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秀萍专利>正文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46000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6: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包括发电消声的筒和空气预热筒;所述发电消声的筒和空气预热筒左右同轴心一体化连通连接;所述发电消声的筒的内腔为圆柱形尾气换能腔;所述空气预热筒的内腔为圆柱形尾气换热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旋转叶轮受到外能量转换叶片的持续驱动力和内能量转换叶片的爆发驱动力的双重驱动力,进而使动能输出轴的输出扭矩更加强劲持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便携式发电机可以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耗尽时作为备用电源使用;现有的内燃机发电机的尾气中其实还蕴含大量的冲击动能和热能,如果直接排出会造成能量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包括发电消声的筒和空气预热筒;所述发电消声的筒和空气预热筒左右同轴心一体化连通连接;所述发电消声的筒的内腔为圆柱形尾气换能腔;所述空气预热筒的内腔为圆柱形尾气换热腔;所述尾气换热腔的内壁呈螺旋状盘旋设置有螺旋换热管,还包括冷空气进气管和热空气出气管;所述冷空气进气管的出气端连通所述螺旋换热管右端的进气端;所述热空气出气管的进气端连通连接所述螺旋换热管左端的出气端,所述热空气出气管连通发动机的进气门;还包括排烟管,所述排烟管连通所述尾气换热腔右端;所述尾气换能腔内同轴心转动设置有旋转叶轮,所述尾气换能腔内的左端还同轴心设置有蓄气分流筒,所述蓄气分流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电消声的筒(13)和空气预热筒(106);所述发电消声的筒(13)和空气预热筒(106)左右同轴心一体化连通连接;所述发电消声的筒(13)的内腔为圆柱形尾气换能腔(6);所述空气预热筒(106)的内腔为圆柱形尾气换热腔(110);所述尾气换热腔(110)的内壁呈螺旋状盘旋设置有螺旋换热管(104),还包括冷空气进气管(109)和热空气出气管(108);所述冷空气进气管(109)的出气端连通所述螺旋换热管(104)右端的进气端;所述热空气出气管(108)的进气端连通连接所述螺旋换热管(104)左端的出气端,所述热空气出气管(108)连通发动机的进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电消声的筒(13)和空气预热筒(106);所述发电消声的筒(13)和空气预热筒(106)左右同轴心一体化连通连接;所述发电消声的筒(13)的内腔为圆柱形尾气换能腔(6);所述空气预热筒(106)的内腔为圆柱形尾气换热腔(110);所述尾气换热腔(110)的内壁呈螺旋状盘旋设置有螺旋换热管(104),还包括冷空气进气管(109)和热空气出气管(108);所述冷空气进气管(109)的出气端连通所述螺旋换热管(104)右端的进气端;所述热空气出气管(108)的进气端连通连接所述螺旋换热管(104)左端的出气端,所述热空气出气管(108)连通发动机的进气门;还包括排烟管(15),所述排烟管(15)连通所述尾气换热腔(110)右端;所述尾气换能腔(6)内同轴心转动设置有旋转叶轮(3),所述尾气换能腔(6)内的左端还同轴心设置有蓄气分流筒(5),所述蓄气分流筒(5)为圆柱形密闭空腔结构,且所述蓄气分流筒(5)内腔为尾气分流腔(19);还包括发动机排气管(14),所述发动机排气管(14)的排气口(18)同轴心连通所述蓄气分流筒(5)的尾气分流腔(19);还包括六根呈放射状分布的尾气喷管(11),所述尾气喷管(11)为硬质弯管结构;六根尾气喷管(11)的进气端共同连通所述尾气分流腔(19);各所述尾气喷管(11)的尾气喷射端(10)与旋转叶轮(3)上的若干内能量转换叶片(8)相对应;各所述尾气喷管(11)向旋转叶轮(3)上的若干内能量转换叶片(8)喷射尾气可带动叶轮旋转;所述尾气换热腔(110)右端同轴心设置有输出轴穿过孔(12),还包括动能输出轴(2)和发电机(73),所述动能输出轴(2)的一端可转动穿过输出轴穿过孔(12)并同轴心一体化同步连接所述旋转叶轮(3),所述旋转叶轮(3)带动动能输出轴(2)同步旋转;所述动能输出轴(2)的另一端传动连接发电机(73)的机芯转子;动能输出轴(2)可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叶轮(3)为与所述尾气换能腔(6)同轴心的环体筒状结构,所述旋转叶轮(3)与所述发电消声的筒(13)内壁之间形成尾气定向流动通道(26);所述转换叶轮(3)沿轴线方向依次包括一体化连接的左环体(41)和右环体(42);所述左环体(41)和右环体(42)之间的内壁同轴心设置有环盘(101),所述环盘(101)中部镂空设置有环盘镂空孔(102);所述右环体(42)的右端同轴心一体化封闭设置有连接圆盘(9),所述连接圆盘(9)与所述动能输出轴(2)一体化同步连接;所述连接圆盘(9)和所述环盘(101)之间形成旋流腔(20),所述环盘(101)左侧形成烟气溢出腔(20.1),所述连接圆盘(9)右侧形成排气腔(21),所述排气腔(21)连通所述尾气换热腔(110)的左端;所述左环体(41)的左端部(1)与所述尾气换能腔(6)的左端壁(16)间隙设置;所述右环体(42)的环体内壁呈圆周阵列设置有若干内能量转换叶片(8),所述右环体(42)的环体外壁还呈圆周阵列设置有若干外能量转换叶片(76);所述外能量转换叶片(76)为轴流风机叶片,尾气定向流动通道(26)中定向流动的尾气可推动外能量转换叶片(76),并带动旋转叶轮(3)旋转;所述左环体(41)的圆柱壁面呈圆周阵列均布有若干烟气溢出消声孔(7),各所述烟气溢出消声孔(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秀萍
申请(专利权)人:崔秀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