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异喹啉生物碱、制备方法及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1950100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制备方法及用途,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干燥的红三叶草粉碎,置于乙醇中浸泡后,加热回流提取,将滤液在低温环境下干燥至无醇味,得红三叶草总稠膏;红三叶草总稠膏,均匀分散在HCl溶液中,超声并静置,过滤得上清液;上清液用有机溶剂萃取得到稠膏;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系统、环己烷‑乙酸乙酯洗脱系统、甲醇进行洗脱,最后用乙腈反复洗脱得到该化合物。该化合物结构新颖、制备方法简便,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制备方法及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制备方法及用途。
技术介绍
红三叶草(TrifoliumpratenseL.)是豆科(Leguminosae)三叶草属多年生牧草,又名红车轴草、红荷兰翘摇等。原产于小亚细亚与东南欧,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的新疆、青海、吉林和云贵高原均有大量分布。近年来,有关红三叶草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红三叶草含有异黄酮类、挥发油类、含硒化合物、粗蛋白、以及钙、钾、镁、磷、维生素、烟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红三叶草具有调节激素平衡、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防治骨质疏松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因而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产生,在初期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的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以及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传统采用阿司匹林药物来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是阿司匹林存在较大的副作用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并不高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制备方法及用途,该化合物制备方法简便,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如下:上述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干燥的红三叶草粉碎,置于90~100%乙醇中浸泡18~22小时后,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4小时,将滤液在低温环境下干燥至无醇味,得红三叶草总稠膏;S2、将步骤S1得到的红三叶草总稠膏,均匀分散在0.8%~1.2%HCl溶液中,超声波提取45~60分钟,静置15~20小时,过滤得上清液;S3、将步骤S2得到的上清液用氨水调至pH=10.0~13.0,依次用有机溶剂萃取,将各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到稠膏;S4、将活性部位即步骤S3中的稠膏用石油醚溶解,湿法上硅胶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系统进行洗脱;S5、将步骤S4中的洗脱产物用环己烷溶解,湿法上硅胶柱,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洗脱系统进行洗脱;S6、将步骤S5中得到的洗脱产物用100%甲醇溶解,上SephadexLH-20凝胶柱,用甲醇洗脱;S7、将步骤S6中得到的洗脱产物用100%乙腈溶解,上ToyopearlHW-40凝胶柱,用95%乙腈反复洗脱,最终得到该化合物。进一步的,步骤S1中低温环境为40~50℃。进一步的,步骤S3中有机溶剂采用氯仿或丙酮。进一步的,步骤S4中硅胶柱的目数为100~200目。进一步的,步骤S4中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系统所采用的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比例为20:1~6:1。进一步的,步骤S5中硅胶柱的目数为200~300目。进一步的,步骤S5中环己烷-乙酸乙酯洗脱系统所采用的环己烷与乙酸乙酯的比例为15:1~9: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6中使用甲醇洗脱所采用的甲醇浓度为95%~100%。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该化合物结构新颖、制备方法简便,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可以用来制备毒副作用小、药效强、选择性好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该化合物通过Born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在使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效果好于阿司匹林;该化合物纯植物提取,在做药物时对人体副作用较小,且使用更小的剂量就能达到目前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的效果,更是减小了副作用;该化合物从红三叶草中分离提取,原材料价格便宜,制备的化合物成本较低,利于药物研发后进行大规模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化合物的制备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化合物的制备检验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化合物的偶联相关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1-3,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干燥的红三叶草粉碎,置于用95%乙醇中浸泡20小时后,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将滤液在低温环境下干燥至无醇味,得红三叶草总稠膏;S2、将步骤S1得到的红三叶草总稠膏,均匀分散在1.0%HCl溶液中,超声50分钟,静置18小时,过滤得上清液;S3、将步骤S2得到的上清液用氨水调至pH=12,依次用有机溶剂萃取,有机溶剂采用氯仿或丙酮,将各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到氯仿稠膏或丙酮稠膏,采用Born比浊法测定氯仿稠膏和丙酮稠膏的血小板聚集率;S4、将活性部位即步骤S3中的稠膏用石油醚溶解,湿法上硅胶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系统进行洗脱;S5、将步骤S4中的洗脱产物用环己烷溶解,湿法上硅胶柱,用环己烷-乙酸乙酯进行洗脱;S6、将步骤S5中得到的洗脱产物用100%甲醇溶解,上SephadexLH-20凝胶柱,用甲醇洗脱;S7、将步骤S6中得到的洗脱产物用100%乙腈溶解,上ToyopearlHW-40凝胶柱,用95%乙腈反复洗脱,最终得到该化合物。进一步的,步骤S1中低温环境为45℃。进一步的,步骤S4中硅胶柱的目数为150目。进一步的,步骤S4中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系统所采用的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比例为20:1~6:1。进一步的,步骤S5中硅胶柱的目数为250目。进一步的,步骤S5中环己烷-乙酸乙酯洗脱系统所采用的环己烷与乙酸乙酯的比例为15:1~9: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6中使用甲醇洗脱所采用的甲醇浓度为95%~100%。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实施例一对步骤S3中的有机溶剂选择进行测定,通过Born比浊法测定氯仿稠膏和丙酮稠膏的血小板聚集率,最终确定氯仿稠膏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更好。实施例二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干燥的红三叶草粉碎,置于用95%乙醇中浸泡20小时后,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将滤液在低温环境下干燥至无醇味,得红三叶草总稠膏;S2、将步骤S1得到的红三叶草总稠膏,均匀分散在1.0%HCl溶液中,超声50分钟,静置18小时,过滤得上清液;S3、将步骤S2得到的上清液用氨水调至pH=12,依次用有机溶剂萃取,将各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到稠膏;S4、将活性部位即步骤S3中的稠膏用石油醚溶解,湿法上硅胶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梯度选择为20:1、12:1、9:1、6:1,对应A、B、C、D四个馏分;S5、将步骤S4中的洗脱产物用环己烷溶解,湿法上硅胶柱,用环己烷-乙酸乙酯进行洗脱;S6、将步骤S5中得到的洗脱产物用100%甲醇溶解,上SephadexLH-20凝胶柱,用甲醇洗脱;S7、将步骤S6中得到的洗脱产物用100%乙腈溶解,上ToyopearlHW-40凝胶柱,用95%乙腈反复洗脱,最终得到该化合物。进一步的,步骤S1中低温环境为45℃。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如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如下:2.从红三叶草中分离的新异喹啉生物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干燥的红三叶草粉碎,置于90~100%乙醇中浸泡18~22小时后,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4小时,将滤液在低温环境下干燥至无醇味,得红三叶草总稠膏;S2、将步骤S1得到的红三叶草总稠膏,均匀分散在0.8%~1.2%HCl溶液中,超声波提取45~60分钟,静置15~20小时,过滤得上清液;S3、将步骤S2得到的上清液用氨水调至pH=10.0~13.0,依次用有机溶剂萃取,将各萃取液浓缩干燥得到稠膏;S4、将活性部位即步骤S3中的稠膏用石油醚溶解,湿法上硅胶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系统进行洗脱;S5、将步骤S4中的洗脱产物用环己烷溶解,湿法上硅胶柱,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洗脱系统进行洗脱;S6、将步骤S5中得到的洗脱产物用100%甲醇溶解,上SephadexLH-20凝胶柱,用甲醇洗脱;S7、将步骤S6中得到的洗脱产物用100%乙腈溶解,上ToyopearlHW-40凝胶柱,用95%乙腈反复洗脱,最终得到该化合物。3.如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勤阁魏荣锐桑志培柳文敏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