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地隙喷雾机喷杆悬架控制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8980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0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地隙喷雾机喷杆控制液压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垂直主被动悬架控制液压单元,可以通过控制喷杆姿态弥补被动悬架的不足,使喷杆可以较好地跟随低频车身摆动,保证喷杆离地或作物的间隙不变;通过动压反馈单元,可以在不改变系统稳态特性的情况下,通过产生与负载压力变化成正比地负载阻尼改善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有效地吸收压力冲击和滤除系统的负载压力振荡,衰减喷杆振动,提高喷药质量;通过负载反馈回路,可以根据系统工作过程中实际负载大小变化调节输出到执行元件的液压油流量,提高系统控制精度,减少系统能量损失;通过防撞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喷杆在田间作业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的喷杆碰撞损坏、折断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地隙喷雾机喷杆悬架控制液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实现高地隙喷雾机喷杆主、被动悬架切换、喷杆高度调节、折叠和防撞功能的高地隙喷雾机喷杆控制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是一种大型高端植保类农业机械,具有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喷雾均匀、药量施用合理、施药成本低等特点,在大田作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大型喷雾机作业速度、作业精度和经济环保性要求的提高,对喷杆悬架液压系统的响应速度、工作稳定性和节能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提高与系统保持较高稳定性往往是矛盾的,尤其是面对大跨度、低刚度、弱阻尼的柔性喷杆,欠阻尼的喷杆悬架液压系统很难有效地吸收压力冲击并滤除系统负载压力振荡,从而造成柔性喷杆姿态调整后的残余振动很难自行衰减,这不仅降低了喷杆姿态调整时的稳定性和喷雾精度,也会缩短喷杆的使用寿命。而现有喷杆悬架控制液压系统大多为被动平衡调节系统,不能主动地减小车身摆动以及地形变化对喷雾质量的影响,影响了高地隙喷雾机的作业质量和施药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负载反馈和动压反馈原理的喷雾机喷杆悬架控制液压系统,可以在实现喷杆悬架基本功能(主、被动悬架切换、喷杆高度调节、折叠和防撞)的基础上,减少系统的能耗,吸收压力冲击和滤除系统的负载压力振荡,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地隙喷雾机喷杆悬架控制液压系统,该系统包括差压式溢流阀1、液压泵38、提升液压单元、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和垂直主被动悬架控制液压单元;所述提升液压单元包括第一定差减压阀2、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第一节流孔5、第一传感单向阀6、第一提升液压缸9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所述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出油口与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一提升液压缸9的无杆腔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的无杆腔;所述第一节流孔5的进油口与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一节流孔5的出油口与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一提升液压缸9的无杆腔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的无杆腔;所述第一传感单向阀6的进油口分别与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反馈油口和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一传感单向阀6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和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具有相同的部件组成和连接回路,二者均包括仿形单元、折叠单元和延伸单元;所述仿形单元包括第二定差减压阀11、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第二节流孔14、第二传感单向阀15和仿形液压缸18;所述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出油口与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出油口与仿形液压缸18的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孔14的进油口与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节流孔14的出油口与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的出油口与仿形液压缸18的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单向阀15的进油口分别与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和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传感单向阀15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折叠单元包括第三传感单向阀25、第一节流阀19、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和折叠液压缸24;所述第一节流阀19的出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两个出油口分别连接折叠液压缸24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三传感单向阀25的进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传感油口连接,第三传感单向阀25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延伸单元包括第四传感单向阀26、第二节流阀27、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第一单向节流阀29和延伸液压缸30;所述第二节流阀27的出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三位五通阀换向阀28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一个单向节流阀29的进油口连接,两个单向节流阀29的出油口分别连接延伸液压缸30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四传感单向阀26的进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的传感油口连接,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垂直主被动悬架控制液压单元包括第三定差减压阀31、第五传感单向阀32、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两位两通电磁阀34、第二单向节流阀35、第一主动平衡液压缸36和第二主动平衡液压缸37;所述第三定差减压阀31的出油口与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的进油口连接,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一个两位两通电磁阀34的进油口连接,两个两位两通电磁阀34的出油口各与一个第二单向节流阀35的进油口连接,两个第二单向节流阀35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一主动平衡液压缸36的无杆腔和第二主动平衡液压缸37的无杆腔;所述第五传感单向阀32的进油口与第三定差减压阀31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五传感单向阀32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液压泵38的进油口经出油滤清器40连接液压油箱41,液压泵38的出油口分别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进油口、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进油口、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进油口、第一节流阀19的进油口、第二节流阀27的进油口和第三定差减压阀31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差压式溢流阀1的回油口、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的回油口、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的回油口、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回油口、第二三位五通阀换向阀28的回油口和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的回油口均经回油滤清器39连接液压油箱41;所述差压式溢流阀1与提升液压单元的第一传感单向阀6、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和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的第二传感单向阀15、第三传感单向阀25和第四传感单向阀26,以及垂直主被动悬架控制液压单元的第五传感单向阀32共同构成负载反馈回路。所述高地隙喷雾机喷杆悬架控制液压系统进一步包括前防撞阀21、前防撞液压缸23和一对后防撞阀22;两个后防撞阀22分别设置在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的折叠单元和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的折叠单元中的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两个出油口与折叠液压缸24的有杆腔和无杆腔的油路上,其中,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两个出油口分别连接后防撞阀22的进油口和回油口,后防撞阀22的两个出油口分别连接折叠液压缸24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前防撞阀21的进油口与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的折叠单元或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的折叠单元中的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一个出油口连接,前防撞阀21的出油口连接前防撞液压缸23的无杆腔。所述第一提升液压缸9与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之间的油路上设有第一动压反馈单元,所述第一动压反馈单元包括第一阻尼节流阀7和提升蓄能器8,第一阻尼节流阀7的进油口连接到第一提升液压缸9与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之间的油路,第一阻尼节流阀7的出油口与提升蓄能器8连接。所述仿形液压缸18与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之间的油路上设有第二动压反馈单元,所述第二动压反馈单元包括第二阻尼节流阀16和仿形蓄能器17,第二阻尼节流阀16的进油口连接到仿形液压缸18与第二两位三通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地隙喷雾机喷杆悬架控制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差压式溢流阀(1)、液压泵(38)、提升液压单元、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和垂直主被动悬架控制液压单元;所述提升液压单元包括第一定差减压阀(2)、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第一节流孔(5)、第一传感单向阀(6)、第一提升液压缸(9)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所述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出油口与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一提升液压缸(9)的无杆腔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的无杆腔;所述第一节流孔(5)的进油口与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一节流孔(5)的出油口与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一提升液压缸(9)的无杆腔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的无杆腔;所述第一传感单向阀(6)的进油口分别与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反馈油口和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一传感单向阀(6)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和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具有相同的部件组成和连接回路,二者均包括仿形单元、折叠单元和延伸单元;所述仿形单元包括第二定差减压阀(11)、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第二节流孔(14)、第二传感单向阀(15)和仿形液压缸(18);所述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出油口与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出油口与仿形液压缸(18)的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孔(14)的进油口与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节流孔(14)的出油口与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的出油口与仿形液压缸(18)的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单向阀(15)的进油口分别与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和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传感单向阀(15)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折叠单元包括第三传感单向阀(25)、第一节流阀(19)、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和折叠液压缸(24);所述第一节流阀(19)的出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两个出油口分别连接折叠液压缸(24)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三传感单向阀(25)的进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传感油口连接,第三传感单向阀(25)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延伸单元包括第四传感单向阀(26)、第二节流阀(27)、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第一单向节流阀(29)和延伸液压缸(30);所述第二节流阀(27)的出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三位五通阀换向阀(28)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一个单向节流阀(29)的进油口连接,两个单向节流阀(29)的出油口分别连接延伸液压缸(30)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四传感单向阀(26)的进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的传感油口连接,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垂直主被动悬架控制液压单元包括第三定差减压阀(31)、第五传感单向阀(32)、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两位两通电磁阀(34)、第二单向节流阀(35)、第一主动平衡液压缸(36)和第二主动平衡液压缸(37);所述第三定差减压阀(31)的出油口与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的进油口连接,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一个两位两通电磁阀(34)的进油口连接,两个两位两通电磁阀(34)的出油口各与一个第二单向节流阀(35)的进油口连接,两个第二单向节流阀(35)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一主动平衡液压缸(36)的无杆腔和第二主动平衡液压缸(37)的无杆腔;所述第五传感单向阀(32)的进油口与第三定差减压阀(31)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五传感单向阀(32)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液压泵(38)的进油口经出油滤清器(40)连接液压油箱(41),液压泵(38)的出油口分别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进油口、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进油口、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进油口、第一节流阀(19)的进油口、第二节流阀(27)的进油口和第三定差减压阀(31)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差压式溢流阀(1)的回油口、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的回油口、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的回油口、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回油口、第二三位五通阀换向阀(28)的回油口和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的回油口均经回油滤清器(39)连接液压油箱(41);所述差压式溢流阀(1)与提升液压单元的第一传感单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地隙喷雾机喷杆悬架控制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差压式溢流阀(1)、液压泵(38)、提升液压单元、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和垂直主被动悬架控制液压单元;所述提升液压单元包括第一定差减压阀(2)、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第一节流孔(5)、第一传感单向阀(6)、第一提升液压缸(9)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所述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出油口与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一提升液压缸(9)的无杆腔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的无杆腔;所述第一节流孔(5)的进油口与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一节流孔(5)的出油口与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4)的出油口分别连接第一提升液压缸(9)的无杆腔和第二提升液压缸(10)的无杆腔;所述第一传感单向阀(6)的进油口分别与第一定差减压阀(2)的反馈油口和第一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3)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一传感单向阀(6)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左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和右喷杆折叠仿形液压单元具有相同的部件组成和连接回路,二者均包括仿形单元、折叠单元和延伸单元;所述仿形单元包括第二定差减压阀(11)、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第二节流孔(14)、第二传感单向阀(15)和仿形液压缸(18);所述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出油口与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出油口与仿形液压缸(18)的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孔(14)的进油口与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节流孔(14)的出油口与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两位两通比例换向阀(13)的出油口与仿形液压缸(18)的有杆腔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单向阀(15)的进油口分别与第二定差减压阀(11)的反馈油口和第二两位三通比例换向阀(12)的反馈油口连接,第二传感单向阀(15)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折叠单元包括第三传感单向阀(25)、第一节流阀(19)、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和折叠液压缸(24);所述第一节流阀(19)的出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两个出油口分别连接折叠液压缸(24)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三传感单向阀(25)的进油口与第一三位五通换向阀(20)的传感油口连接,第三传感单向阀(25)的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延伸单元包括第四传感单向阀(26)、第二节流阀(27)、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第一单向节流阀(29)和延伸液压缸(30);所述第二节流阀(27)的出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的进油口连接,第二三位五通阀换向阀(28)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一个单向节流阀(29)的进油口连接,两个单向节流阀(29)的出油口分别连接延伸液压缸(30)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四传感单向阀(26)的进油口与第二三位五通换向阀(28)的传感油口连接,出油口与差压式溢流阀(1)的控制油口连接;所述垂直主被动悬架控制液压单元包括第三定差减压阀(31)、第五传感单向阀(32)、三位五通比例换向阀(33)、两位两通电磁阀(34)、第二单向节流阀(35)、第一主动平衡液压缸(36)和第二主动平衡液压缸(3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恩荣李伟薛涛杜岳峰朱忠祥李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