,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均由弹簧钢制成。可选地,所述第一弹片的圆心角大于180°,所述第二弹片的圆心角大于180°。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行李箱,包括两个同向延伸的扭杆和以上所述的行李箱扭杆卡扣,两个所述扭杆分别限定在所述第一弹片内和所述第二弹片内。可选地,所述汽车行李箱还包括衣帽架,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在所述衣帽架上的卡接件,所述第一弹片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卡接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弹片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可选地,所述第二弹边与所述卡接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弹边与所述卡接件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三弹边与所述卡接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四弹边与所述卡接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可选地,两个所述扭杆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片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弹片的内表面过盈配合。本技术提供的行李箱扭杆卡扣及汽车行李箱,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均具有弹性,以使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内径在适当的挤压作用下可以增加,以适配不同外径的扭杆,增加了本技术提供的行李箱扭杆卡扣的兼容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内径在自由状态下小于扭杆的外径,当两个扭杆分别设置在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内时,在挤压作用下,第一弹片可以牢牢紧固住设置在第一弹片内的扭杆,第二弹片可以牢牢紧固住位于第二弹片内的扭杆,第三弹片抵接在位于第一弹片内的扭杆上,第四弹片抵接在所述第二弹片内的扭杆上,避免扭杆脱出,消除因扭杆高速振动状态下与行李箱扭杆卡扣的异响,增加了扭杆的降噪性能。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扭杆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李箱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扭杆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行李箱扭杆卡扣,包括本体5、第一弹片1、第二弹片2、第三弹片3、以及第四弹片4。请参照图1,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均为弧形,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均为类似C形结构的弹片,所述第一弹片1和所述第二弹片2的内表面均为内凹的圆柱面,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均具有弹性,以使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的内径在适当的挤压作用下可以增加,以适配不同外径的扭杆,增加了本技术提供的行李箱扭杆卡扣的兼容性,降低了生产成本。所述第一弹片1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弹边11和第二弹边12限定出所述第一弹片1上沿轴向的第一开口14,即第一弹片1中C形结构的开口;所述第二弹片2上相对设置的第三弹边21和第四弹边22限定出所述第二弹片2上沿轴向的第二开口24,即C形结构中的开口,所述第一弹边11和所述第三弹边21均连接在所述本体5上。两个扭杆分别从第一开口14进入第一弹片1的内部,从第二开口24进入第二弹片2的内部。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的内径在自由状态下小于扭杆的外径,当两个扭杆分别设置在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内时,在挤压作用下,第一弹片1可以牢牢紧固住设置在第一弹片1内的扭杆,第二弹片2可以牢牢紧固住位于第二弹片2内的扭杆,避免扭杆脱出,避免高速振动状态下扭杆与行李箱扭杆卡扣因碰撞产生异响,增加了行李箱扭杆卡扣的降噪性能。本技术提供的行李箱扭杆卡扣,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均具有弹性,以使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的内径在适当的挤压作用下可以增加,以适配不同外径的扭杆,增加了本技术提供的行李箱扭杆卡扣的兼容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的内径在自由状态下小于扭杆的外径,当两个扭杆分别设置在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内时,在挤压作用下,第一弹片1可以牢牢紧固住设置在第一弹片1内的扭杆,第二弹片2可以牢牢紧固住位于第二弹片2内的扭杆,第三弹片3抵接在位于第一弹片1内的扭杆上,第四弹片4抵接在所述第二弹片2内的扭杆上,避免扭杆脱出,消除扭杆高速振动状态下与行李箱扭杆卡扣的异响,增加了扭杆的降噪性能。可选地,所述行李箱扭杆卡扣还包括均为条形的第三弹片3和第四弹片4,所述第三弹片3的首端连接在所述本体5上,所述第三弹片3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14内并搭接在所述第二弹边12上;所述第四弹片4的首端连接在所述本体5上,所述第四弹片4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24内并搭接在所述第四弹边22上。在两个扭杆扣接进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内的过程中,第三弹片3和第四弹片4起到引导的作用,两个扭杆分别设置在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内后,第三弹片3的末端被挤出第一开口14,第四弹片4的末端被挤出第二开口24,第三弹片3在抵接在位于第一弹片1内的扭杆上,第四弹片4抵接在位于第二弹片2内的扭杆上,可以进一步地增加位于第一弹片1和第二弹片2内的两个扭杆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消除异响。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李箱扭杆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均为弧形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内表面均为内凹的圆柱面,所述第一弹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弹边和第二弹边限定出所述第一弹片上沿轴向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弹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三弹边和第四弹边限定出所述第二弹片上沿轴向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弹边和所述第三弹边均连接在所述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李箱扭杆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均为弧形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内表面均为内凹的圆柱面,所述第一弹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弹边和第二弹边限定出所述第一弹片上沿轴向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弹片上相对设置的第三弹边和第四弹边限定出所述第二弹片上沿轴向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弹边和所述第三弹边均连接在所述本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扭杆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扭杆卡扣还包括均为条形的第三弹片和第四弹片,所述第三弹片的首端连接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三弹片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内并搭接在所述第二弹边上;所述第四弹片的首端连接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四弹片的末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内并搭接在所述第四弹边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扭杆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三弹片的首端到所述第三弹片的末端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第四弹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四弹片的首端到所述第四弹片的末端的方向逐渐增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扭杆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弹片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一弹边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槽边,所述第二弹片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更杨俊彭军桥何炜汤陆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